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我国为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失衡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地方官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行为动机与行为模式对政策执行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基于人性假设和公共选择理论,对地方官员、中央政府、地方民众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多重博弈关系进行探析,有助于透视地方官员的行为驱动力结构.为规引地方官员行为,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政策的顺利运行,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评估机制、地方官员行为监督约束机制和地方群众民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既定政治体制构架下,地方政府创新中各级政府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它们理性地作出自身的策略选择。一些地方政府利用不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打着“创新”的旗号进行“伪创新”。文章从动态角度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创新及实施过程中的策略空间及选择,并进而提出应在鼓励地方政府创新的同时,规范其创新行为,以增进社会总福利。  相似文献   

3.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政府作为政府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其在整个社会经济管理体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有限理性作为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行为主体策略选择的重要理论,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文章引入有限理性这一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应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并对地方政府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纵向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进行模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思路和对策,为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治理中,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结构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呈现出深刻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形成,不仅与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有关,与嵌入在经济中的地方政府官员个人晋升微观政治利益和体制内软约束有关,还与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与届别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行为有关。构建并实施生态治理绩效评估体系、生态环境问责制度、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的应因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5.
利益差别与政策博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政策博弈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一种重要方式。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利益博弈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差别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政策博弈,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谋求更好地规范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均衡,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二是结合我国现实,尝试具体设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摆脱了宏观抽象、结构单一的缺陷,逐步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具体化、综合化,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进一步改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应加强政府职能和行政成本的研究,明确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成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政务公开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将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绩效评价与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放在同一框架下,对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绩效评价以及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关系加以梳理和概括。在对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2010~2012年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绩效考评结果和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考察基础之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影响以及政府绩效水平对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是改善政府绩效、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的关键因素,且政府财务信息越不透明,政府绩效水平越低;(2)给定财政分权条件,政府绩效水平与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显著相关,且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越好,地方政府投资结构越合理。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利益集团间环境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政策由地方政府负责执行,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本文运用博弈模型统筹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与社会公众间的复杂博弈.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问责力度,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中比重,降低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责任成本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共同选择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改变目前地方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明晰责任主体和主体职责,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绩效;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培育环保的社会团体力量,让社会民众成为环境监督和问责主体可以有效推动政府环境责任履行.  相似文献   

9.
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进入冲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地方政府对增长速度和职位升迁的双重激励,引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并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进入预期,使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剖析了陕北能源资源开发中中央与地方利益冲突的问题,揭示了中央政府、中央企业、地方政府作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及博弈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央与地方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建议,即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维护开发地居民权益的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最终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享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德江 《学术界》2008,(1):40-48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二是结合我国现实,尝试具体设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摆脱了宏观抽象、结构单一的缺陷,逐步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具体化、综合化,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进一步改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应加强政府职能和行政成本的研究,明确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成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政务公开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公共品的供给与政府行为,尤其是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增长的片面追求可能会忽视其公共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政府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越位"和"缺位"行为、融资的变通行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推诿行为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激烈等导致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地方政府行为出现偏差的制度根源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干部考核制度以及地方公共品供给机制不完善所导致.因此,完善相关的制度是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间不断以增加财政支出作为手段展开竞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对不同产业的投资支出竞争.本文从当前地方政府竞争的新动向出发,分别从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两个方面对地方政府的投资支出竞争现象展开博弈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博弈行为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初步探讨了规范地方政府竞争的信任整合、约束、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2001-2013年的13年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累计为19.7万亿元,相当于2013年我国GDP的34.7%。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以GDP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的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已经不啻于一剂"经济鸦片",调控政策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正是地方政府竞争最为直观的表征。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厘清土地财政困局的动力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约束地方政府收权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向市场的"让权",从体制机制上找到破解土地财政困局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纵向的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和横向的各同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纵向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指向财权和政治利益的交换,横向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是为了吸引实现经济增长所需的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建兴  高翔 《中国社会科学》2012,(5):95-112,206,207
"中国特色财政联邦主义"和"分权化威权主义"这两种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财政收益最大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支配性,并不意味着分权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型政府形成的充要条件。在分权背景下,横向问责机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力,而以人事权为核心的纵向问责机制具有显著的局限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央政府较少具备塑造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渗透性权力。横向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和纵向问责机制的局限性,使得财政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支配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导逻辑,并最终导致了政府选择性履行职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粮食生产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粮食生产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发现信息不对称使得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机会主义倾向,仅通过加大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惩罚无益于防止其机会主义行为冲动,只有强化对上级政府的责任倒究以及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才能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促进粮食生产扩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产业发展信息,结合2001-2018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的识别及与其匹配的贷款数据分析检验我国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贷款的微观效应.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显著增加了银行对僵尸企业的贷款投放,且地方政府干预作为调节变量,明显强化了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贷款的正向影响;在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下,银行更倾向于通过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救助僵尸企业.因而,优化产业政策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设计,减少地方行政的过度干预,有助于释放错配于僵尸企业的信贷资源,推动僵尸企业有效出清.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规制行为的观察,我们注意到政府届际更替中表现出的特殊的机会主义倾向。地方政府届际机会主义产生源于有限理性和契约不完备,因政府官员的任期制和政绩考核体制被强化,因缺乏监督机制和代际补偿机制而延续。文章分析了政府规制中届际机会主义行为的危害,利用代际交叠博弈模型研究了届际合作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是实现地方政府长效合作的制度基础.我国在发展型地方主义下形成的地方竞合机制,是以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博弈为三大杠杆的一种垂直激励机制,由于其存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不兼容、政治动员而非平等博弈式激励的制度缺失等因素,因而利于政府间竞争但不利于政府间合作.在地方包容性发展的政策视阈下,高层政府应该通过指导和协调,构建涵盖地方政府间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利益补偿、利益让渡的平行激励机制,从而使地方政府实现一种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利益兼容的制度化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