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条件、特有历史与地理条件等几个角度,分析了东亚跨越式现代化发展的外部因素.从东亚"四小"的国内政策、经济发展策略、教育投资与国民精神培养等角度,阐述了其现代化发展的内部条件.认为东亚现代化迅速发展得益于东亚国家与地区对其内外多种发展因素的综合利用,使其现代化发展具有更多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中,或者说,在不同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政策问题的建构主体及其体系、结构等都是不同的。严格说来,公共政策是在近代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出现的,也只有对于公共政策而言,才有着可以作为科学考察对象的政策问题建构主体。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近代之前的社会治理过程也经常性地求助于政策,而且也确实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因此,也存在着政策问题建构过程及其主体。在历史的视野中去考察政策问题建构主体,我们可以发现其历史演进过程,可以通过把握政策问题建构主体的变动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去开拓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历史地看,政策问题建构主体经历了从"特权阶层"到"市民代表"再到"政策问题建构权扩大"等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足够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足够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因。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汇率政策滞后、金融监管政策失控、宏观经济政策失调、产业政策走偏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发生在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一次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危机的解决以及连带的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有赖于该地区政府的以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为核心的公共行政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公共政策的视角看,公共政策上公共性的偏离,政策倾斜带来的消极影响,收入分配政策体系的不完善,这些因素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入手寻求对策,是解决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政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当今世界尤其是已经“入世”的中国的公共管理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从而,公共政策也正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和社会链接的纽带,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了解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含义、运行机制、政治政策、经济政策以及科教文化政策等,可以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科教文化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本质上是对公共政策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是公共政策完整逻辑流程的一个环节.随着当前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开始朝向治理范式变迁,以及各国政府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经历着从政府管理之器到治理之道的转变.治理取向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价不仅能有效兼顾公共性和技术理性,还有利于实现绩效评价对公共政策民主化和理性化的“政策学习”功能,反映了公共政策创新所需遵循的人类社会公共生活规律并提供了一条可选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东亚福利模式”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东亚福利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对于认识东亚各国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策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归纳东亚福利体制的特点,提出了儒家文化圈中的福利国家、东亚福利模式、生产主义社会政策等概念,并力图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揭示东亚福利模式的形成原因。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于东亚福利体制是否具有为东亚各国或地区所共享的“特质”仍众说纷纭。在东亚福利这一研究领域中,也存在着学理基础欠缺、研究方向模糊、缺乏共同资料平台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应暂时搁置研究概念和研究先设方面的争议,开展诸多专题研究,按研究方向组建团队,按照一定标准采集数据,争取区域组织的合作,以推进东亚福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何谓"东亚模式"的看法始终不一.但是,仍然可以从东亚国家现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表现上找到一些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囿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性,东亚主要发展经济体相继形成了至少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挑战.由于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发展模式",因而也就无所谓"东亚模式"危机这一说.尽管不完全排除东亚国家政府主导型的体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起坏的作用,不过有充足的理由可以使人们肯定东亚发展模式中政府在发展初期的积极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以“范式”为核心的多层次序列模型,文章追溯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从经济政策范式向社会政策范式的转化过程,并从社会政策作为生产性要素的发觉、政策理念的转化和国际因素影响的角度对这一转化的动力和机制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21 世纪以来,社会政策在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历了从理念层面的“象征性认知”到实践层面“嵌入性认知”的转化。社会政策范式的出现除了以往强调的内生性因素外,还需要通过非社会性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议题赋予其合法性,而国际力量的影响则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 2020 年后,社会政策将在反贫困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政策的结构优化将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韩爱勇 《国际论坛》2012,(1):26-31,80
地区秩序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包含了秩序发起国、习得国、文化基础和地理范围等四个要素。历史上东亚秩序经历了朝贡秩序、殖民秩序和同盟秩序三个阶段。冷战后,东亚国家面临着文明转型和地区主义发展两个共同问题,它们所塑造的东亚地区认同重构着地区秩序的组成要素,使东亚构筑新型的认同秩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9.
涉农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统筹整合作为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原则的突破与平衡,加之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边界范围,因而属于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现有的政府主导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很大困境,而法治保障模式不仅具有价值必要性,更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在"法治财税"理念的指导下,法治首先必须尊重财税规律、逻辑与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央及各省份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文件规范中与法治财税规范意旨不符的部分进行分析、审核和修正,以尽快建立稳定权威的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法治方略,顺应新时期民生财政的发展要求,并促进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污染环境罪的诸多争议,在正确把握保护法益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地寻求具体答案。承认生态学的人类中心法益观下的环境法益是本罪的保护法益,将环境法益与人类法益并列为本罪保护法益的观点,因缺乏对环境法益层次性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而不具有合理性。2017年司法解释第1条的部分行为规定,通过对污染环境行为严重性的实质自然属性的规定,表明行为对于环境法益的实害结果;而部分结果规定则是通过对人身、财产等损害的判断,确认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损害后果。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对过失犯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省略了对间接故意的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