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首先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然后,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弱;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其溢出效应大部分为内部相互吸收;中部区域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较紧密,获得的溢出效应最大;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经济联系弱,对沿海地区产品依赖大,外溢较大,受溢很小;东北区域则相对封闭,外溢和受溢效应都很小。  相似文献   

2.
FDI行业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为了进一步衡量省级层面的FDI行业间溢出效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包含滞后效应的行业间溢出效应模型,对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做出了行业间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实证结果表明,FDI通过后向关联显著提高了山东省内资供应商的产出水平,即存在明显的后向溢出效应,但是通过前向关联的技术溢出则表现出不明显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和重庆市高强度的产业关联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进行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研究表明:两地区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小幅下降,而区域间产业联系强度大幅上升;川渝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同质竞争和市场分割.因此,两地应建立合作决策机制,打造产业配套体系,依托各自优势进行协同发展,尤其要使高技术产业形成完整可靠的区域产业链,同时加快四川省和重庆市毗邻地区市场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推进川渝地区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减排压力巨大;为实现政府制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对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从而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的减排策略。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从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区域的区域内碳排放乘数效应明显弱于中部与西部区域;东部与西部区域对中部区域的溢出效应明显强于中部与西部区域对东部区域的溢出效应;区域间碳排放反馈效应很小,各区域差距也较小;能源直接消耗部门的总效应值远超其他部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区域和部门角度对中国碳减排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应用LP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4年间从G7国家进口贸易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运用熵值分析方法对全国、东中西部之间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差异进行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从吸收和引进两方面计量分析影响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因素。结果显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空间分布集中度高的特点;从全国来看,研发强度、人力资本和贸易结构对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起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差距起负向抑制作用;从区域来看,人力资本和技术差距在不同区域作用差异明显。其中,人力资本在东中部地区起正向作用,在西部地区起负向作用,技术差距在东部地区起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起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学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经济联系。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与其他经济区域产生经济联系并相互影响。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东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他国内各区域的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内部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高;东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邻近的北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7.
选用2003-2016年中国26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系统GMM、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集群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集群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该作用是通过区域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等机制实现的;城市集群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但未对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城市集群对核心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效应大于边缘地区。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各地需继续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速区域间技术溢出,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大力推动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强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我国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8年我国各省区农业净碳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两极分化严重;与2000年相比,各地农业净碳效应已出现均衡化趋势,整体梯度差异逐渐趋于收敛,高值省份数量增加且变化较大,低值省域数量减少且变化不大。产业集聚与农业净碳效应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二者之间呈现“正N”型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净碳效应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实际影响来看,区域内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促使农业净碳效应量增加1.621%;除此之外,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正向效应但作用力度要明显偏弱。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表现为区域间溢出和区域内溢出。具体而言,邻近地区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可促使本地农业净碳效应增加2.286%,而本地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后因受反馈作用自身农业净碳效应还会额外增加0.060%。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考察直接融资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结果发现,短期内,直接融资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区域内和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但长期看,则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区域内、区域间和空间溢出效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区域内溢出效应大于区域间溢出效应,并且长期的总效应在所有变量中最大。因此,应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并杜绝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加强区域间的农业合作并加快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  相似文献   

10.
运用199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测度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存在低水平聚集的现象。控制工业化率、资本劳动比以及人均农业总产值等变量,邻接权重和经济权重下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在区域内部、区域间及总溢出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需谨防工业化虹吸效应的不利影响,中西部地区需保障区域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比例、降低技术外溢的区域间距离。  相似文献   

11.
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细分,探讨其在区域内的不同组合以及相应知识溢出的作用途径,有助于从"效率"的角度理解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存在三种特定的产业集聚组合,这种产业集聚格局带来了显著正向的MAR溢出和不显著为负的Jacobs溢出;"技术池"和"吸收能力"则是长三角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的两个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长三角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位势,采取差别化和有层次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此为基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旅游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政府和行业组织致力于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利用我国长三角和渤海湾地区98个城市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景区溢出效应——即特定地区的旅游接待量如何关联于邻近地区的景区供给,结果表明:景区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在不同类型的景区(包括自然、人文与人造景区)中,自然景区的正向溢出效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景区溢出效应的有效距离获得确认。基于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证实上述结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创新补偿论”与“遵循成本论”悖论下,提出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利用随机前沿函数测度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绿色经济效率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在地理与经济两种权重矩阵下差异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存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行政型、市场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基于地理或经济的间接效应远高于其直接影响;区别于其他两类环境规制地理与经济联系省份间均为正向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行政型环境规制对地理相邻地区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对经济迥异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有效机制,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和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察不同形式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权重后,这一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是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省域内网络零售业健康快速发展和省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本文考虑省份间的空间相关性,基于201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互联网渗透水平和物流效率对省域网络零售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网络零售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层面上互联网渗透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物流效率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二者在东部、西部地区与全国层面基本一致,在中部地区则表现出差异性.以上结论启示政府在发展网络零售业的同时应结合区域异质性特征,给予互联网和物流两种基础设施足够程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内外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地区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沿海发达地区表现为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集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其溢出效应与地区内外创新能力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和研发人员投入均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此政府需正视区域间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加大教育支出投入,提升市场化水平,鼓励并支持更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规模,以此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省域内网络零售业健康快速发展和省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本文考虑省份间的空间相关性,基于201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互联网渗透水平和物流效率对省域网络零售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网络零售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层面上互联网渗透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物流效率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二者在东部、西部地区与全国层面基本一致,在中部地区则表现出差异性.以上结论启示政府在发展网络零售业的同时应结合区域异质性特征,给予互联网和物流两种基础设施足够程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邱骏  林馨  吕萍 《调研世界》2022,(5):23-3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跨区域的影响,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溢出效应。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用地效益为主要研究变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两者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影响随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呈现“倒U型”的变化关系;(2)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城市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中存在异质性,2014年以前表现为正向的溢出效应,而2014年后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同时,北京和天津溢出效应的影响较大,而河北的溢出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31省的面板数据,划分消费层次和收入账户类别,采用调整离差率对收入不确定性和消费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建立引入不确定性的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计量模型,比较两类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辨识两类不确定性中的主要波动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而消费不确定性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绝对值大于收入不确定性;常用账户中经营收入波动对生存、享受消费影响较大,临时账户中转移收入波动对发展消费影响较大;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娱乐、发展消费的溢出效应强于生存消费;消费不确定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而收入不确定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