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琦 《社科纵横》2007,22(12):123-125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活动涵盖自我认知活动和自我评价活动,并从个体自我的角度对自我意识自觉的意义从四个方面作出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自我意识自觉意义的核心是自觉其为主体的意识;自我意识自觉是自由的首要条件,是最值得研究的;良心机制作为特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荒诞,自我意识自觉的意义更是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3):104-107
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自我评价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因此,基于自我评价论视域,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对自身的辩证否定,在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的塑造;又需要社会主体对自身予以反思,努力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实践理性中的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的德性分型,哈贝马斯在实践理性中区分伦理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揭示了道德自我的个性内在与主体性价值.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精神世界先后经历"真实的精神,伦理"、"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自我确定性,道德",相应于三个精神世界的主体分别为伦理实体自我、法权个体自我、道德主体自我,确证了道德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性价值.精神哲学研究的本体思维追求形而上普遍本质和绝对本体、伦理思维注重伦理秩序和规范的建构、道德思维凸显自我理性和自主建构,哲学思维范式转换揭示了道德自我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突显价值.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分型、精神现象学关于客观精神及其自我三重形态、哲学思维范式转换,从不同角度确证道德自我的存在及其特定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逐渐形成的关于对于自我的认知.为了解决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自我认同缺失,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和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面对“自我觉醒”的青少年孤儿,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抓住这一关键期,着眼于孤儿的内在发展需求,参照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实行孤儿自主管理,培养孤儿的主体意识,让孤儿学会自我料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改正,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6.
崔应令 《社会》2009,29(2):79-98
传统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自我是无主体性的“他性”存在。现代女性主义的批判指出,女性自我是有主体的,但这种主体本质上是女性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本文基于对恩施双龙村女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提出了“女性自我是情感主体的自我”的观点,这种情感主体的自我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情感主体的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在对相关他人命运的关心及对他人无功利的或弱功利的付出中,为乡村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二是女性在感性的率性行为中,突破了既有的习俗与规则,为乡村社会的变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我观念是通过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清楚的阐述了自我发展的阶段。目前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处于“开荒种田”的状态,容易导致专业学生尤其大一学生产生专业自我观念难以确定的困惑,会视自己为专业的牺牲者、旁观者和路过者。而开展积极的专业宣传实务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专业宣传实务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在社会互动的镜子中塑造正确的专业自我观念,激发专业自信,实现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8.
主体问题是符号学领域中最困难的课题,这个问题至少关涉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符号学不得不研究主体问题,主体究竟在符号活动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二是英语的"subject"与"主体"之间的巨大意义差别所造成的特殊困难,如何缓解这种语言差距而不至于在误译上浪费精力;三是自我符号,即在一个主体内部传达意义是否可能以及如何才成为可能。这三个方面都是符号学无法逃避的问题,但也是对理解主体的基本性质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自我观给现代个人和社会带来所谓解放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离不开对现代性自我的反思.现代性道德是和现代性自我相伴产生的.因此,从道德哲学层面反思现代性自我对解决现代性自我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依次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道德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困境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性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祛目的论,以使道德内在化;重构现代性自我的可能途径:重释德性道德传统,通过叙事重构现代性自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探讨小组工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是获得关于自我的知识和整合感,能对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小组中,获取自我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他人回馈、社会比较、社会角色的扮演及自我探索。自我的整合则是通过形象整合和生涯规划来实现。工作者对小组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采用六个同一性地位作为评估成员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的标准,小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成员需求,科学设计小组会期。对小组的评估显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我同一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探讨小组工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是获得关于自我的知识和整合感,能对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小组中,获取自我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他人回馈、社会比较、社会角色的扮演及自我探索。自我的整合则是通过形象整合和生涯规划来实现。工作者对小组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采用六个同一性地位作为评估成员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的标准,小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成员需求,科学设计小组会期。对小组的评估显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我同一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恩施双龙村的田野研究,认为女性既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无主体的“他性”存在,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女性的自我首先是一种情感主体,这种情感主体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女性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女性情感主体的包容性给乡村社会的整合赋予心理与实践的基础,而女性情感主体的排他性则给突破乡村社会既有规范与习俗创造了空间。女性通过一种“柔性的风格”参与了整个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蒋淑娴 《学术交流》2007,(6):170-172
先锋小说家余华从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出发,在解构现实生活的本真性同时,对所谓神圣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冲击,将一个本应"大写"的人,轻易地想像成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我"的人。文本主体的"自我",不仅可以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任意消失。"自我"的能指已经远离历史和文化,被强制从经典文本序列中剥离出来,写作意义上的"自我"纯粹是一种欲望的表达,或被纯粹驱使的存在物体。"自我"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也不再是话语的主体,仅仅成为角色,但不是主角,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文 《学术交流》2006,(7):24-27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毛大龙  田犇 《社科纵横》2005,20(4):229-231
大学期间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方法价值观和自我评价是从不同侧面看待人的价值系统,两者在大学的教育中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学生的方法价值观和自我评价在大学期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原魁社 《社科纵横》2007,19(10):47-49
权威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之一。个体评价活动的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是同一的,在评价活动中不会发生价值主体的错位。权威评价活动的现实主体是权威机构,价值主体是权威机构所属的社会群体。权威机构应该从社会群体的需要出发进行评价,如果它从权威机构本身的需要或权威机构的组成人员"官员"的需要出发,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的价值主体的错位。民主机制对于防止权威评价活动价值主体的错位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消费伦理研究普遍从消费者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者只要能够认清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借鉴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的消费思想,就能形成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通过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就能达到消费伦理的改善.伦理是主体和客体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关系的生成在于主体和客体间的契合,规范的效力取决于主体对规范价值的认同和对规范的实现能力.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因此,消费伦理研究不仅要研究消费者主体,还要研究造成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的非消费者主体因素,即研究如何通过消费引导机制使消费者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通过消费生成机制使消费者拥有规范能力,如何通过消费保障机制促进消费者在消费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丽 《社科纵横》2012,(8):163-164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指个体从事某一活动完全出自自我愿望感、自主选择感和个人认可感,体验到行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自我决定论强调人类动机的重要程度是由有机体内在的需求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提供的,自我决定理论把行为动机划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提高学习动机需要提高内部动机及将外部动机内化,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冰 《社会》2012,32(2):1-32
在当今中国,社会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所强调的“文化自觉”的旨趣在于凸显文化主体性以及文化间的和平沟通。“自我的道德地形学”无疑对这一旨趣具有独特的理论启示意义,它构成了C.泰勒的巨著《自我的根源》的主体部分,并在其诠释学思想中占有基础地位。“自我的道德地形学”首先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被提出来的,而它的社会学意涵在以其为基础的、C.泰勒的著名政治理论论文“承认的政治”中充分地得以展现。鉴于这一理论以兼具心理学和社会学意涵的本体论诠释为基础,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经验具有条分缕析的阐释力,因此,作者认为,对该理论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予以深刻地把握,对中国社会学、心理学在方兴未文的跨学科文化研究领域建构基础性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朝明 《社会》2012,32(5):102-129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的传统支持机制已经失去了固有魅力,其危机已然成为现代性境况下紧迫的本体性安全问题。对友谊的现象学构造和社会学结构进行探究可知: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友谊之“真正的”自爱基础、意义价值的自我生产与衡量体系、主体存在性地位的自我认识与确证的主体间性构造,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自我一致”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实在性条件;另一方面,友谊关系主体之间的共享恳谈、他我意向性态度、行动自律与道德自觉,则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他者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团结”的有效机制。然而,由于工具理性的强化、资本逻辑的宰制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友谊的建构几乎完全沦落为私领域的个人事务。笔者认为,现代性的友谊要重新恢复其作为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之重要机制的角色,既有必要启动人类心灵解放的第二次远航;还有必要对促进友谊之社会性伦理品格的提升加大政治性的集体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