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赋作家论     
一、汉赋作家群落与演化贯穿两汉四百年的赋文学,汩汩的作品之流根本在于赋家的前行后继,云蒸雾集。在这四百年间,汉赋作家一般背离了春秋战国之际散文家的孤鸣独唱,表现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群体精神。不庸置疑,两汉的赋家群落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学术为中心的诸种学派,象儒、墨、道、法都以学术自身为引力,力图通过自我的社会理论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大多迂远而疏于事情。同时,春秋战国的学术群落,因为带头人的强烈光照,削弱以致掩饰了它们的群落性,使其中许多人名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六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汉赋的文作风格特征,并由此入手,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了汉赋渊源诸说的优劣,认为汉赋是以楚辞和战国游说之辞为母本、父本,并广泛吸收了包括《诗经》、荀赋在内的各种文化养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南、北文化合流,诗歌与散文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汉赋研究这个一向岑寂的领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人们对汉赋的体裁、风格、语言等问题各抒己见,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对汉赋起源问题的研究,则始终未见突破性的开拓,原因何在呢?依笔者管窥所及,忽视了对汉赋齐学渊源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过去诸说的回顾《七发》以其独特的结构、富赡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形成所谓“七体”的形式。它不仅同骚、文赋(汉大赋)鼎足而三,构成汉赋的基本类型,而且在司马相如之前,揭开了汉赋的历史.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相似文献   

5.
汉赋以其体制宏大、表现内容广泛、空间无限延展、时间具有跨越性而显示出汉王朝的大国气象。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能够呈现大国气象,这与汉人的民族自豪感、汉人奔放的思维方式以及汉代文人的政治依附性等因素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类型化倾向,是汉赋的一个重要创作特征。它的形成,源于作家在创作中给对象以双重的理想化,即对象选择的理想化和艺术表现的理想化。前者,是作家用自以为完美的类型来概括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后者,是作家力图给这个类型赋予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汉赋的类型化倾向于创作实践有何影响?它形成的历史原因究竟何在?这在汉文学史上,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扬雄、王充以来,评论家们受儒家以"美刺"之旨规范文学,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伦理的关系之观念的影响,对汉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其讽谏力度不够的批判上.而汉赋劝百讽一格局的形成也有着多方面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汉赋艺术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赋家成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多假使之词、缀为俪语自铸新词、夸饰、艳词动魂识,体现了艺术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论汉赋的语言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赋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丽。这一点,西汉赋家已经讲明了:司马相如比以“綦组”、“锦绣”(见《西京杂记》),扬雄认为“辞人之赋丽以淫”(见《法言》)。如果说他们还不单是讲赋的语言,也涉及内容方面,那未,班固就明确地讲“侈丽闳衍”之词”(《艺文志》)、“骋极文辞”(《离骚序》)了。对于汉赋的“逸辞过壮”、“丽靡过美”(《文章流别论》)前人多有正确的批评。刘勰就不满它“繁花损枝,膏腴害  相似文献   

10.
汉赋是在"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对先秦诗歌传统的延续。它完成了"赋"、"比"、"兴"的艺术化,自觉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注重文学的形式美,为魏晋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重视汉赋在诗歌发展中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赋是汉代文坛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这一时期的历史:汉赋创作所经历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审视这一时期国势兴衰提供了新的角度;汉赋虽非汉代现实的确切记载,且存在铺陈过度、夸张失实的问题,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汉赋展现出两汉宫殿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反映出两汉音乐与舞蹈的某些情况;汉赋为考察两汉的社会思潮与哲学思想,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史学思想,分析汉代学者文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供了某些材料.汉赋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美学史上,汉代赋家第一次以极大的热情和空前的自觉性,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美,赞颂人格精神的品德美,讴歌大汉帝国的至德美,总结社会文化的艺术美.他们认识到美的客观存在,肯定美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汉赋的盛衰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赋,从立朝到文景之世,还是骚体赋的天下。散体赋在武帝登基前刚开始形成,随后便兴盛起来,取代了骚体,成为赋坛主流。此后到昭宣元成之世,散体大赋发展到全盛阶段。至明章两朝,大赋始成强弩之末,和帝以后衰落下去,逐渐被抒情小赋取代。这一兴盛衰变的过程是同汉帝国国力的消长及汉代儒学正宗统治的强弱相伴随的。汉初的赋是直接继承楚辞的。贾谊的《惜誓》、《服鸟赋》、《吊屈原赋》,东方  相似文献   

14.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15.
昔人称汉赋为“一代之文学”,其中包含两层意义:一、汉赋恢宏先秦文学,有使赋体文学定型之功绩;二、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任何一朝所没有的.前一种意义内含了赋体文学的渊源问题,后一种意义又标明赋体文学定型于汉代这一文学现象,表现了汉赋在汉代的特异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大量事实与文献资料出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客观公正地审视了汉代文学正宗——赋的营造过程。对于汉赋源流的分析,一方面肯定了过去学者提出的“诗骚赋源说”,另一方面又着力指出了其片面性和不准确性,阐述了诸子、《国策》与荀赋等在汉赋营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勾勒了一幅多元互补的赋源图。  相似文献   

17.
汉赋中有较多的怀古描写长期不为学界重视。后世怀古题材的特征主要有三种:一是因古迹激发而形成的感怀;二是以景物的永恒衬托人事的易变;三是以讽谏、议论、抒情为怀古的主旨。而这些特征在汉赋中的怀古描写中都有初步的显现。考察汉赋中的怀古描写,对我们深入认识怀古题材的发展轨迹有一定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的兴起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而汉赋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却少有人谈及,本文尝试从地缘性因素解读汉赋的兴起。西汉政权是楚人建立的,楚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在西汉得到很大程度的沿袭和发展。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地文化传统。楚籍统治集团的偏爱与倡导进一步促进了汉赋的兴起与繁荣。汉赋以深深的楚地烙印为特色,在文学史上彪炳千古。  相似文献   

19.
经学对汉赋创作有很大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学的政治性思维或曰意识形态式思维导致了汉赋作家的经世致用文学追求;经学的封闭式思维造成了汉赋创作中的模拟化倾向;经学中天人合一的神学思维开阔了汉人的视野,丰富了汉赋的虚构与想象;经学的发展演进也深刻地影响了汉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论汉赋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是在"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对先秦诗歌传统的延续。汉赋使"诵读"成为文学交流的主要模式,促进了诗歌从音乐和舞蹈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汉赋完成了"赋"、"比"、"兴"的艺术化,为魏晋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重视汉赋在诗歌发展中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