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偿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2.
对“古诗十九首”等汉末诗,历来学者据于其中忧时伤逝情调,有说它反映了人的堕落,(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有说它表现的是人的觉醒(李泽厚《美的历程》)。到底是人的堕落,抑或是人的觉醒,笔者拟通过考察时间生命意识在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发展演变情况,来认识汉末诗歌的惜时叹逝。  相似文献   

3.
汉末魏晋时期,统治者之间为了争权夺势,引发了连绵不断的社会战争,百姓生灵涂炭,在这样一个生命被肆意践踏的时代,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文人名士,生命都显得脆弱不堪,很多文人志士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迫切想要去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叹,惋叹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种叹惋和伤感的情怀是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表露,充分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无限留恋和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标志着这一时期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生命情节和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哲学背景,唤起了魏晋士人的审美自觉,使魏晋士人对自然审美的欣赏走向神、情、气、韵的深处。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隐逸意识与悲情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5.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实现意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是历代文人中生命意识最强烈的庞大群体。吊唁死者时的种种怪异行为 ,表现了魏晋士人对死亡的极度厌恶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把人格的自尊视为生命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 ,各种相互对立的人格都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但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却是历代文人中最微弱、最残缺的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有意识创作五言诗的伐山之作,其中也凝聚着士人阶层对生命观的一种普遍态度,在汉朝江河日下之时,士人面对黑暗的政治,仕进无望而对生命进行理性的反思,或是锲而不舍,仍重功名;或是生命短促,及时行乐;或是看重现世中的亲情与爱情,等等。《古诗十九首》真实再现了士人阶层此时尴尬的生存境遇,从而产生不同的生命观,此也是汉之将衰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7.
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建安时期,这种生命意识更加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8.
汉末儒学衰微之后 ,追求个性解放与重视个人情感 ,已逐渐演变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古诗发扬重个性重感情的作风 ,以慷慨悲歌为美 ,它吸收了诗骚精神 ,抒发文人自身的情志 ,使坠失了多时的诗性精神在汉末大放异彩 ,深刻地影响了魏晋以后的诗歌创作及诗美特性。本文以思妇、游子、士子诗歌三大主体情感的特征出发 ,论述其缘情言志特点和状态。  相似文献   

9.
汉末魏晋,世纪末思想弥漫,究其原因,不外三点:首先,东汉末年,大疫流行,死人如麻,引起了士人集团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其次,汉末政治,宦官横行,党锢之祸,士林血腥,有识之士已经洞观天下将乱,这更进一步加深了士人们的世纪末恐惧心理。此后,黄巾揭竿,董卓乱政,军阀混战,政治血腥,战乱分裂持续了80余年,整个中原大地千里坟场,万家丘墟。这种惨象使建安、正始文人,触景生怀,伤心绝望,慨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乱世杀伐,生命遭受的戕害分外突出,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到了正始时期,玄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促使士人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士人追求的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人格模式,向往的是挣脱荣名的束缚,超越礼教,高扬自我,寻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频频记载魏晋士人钟情山水、雅好游览的生活.士人这种文化情结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其生命意识觉醒的结果;隐逸遁世的需要又导致山水田园游风气的兴起;玄学的感召,也促成士人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苍凉美之思     
苍凉美是一种沉郁静远的悲情美。在文本意蕴层面上,“苍凉美”指荒芜悲凉的美、苍茫凄凉的美、凄惨悲情的美以及苍老朴素的美。在范畴的层面上,“苍凉美”内蕴诸多意味,即“悲剧”沉郁意识、“悲·险”忧患意识、“悲情”生命意识、“残缺”伤怀意识。苍凉之关,是沉郁之美,悲怆之美,悲情之美,残缺之美。  相似文献   

13.
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末党锢使士大夫“群体自觉”走向“个体自觉” ,其下层文士因生存焦虑 ,将个体自觉表现为对生命的追问 ,创作出《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生命的追问成为世纪的主题。建安文人情志合一 ,形成建安文学最具特色的“风骨”。其后期由曹植强化文学的抒情性 ,向情志疏离的晋代文学过渡。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 ,阮籍与嵇康以其创作反映了该时代士大夫扭曲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汉末动乱,使传统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建安文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一变汉末文人的人生苦闷之叹而为积极进取的力量,追求生命的永恒。魏晋之际直至晋末,由于朝政迭移,加之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人们没有了建安人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为保持生命之清白享受生命自由而彻底放弃社会,最后走上游仙、隐逸之途,从而实现了从追求生命永恒到生命自由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成为千古至文,不仅是因为它以娴熟的艺术技巧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更在于它抒写了汉末文人在极尽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本质所进行的深邃思考。表达了一种人类的同有之情。  相似文献   

16.
汉末以来交游之风兴盛不衰。南朝齐梁时期以竟陵八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士人交游,呈现出广泛性、开放性与复杂性等诸多特性。并且其交游大多为势交,这与当时浮竞的士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诗歌中的追问意识,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使<红楼梦>带上了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呼唤个性自由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所描述的士人有一明显倾向--"重才".魏晋士人"重才"的原因有三:魏晋黑暗的政治社会环境导致魏晋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而觉醒了的士人以才智证明自己的价值;魏晋的人物品藻更深化了士人的重才意识;魏晋的清谈也为重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晋士人的尚情,表现为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为情感的率真与行为的放诞.尚情的成因自是人的意识的觉醒,而魏晋哲学有关人之"无情"与"有情"的探讨在观念上也对魏晋士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汉末以来的社会风尚、社会心理对士人率性纵欲、任情而行亦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士人临终之际的文学创作以及生命意态包蕴着丰富的文化义涵,可称之为"临终文艺现象"。嵇康临终文艺现象的真正会心者是那些经历过囹圄之辱以至于遭受刑戮的文人。范晔对嵇康由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揭示了个体对历史对象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重新审视的动态过程。六朝的地记类文献记述"嵇康临刑处"的细密程度,折射出嵇康之死在六朝士人心目中的悲情印记。六朝嵇康传说多非史实,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性真实,《广陵散》在"非理就终"的"才人"之间承继传衍,正是嵇康传说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