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作曲家王立平的大型中乐作品《红楼梦组曲》的内容与小说《红楼梦》相比是一种非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从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出发,作者对音乐如何移植小说《红楼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即设想《红楼梦组曲》应主要表现以下内容:太虚幻境、黛玉葬花、大出殯、元妃省亲、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和宝玉出走。  相似文献   

2.
一、个中人非过来人“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这话是警幻仙姑对宝玉说的,也是对宝玉还未能欣赏“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状况的概括。宝玉梦游太虚境这回书,在全部大书里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金玉良姻”与“木  相似文献   

3.
王媛 《河北学刊》2002,22(4):108-110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塑造的两位“玉女”形象。称其为“玉女” ,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 ,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 ,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毁灭 ,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 ,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妹妹。虽然有两个(指赵姨娘所生的探春和贾环。作者注),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是我白操了这个心,弄得有冤无处诉。”宝玉这番表白中的一处纸漏,长期被读者忽略了。即宝玉并非“独出”。所谓“独出”是指一个人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宝玉有同胞哥哥贾珠,虽二十岁时死了,严格地讲,宝玉并不能算是“独出”。退一步说,即使已经去逝的兄弟姐妹不算,宝玉也不能算是“独出”。因元春乃宝玉的同胞姐姐,身体健康,且刚刚省亲回宫不久…  相似文献   

5.
夏薇 《社会科学家》2004,(1):119-122
《红楼梦》情节从开篇的神话最终过渡到人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内部发展过程。在地域的变换中又引发了关于小说主旨的思考,宝玉的“不悔”和作者的“悔”看似矛盾,却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并不只是要通过宝玉的仙性和人性来写他的智慧和情感、不悔和无奈,他还要用宝玉这一特质来谋篇布局、构建起一个与历来仙人还俗故事迥异的叙述格局。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修辞用“偶”以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性格转向自己的反面,往往标志着性格的最后完成。例如:聪敏空灵的黛玉变得糊涂了;能干的管家婆凤姐变得不能干。贾环成了贾府接班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贤淑的宝钗最后也改嫁了,她和宝玉的儿子贾桂由麝月抚养成人。“兰桂齐芳。”《红楼梦》的结局真是千皴万染的。  相似文献   

7.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8.
贾母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子贾代善之妻,金陵世家史侯之女,《红楼梦》中宁、荣两府上下几百口的老太太、老祖宗。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她是“宗法家庭的宝塔顶”,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言而喻,但她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性,允许某些年轻人个性的自由发展,绝不是所谓的“封建卫道士”。一宝玉不愿读经书、作八股,得到了贾母的同情和庇护。第二十五回,宝玉中了邪,生命垂危,赵姨娘得意乱说。贾母痛斥赵姨娘说:“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素日都不是你们挑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吓破了……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①…  相似文献   

9.
在今传本《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是一桩谜案。小说第五回写宁荣二府女眷于会芳园内设宴赏梅,“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这时,秦可卿应声而出,主动地向贾母领受照护“宝二叔”的任务。这是秦可卿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首次登场,与广大读者见面。第七回,王熙凤应尤氏之邀,领宝玉到宁府喝酒抹骨牌,秦可卿再次出场,并把自己的小兄弟秦钟介绍给久想一见的贾宝玉。从这次公开出场中,读者还丝毫看不出秦可卿有病在身的任何征兆。但是,到了第十回,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同贾璜家的谈话中却说:  相似文献   

10.
(一)《红楼梦》里的睛雯和贾宝玉是什么关系?有人说是“平等友谊”关系,又有人说是“爱情”关系,还有人说得笼统些,是“亲密”的关系。当然,晴雯最后向宝玉表达了爱情,那就是她被撵出大观园而含冤将死时,在向唯一前来看望的宝玉诉说冤屈和悔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九十九回以后,是宝玉叛逆形象的“尾”部。这个“尾”部中,有关宝玉的重要情节是他的中举和出家。出家是宝玉的民主要求同封建关系的矛盾走向解决的唯一途径;中举则是他走向出家前的合理的曲折过程。二宝成婚后,贾府大故迭起:王子腾病亡,贾府被抄,贾赦被贬,贾母逝世;贾府经济上枯竭,家人闹事,强盗打劫;贾府上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了约900多个分割组合词,堪称妙绝。 如第9回写族中子弟对宝玉、秦钟的造谣、毁谤,他着一“诟谇谣诼”:第76回写池面激起的微波,他靠一“绉碧迭纹”;第66回写柳湘莲的来去不定,使一“萍踪浪迹”。翻开巨卷,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3.
要续好《红楼梦》,演好《红楼梦》,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对林黛玉之死怎样安排才合情理。既要符合曹氏原著精神,又要打动读者的心,确乎不易,目前争议较多的有三种情况。一是高氏续书的写法,让宝玉丢失了“通灵玉”,任由凤姐、贾母、王夫人等采用“调包计”摆布,在同一时间内,一边是“苦绛珠魂返离恨天”,一边是“薛宝钗出阁成大礼”,宝钗怀着胜利者的喜悦坐上盼望已久的宝二奶奶的宝座。这样写一悲一喜,对比鲜明,戏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多次提及“长安都”。如第五十六回,宝玉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长安都”在何方?雪芹借湘云之口说:“若打得急,逃到南京去,找那个宝玉去。”显然,这里的“长安都”系“假语”,实即南京。李白《金陵三首》其一云“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亦云“三山怀谢,水澹望长安”,其中“长安”显指“金陵”。黄之隽《登报恩寺塔绝顶》诗中写道“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三国吴赤乌年间,康居国高僧来建邺,定居于长干里,孙权特建报恩塔以颂其弘扬佛法,诗中“长安雁塔”正是借喻“金陵”报恩寺塔…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是人文资源的重要构成,《红楼梦》虽是一部言情之作,但其开篇发轫即在儒家理学的“气秉说”的框架之内,其主要人物宝玉被视为是兼秉正、邪二气而生的产物,这种新的“气秉说”的提出,打破了理学家的单一“气秉说”。而“太虚幻境”实则是道家的仙境,在这道家的仙境中众女仙对“情”的追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红楼梦》中的三个“情僧”名为僧人,实为“情道”,同样,对于妙玉来说,女冠的身份更适合她。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和光源氏是《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主人公 ,他们都是作者大力肯定的理想人物 ,共同的特点是对女性有情有义 ,但宝玉对于女性的情意是一种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青年女性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尊重 ,源氏对女性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渔色的满足。他们最终都遁入空门 ,只不过宝玉是因了理想的破灭 ,源氏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 ,他们的出家是同形异质 ,在出家的同一种解脱中射映着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莫衷一是话可卿──兼析宝玉之“幽梦”万祥安文学名著《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剧,又是女性的颂歌,更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美人图,为我们塑造了众多耐人寻味的美人形象。她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拍绣带,...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境界说”的禅宗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处在清末民国初年,不会摆脱当时人们的文化心境。有清一代,禅宗(及道教)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心理补偿结构存在于文人士大夫的心中。从清初的钱谦益、顾炎武,到清末的龚自珍、王国维,其言论中多有与禅相关或相通之处。《红楼梦》有禅的思想,恽秉性的“富处皆空,空处皆富”亦通于禅。尤其是清末民初之际,禅学开始与新学相互碰撞、相互消长,从而滋生出许多新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9.
“只取其事体情理”虽被标示为《红楼梦》的写作宗旨,但以此对照其具体的人物事件所出现的悖谬现象却不乏其例。诸如:宝玉8虚岁便做起儿女情事;大宝玉6岁的青年女尼妙玉竟然在众目睽睽中为13岁的少年宝玉送笺祝寿;贾赦的独子贾琏并非过继给贾政,却不住自己家中而替叔婶管家理事等,莫不如此。然而,这并非作者的失误或败笔,实有深意存焉!因为《红楼梦》写的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一连串小梦分梦联缀而成的,上述诸种悖谬现象不过是一场场扑朔迷离的人生之梦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一条注释,能解决读者疑难,有时考虑欠周,也会增加读者负担。《红楼梦》“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书,引了一只“寄生草”,就是那“慢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常见的注释在交代它是《虎囊弹·山门》中之唱曲以外,往往指出《山门》一出被收于《缀白裘》三集,亦见于抄本《忠义璇图》。注释本身,并无错处。但一旦置于《红楼梦》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