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莫里斯意义三分法将文本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利用该分类原则,对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著《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探讨英译本否可以在指称、言内及语用意义实现与汉语的对等,并进一步剖析《声声慢》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主客体关系的生态结构是动态的,是信息的互动与互为转换性的存在。在《声声慢》中,词人用特有的生态化的情境感悟自然物象,转换客体之物为主体体验之物。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文章选用许渊冲翻译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译文,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来探讨生态翻译,以期对古典诗词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4.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古诗词。在家背《声声慢》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李清照那颗凄  相似文献   

5.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名篇之一。北宋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下,攻陷都城汴京,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偏安临安(今杭州),不图收复中原,一味屈膝求和,妄想以卑辞厚赂来保住东南半壁河山。当此时代离乱,人民灾难深重之时,李清照经历了政局动荡,家破夫死和逃亡的巨大变故,在离乱中,饱尝了人生的痛苦,家难国忧,在她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创痛。《声声慢》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那深沉的忧虑与悲伤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运用许渊冲所提诗词翻译三美论对《声声慢》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评析,讨论两译本作者为再现词中音韵、形式及其意境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被广泛传播的宋词日译版本有两种:一种是标注假名的日语文言翻译形式,另一种是现代日语的翻译形式.两种翻译形式在传递宋词文化的内涵是有差异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有如上所说的两个翻译译本,不同版本的译文传递给读者的文化因素的数量和深度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主要以词《声声慢》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篇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衔接与连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试图通过分析徐忠杰的《声声慢》英译本,来说明衔接与连贯的把握在理解原文内涵和产生与原文意境相似的译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晴 《南都学坛》2005,25(5):72-73
李清照丧夫之后《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词作,隐寓渴求改嫁适人之意,正与宋人有关其曾改嫁记载相合。然而,这绝不涉及李清照有什么“品节”问题,从今人的观点看,实是人性使然,是其“真人”心声的直接流露。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6):8-31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李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宋词《声声慢》极具中国文化意象,对其译文的批评从文学角度出发很难信服地解释文化意象的完整重构,而关联理论因其在认知和语用维度上的独厚优势可以对此加以验证,并能具体指出各译本在何处暗合最佳关联原则,何处再现文化意象方面仍稍有缺憾。  相似文献   

13.
迭声词在汉语中用得很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翻译手段;既可用来加强语意,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又可以增添感情色彩,摹拟声音。比如,《木兰诗》中开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用了“唧唧”两字迭声,既拟声,又生动,富有音乐感,表达感情,生动活泼。宋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一开头就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一般是以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为本体,而英美新批评派研究文学的侧重点则在于作品。细读是研究作品的方法之一,也是英美新批评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文本为中心,用语义分析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并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每个部分都影响着整体,同时也接受整体的影响。本文以易安词中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文本细读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识解理论的聚焦、突显性、视角和详略度4个维度,以李清照《声声慢》的5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比较译文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译者在识解方式上的差异影响译文的表达,其中,详略度最为重要;情景的详细可以是突显/隐藏的结果,可以是聚焦/模糊的结果,也可以是第一视角/视角转换的结果。识解理论为解读译本提供了重要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6.
艺术以独创为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彪炳词坛,被尊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得力于其独特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人们已对这点作了广泛探讨。然而,李词那自然清丽、深婉蕴藉的艺术境界是如何创造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仍有待进一步深掘。让我们先从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谈起。  相似文献   

17.
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号易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在社会意义上虽不能称为上乘之作,但艺术上却独辟蹊径,且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声声慢》便是一首为历代人称道的名作。她大胆而创造性地运用叠字,生动地描绘了彼情彼绪,突出的是以十四叠扣人心弦地谱写了一支抒情曲,一支凄凉长调。难启的齿音,哀婉的韵律,低回的节奏,搅动读者的心弦。  相似文献   

18.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传世佳句。但在有的版本中,并不是“晚来风急,而是“晓来风急”。如当代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和清朱彝尊的《词综》等都把“晚”字换成了“晓”字。于其化同志也认为:上片既已说是“晚来”(晚来风急,笔者注),下片又说:“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岂不是在时间上自相矛盾?若换为“晓来”,写从早到晚清冷寂寞,则一气贯注,比较自然。这种意见,或许还代表了唐圭璋、朱彝尊等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与文化语境密不可分,译者要充分解读原文语境并考虑译文读者所属文化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增益、删减或创造性改动,以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能和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文章通过赏析许渊冲所译《声声慢》发现,为了达到原文与译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采取变通手段,只要译文与原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就是好译文。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声声慢》起首连叠七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仅音韵谐美,而且感情细腻委婉,扣人心弦。但对这七个叠字意蕴的理解,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寻寻觅觅”,写心中若有所失,思索追寻;“冷冷清清”,写当时周围环境一片空虚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写当时无可奈何的凄惨心情。也有人说,三句分三层表现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