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严重妨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当务之急是培养个体和社会的良好信息意识,只有作为信息主体的"人"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可能保证较高的信息质量和有序的信息流动,从而创造和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推动个体自身及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5)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样态,各互动主体之间的联结有着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模式。在网络空间中,伴随着行动主体的"缺场"、"脱域"、"匿名"等特征的出现,共同体面临消解的危机随之而来。同时,网络共同体因其中的社会契约、成员和群体等基本要素的部分缺失而缺位。互联网的嵌入,使人们拥有了平等的信息获取和发声的权力。在流动的场域中,社会运行的逻辑和规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的行动图式和交互关系也随之改变。虚拟行动主体、信息和权力一道,经由互联网自由地输入和输出。不同于以往"关系"作为社会资本的中轴,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就是权力的表征。根据个体处理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差异,互联网利用新标准对个体进行再分层。相异于传统熟人社会人人可依的"乡土",互联网既可以使人们的表达管道更为多元,同时也加剧了部分社会成员与社会的断裂程度。网络社会新机制实质上就是权力重塑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3.
戴海容 《学术探索》2013,(10):108-1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个体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互动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参与感与群体感,使得网络个体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网络个体冲突参与者在网络社会的聚合.本文从社会冲突理论出发,参考欧文·戈夫曼的仪式互动理论和兰德尔·科林斯的社会冲突模型,在仪式互动理论和社会冲突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社会冲突视野下网络群体行为的形成路径,对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过程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王建民 《江淮论坛》2011,(5):20-24,85
网络社会的来临,意味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比较的意义上,可以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网络社会中获取信息的典型方式概括为"道听途说"、"你说我听"和"你演我看",以及"转载搜索"。三者的时空依赖性依次降低,时空的虚化程度渐次增加。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脱域机制"造成个体时间感与空间感的虚化、个体与社会的疏离以及社会认同难度的增加。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社会团结与社会认同的真正来源,因此,建构一个意义丰富的生活世界,是塑造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之间的交往实践形态.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与概念,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网民之间网络社会关系的表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现实的人、多维社会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文化改变了税收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结构,未来税收工作的主体将围绕网络建构。  相似文献   

7.
试论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交往的实践形态。网络人际互动是指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互动主体的共生性、互动过程的跨语境性、互动内容的超链接体验性、互动方式的泛符号性以及互动效果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虽然普通网络维权是频繁发生的社会现象,但鲜有深入的学术研究。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社会资本是促进依法有序网络维权的重要社会机制。具体地说:一是社会资本发挥社会支持和社会动员功能,通过资源帮扶和网络交往两种机制,作用于个体网络维权意愿和行动;二是嵌入人际关系的法律资源(法律知识和法律运用技能),促进个体利用线上的制度渠道,依法维权;三是同等条件下,年轻人、高教育群体网络维权意愿更强烈、行动更频繁;对网民影响力的乐观判断也鼓舞了普通网络维权。这些发现预示着,丰富的人际社会资本含量,将促使人们通过线上正式渠道维护权益,有利于推进互联网治理和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网络狂欢"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的"第二生活",网络狂欢现象也显现为网络社会生活的重要景观。在以网络事件、网络流行语等为核心凝聚纽带的网络狂欢中,人们聚到一起,享受狂欢活动带来的群体同在感与共同感,形成网络狂欢共同体。包括狂欢共同体在内的诸多网络共同体的出现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的共同体需求,反映了个人与共同体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在传统共同体逐渐消解的形势下日益原子化个体寻求的网络团结,是风险社会视域中个体群体归属感在网络空间中的显现。同时,这些网络共同体的出现,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中共同体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和维系。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使网络信息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之不断规范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11.
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交际网络等,它们能够为成员提供协调与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提高行动效率,因此良好的社会资本被认为是民主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其传播特性和传播内容均对社会资本造成了一定的消解,但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一部分在现实中被消解的社会资本又得以重构。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人们合理、理性地使用电子媒介,以促进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的积累,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社会冲突与个人道德自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从工业化时代向网络和信息时代推进.社会的这一变迁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价值理念,使社会冲突变得日益复杂,并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现象.这固然是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得传统法律难以介入网络行为进行调整和监督,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的文化和生存方式的危机.因此,网络时代人们需要重新反省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呼唤个体的道德自觉与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人类危机并实现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分析网格时代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探讨网络社会面对的伦理难题 :知识产权与个人隐私 ;信息安全与信息垄断 ;信息污染与信息欺诈 ;信息滥用与信用危机。对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作了对策思考 :尽快建立信息伦理准则 ,形成网上道德舆论氛围 ,推动个体的道德自律 ;防止符号世界的异化 ,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正确对待异质性伦理和同质性伦理 ,形成全球伦理价值观 ;坚持信息伦理发展的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全新的观念和有效的方法推进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人假说”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是构成世界与人的基质。信息社会与网络时代所构建的“虚拟时空”,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人性的传统认知,使得以往种种关于人的本性假说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前显得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人”是活动主体,是网络伦理所要调节规范的道德对象,同时也是网络精神的主要体现者。网络社会所赋予“信息人”的自由、平等与多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也是信息人作为网络伦理的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性需要。这种人性需要,为信息科技推进网络自由、共享、平等、多元提供了社会动力,也使得“信息人假说”有了现实的基础与依据。“信息人假说”通过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本质层面即信息交互作用层面,重新透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将为人们超越以往传统社会的人性假说,获得网络时代人的行为解释的特定视角,求得对信息时代网络伦理与全球伦理发展的重要突破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使网络信息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之不断规范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16.
范和生  李三辉 《理论界》2014,(4):183-185
20世纪后期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网络化的进程,促使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基本形成。新媒体不仅引发了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变革,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重构着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方式、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博客和个人媒体时代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网络博客的诞生预示着个人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当个体成为“博客”之后,便拥有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的自主权利。他得以从一般的受众变成公众,自主地进入公共领域,对公共事务发言,同时也让个人的信息和知识与人共享。博客的时代正在改变个体的现实生存以及改变他的身份认同,最终将改变社会的面貌,重构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传统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微观社会网的变化看宏观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网是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从社会网研究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就是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网络分析学者不仅研究社会网络的结构本身,而且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网络的制约。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普及运用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人们热衷于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交流信息、有效互动.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社会中,从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个体、群体、物的因素来看,都具有新特点,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基于这些新特点,可以归纳出在网络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规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过程中,基于价值本体论的认知认同是基础、基于价值评价论的情感认同是保障、基于价值实践论的行为认同是目标,三者相辅相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保证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自网络技术应用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冲浪,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等。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本期期刊接下来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着重分析了人们利用网络平台创新舆论监督功能,从而发挥网络在社会管理(如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