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商标权的本质是私权,是民事权利,商标法的修改当然应当遵循这一本质属性。以商标权的私权属性为核心,现行商标确权程序需要进行简化和优化,以方便商标申请人。同时,商标法应建立商标权宣告无效程序和未注册商标先用权制度,保护未注册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商标法应当明确相关概念,并且加大驰名商标保护力度,建立防御性注册不因连续3...  相似文献   

2.
恶意商标异议的认定应综合考虑行为人主观上不正当行使异议权的恶意心态、客观上缺乏法律或事实正当依据的商标异议行为以及异议行为给商标注册申请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后果等方面。规制恶意商标异议的法律对策,一方面要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更应注意现有制度的完善。应完善商标异议的理由和异议人的资格制度,创设商标异议快速审查程序,增加被异议人的程序选择权利,同时建立针对恶意商标异议的惩罚性赔偿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遏制恶意商标异议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后,对先使用者的抗辩权、商标使用的认定、商标抢注的规制等内容首次加以体现,但仍存在异议权受到不合理限制问题。在对日本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立法规定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使用是取得和维持商标权利的重要条件,亦是商标经济价值实现的前提,应将商标使用与商标的识别功能相联系,建议应进一步强化商标权的私权属性,健全商标使用之认定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商标法实行“相对理由审查“制度,即:国家商标局不仅对申请的商标是否违反法律的禁止性条款进行绝对审查,同时还对该申请商标是否与他人已经注册或在先申请的商标存在权利冲突进行审查.保留“相对理由审查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可以减少商标申请注册期间的异议量,有利于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能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受到国家秘密范围的直接影响.在中国现行制度框架下,基于法律位阶、一般法与特别法、新法与旧法、法律责任等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严格约束,形成了“以保密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的行政实践.美国法上关于定密异议及其司法审查制度,是推动《信息自由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中国的定密异议制度在制度架构和程序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亟待整体上的革新.完善中国定密异议制度:扩大定密异议权的主体,建立更为多元化的定密异议受理主体,进一步完善定密异议处理机制,明确定密异议中的证明责任规则.建立定密异议的司法审查机制,允许个人对定密信息提出异议,借用体制外的力量对国家秘密进行监督和维护.以定密异议及其司法审查机制为核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保密与信息公开之关系,推动“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理念的形成和落实.  相似文献   

6.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取得虽然需要商标局的行政审查,但注册商标专用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在商标转让问题上,就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采取不同的法律规则,很可能将注册商标的受让人置于极为不利的法律地位.2001年商标法修订取消了关于驳回转让复审的规定,致使利害关系人丧失了行政救济途径.统一商标转让的法律规则,变形式审查标准为实质审查标准,并在商标权的移转问题上采登记对抗主义,同时赋予利害关系人申请行政救济的权利,将最大限度地保护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商标注册不是政府的授权行为,也不是政府的确权行为,而是民事主体依法为自己设定商标权的要式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属于设权行为。商标注册制度的设计应遵循民事法律行为制度集中体现的民法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废止对驳回注册相对事由依职权主动审查的制度,将相对事由留给异议程序处理。同时,在异议程序中设置冷却期制度,鼓励当事人协商解决相关争议。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努力谋求商标权保护制度国际化的相近背景下 ,商标权立法有不少共同点 ;同时 ,在商标注册申请人、注册商标的范畴、注册商标的原则和注册商标的在先权利、注册商标的审查与核准程序、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等方面 ,又存在着许多差异。对两岸商标法制度 ,尤其是在上述问题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正确认识大陆与台湾地区商标权立法的现状 ,藉以增进相互了解 ,彼此借鉴 ,进一步推进两岸商标权立法的国际化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管辖权异议制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务操作的过度和理论研究的繁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程序内在机理的忽视与疏离。在善意当事人和审判公正的一般立法假定下,我国管辖权异议的制度重构首先应当回归管辖权、异议权(行为)以及程序救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在对管辖权异议的审判程序上,应当坚持法官对管辖事项的职权调查,强化被告提出异议的主张责任和程序的实质性参与,强化律师的诉讼责任;在对驳回管辖权异议裁定的救济上,改用被告向原审法院申请复议的方式。此外,还需兼顾与管辖相关制度的整合与衔接。  相似文献   

10.
商标是商标法中的基本,商标混淆在商标侵权认定和审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商标混淆可能性的研究有助于对商标侵权纠纷的处理,也有助于完善商标制度。混淆可能性的定义和认定标准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研究的重点,我们在混淆可能性的认定过程中,各要素应当综合考察,不能互相割裂。商标混淆不仅损害商标权人的利益,也妨碍消费者认牌购物,甚至是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应禁止这种违法不当行为,建立良好的解决机制,预防并打击此种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商标概念的符号学分析——兼论商标权和商标侵权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标是一种符号,而符号学是专门研究符号现象的。因此,用符号学方法来分析商标及其生成演变过程就非常有意义。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从静态上理解商标的内在结构,从动态上理解商标的生产与演变过程,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商标权的界限、商标侵权的实质以及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以商标性使用为注册商标侵权(包括混淆侵权和淡化侵权)的先决条件会不适当地限制注册商标权。“商标性使用”的法律概念片面地关注“被诉标志”是否侵犯“注册商标”,而忽视真正的法律问题应是“被诉标识行为”是否侵犯“注册商标权”。而商标正当使用应该着重考察行为的正当性,而不应纠缠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判断混淆或淡化侵权是否成立时,应从被诉标识行为整体(即被诉标志使用的整个具体商业情景)出发,而不应以“商标性使用”作为先决条件,不合理地限制注册商标权。  相似文献   

13.
达娃商标争夺案凸显了中外合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商标权保护风险,包括持股弱势地位引起的商标权丧失和商标权利的转让与许可问题、合资方竞争关系导致的商标弱化以及应对商标争议解决所出现的法律风险等。中国企业应提高商标权保护意识,选择合适的商标权法律保护途径,政府也应扶持企业加强自主商标保护。  相似文献   

14.
“山寨现象”的知识产权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现象涉及商标侵权判定的模糊区域,在认定上要处理好商标保护与自由竞争价值之间的平衡。山寨产品侵犯专利权的可能性极大,对于山寨产品中体现的创新元素,要鼓励其积极申请改进专利。在我国还没有对形象权加以立法保护的情况下,山寨娱乐中利用与名人相似者作广告的行为难以认定为侵权。对山寨现象要规范,把山寨现象所体现的创新动力融入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和文化中。  相似文献   

15.
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花都机纠纷”一案的争议出发,探讨了商号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首先界定了商号权的概念和性质,并对商号权与商标权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冲突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域名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持"域名权"反对观点的非常谨慎且不多见.文章坚持"域名权"并非解决网络空间商标权保护的论点,指出中国网络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发展存在的弊端,强调吸收和移植国际惯例当中的合理因素,寻求域名与商标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7.
驰名商标本身蕴涵了巨大的价值,同时,它又是经常被侵害的对象。由于驰名商标本身的重要性,立法上应该给予特殊的保护。我国对于《商标法》的这次修改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规定了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有别于普通商标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商标权的效力范围在商标权域内,被分为专有使用权和禁用权,且有着一定的时区跨度;在商标权域外,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效力,其主要表现为商标权的禁用权扩张,并延伸至商号、域名、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等领域。混淆理论是划定商标禁用权范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消除他人的商标而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销售的行为.通过对理论界关于商标反向假冒中几个争论较大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商标反向假冒不仅构成侵权行为,而且构成对商标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20.
商标权与在先著作权的冲突是知识产权冲突的表现之一,我国目前对此冲突的处理,遵循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和权利丧失原则两大原则。但是现行的冲突解决机制在利益平衡和利益实现上还存在不足,可通过规定著作财产权强制许可制度和商标优先权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