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幼斌 《南方论刊》2012,(6):25-26,36
文化强市,重在建设。在实践理性、强势政府为特点的中国模式下,文化强市的建设,关键在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为此,政府主要应做好四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文化自觉,做好文化强市的鼓动工作;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好文化强市蓝图的规划工作;三是打造本地文化品牌,做好文化强市的文化产业引导、发展工作;四是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好文化强市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关的规划或政策,但其中许多理论问题亟待厘清。一般来说文化强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本身有诸多组成要素。目前国内对文化强市存在的误区有战略角度单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等。实现文化强市,需要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达到文化硬件与文化软件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高校坐落于城市,是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对目前各个城市纷纷提出的“文化强市”战略,是必须依重的对象。因“强市”主要包括振兴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建设和扩大城市影响三个方面,故高校投身“文化强市”,首先应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为“文化强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建设、扩大城市影响。  相似文献   

4.
朝鲜族社会是一个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韩关系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体系的文化功能出现了爆炸性扩张的趋势,而又由于朝鲜半岛的半开放状态,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仍有很大的开发的余地。因而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具有出现第二次文化功能扩张的可能性,正由于此,构思其文化战略并谋求全方位的发展极具现实的操作性。构思朝鲜族社会发展文化战略,必须基于其独特的边缘文化特性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其要点在于,朝鲜族社会应把自身发展的基点设定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内陆文化与朝鲜半岛文化之间的联系上,由此实现自身文化功能的极大化,这是朝鲜族社会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迅速接近现代的创意性生产文化体系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趋同与环境资源压力的剧增,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等战略得以维系的轴心.当今,很多省会城市的区域经济首位度受到挑战,但其文化中心地位却历久弥坚.要实现“文化强市”之目标,必须要整合省会的历史资源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建立省会文化城市圈、创设区域科教创新基地、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等.充分利用省会的文化优势并扩大其文化效能,是增强省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路,也是巩固区域中心地位、重赋区域增长活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和“创意”,通过对相关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创造出新增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指导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规划,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共同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化资源自身占有空间之所以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的介入引致市场瓜分而减少空间;自身开发利用和保护不足造成空间损耗。我国文化资源空间扩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合理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并举,即应在正确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有属性的基础上,健全文化资源原创性保护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游戏规则;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陈华杰  张伟 《南方论刊》2014,(2):38-40,33
打造文化品牌强镇,就是要立足镇情,扩大开放,积极实施"文化强镇"战略,通过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产生以名立镇、借名兴镇、激活优势、带动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跨越。本文通过总结提升中心镇——浙江省杭州市塘栖镇的文化品牌建设实践的经验,思考和探索如何促进中心镇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 ,以精神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这一特质决定了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具有独特作用 ,即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外部资源。企业文化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粗俗文化的泛滥是现当代文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超越粗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在于将改造社会与改造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