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在羁押状态下参与诉讼是司法常态,审前羁押量大、羁押率高、羁押期长、被羁押人权利救济困难等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审前羁押融合于拘留、逮捕当中,没有形成专门的制度,造成羁押标准不明确、适用程序行政化、司法属性不足。参照逮捕与羁押分离以及审前羁押需要司法授权、审查、救济的现代通行司法原则,在坚持检察机关作为主要审查主体的前提下,通过细化逮捕适用标准、增强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属性、丰富羁押替代措施、完善羁押救济程序,以此严格限制审前羁押适用,是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实现犯罪嫌疑人在未羁押状态下参与诉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限制刑事审前羁押措施中国家追诉机关的羁押权,保护被羁押人的人身自由权,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我国有必要引进国际上通行的司法授权、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制度,以填补我国刑事审前羁押措施司法控制的空白.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司法文件中有关审前羁押措施司法控制的最低标准和国外审前羁押措施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审前羁押措施的现状、弊端,对我国未来的审前羁押措施的构建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机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徽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对于促进公正与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节约诉讼资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忽视被害人权益保护、对审前非羁押性措施应用不够等问题.由此提出案件范围、办案期限、办案流程和监督制约等方面制度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知悉权既是被羁押人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亦是正当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赋予并保障被羁押人的知悉权是实现诉讼民主、程序法治及保障被羁押人基本人权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尽管被羁押人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知悉权,但无论是立法规定,抑或司法实践均存在明显不足.进一步拓宽被羁押人的知悉范围,规范其行使该项权利的相关程序及保障机制,是实现我国审前羁押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郑妮 《重庆社会科学》2005,(5):68-72,84
本文从探讨审前羁押的涵义和性质出发,参考西方各国关于审前羁押司法程序的规定,对我国现行审前羁押司法程序进行反思,从实体原则和程序原则上以及分权理论的角度提出控制审前羁押的整体思路,力求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审前程序中,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使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保障被羁押者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未决羁押制度不符合国际人权公约所要求的有限羁押原则,导致看守所羁押人数过多、不堪重负,这与看守所积弊存在紧密关联性;而实施羁捕分离并不能解决当前看守所的问题,只有对未决羁押制度进行改革,在相对合理原则下构建由人民检察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未决羁押制度,并大量使用其他替代性措施来取代审前羁押,大量减少审前羁押人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守所的积弊。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审前羁押体制的历史看其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尊重过去我们才能理解现在。我国审前羁押体制从过去的混押、混管逐步走向分押混管再到分押分管,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我们现今的体制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总体进步性非常明显:审前羁押活动逐步的与审后羁押分离;审前羁押体制逐步的从司法体制中独立了出来;审前羁押体制的中立性在逐步增强。透过这样一个个规律,我们大致能够预测到我们国家审前羁押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深刻的法律弊端。尤其在我国的刑事侦查程序中,出现了许多侵犯嫌疑人基本人权的情况,拘传、监视居住异化为变相羁押,羁押已成为原则而非例外的适用。为了保障受刑事追诉者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人权,抑制国家权力的行使。本文就审前羁押所产生的影响和弊端及我国在审前羁押上采取的态度,针对现存审前羁押中的缺陷找出根源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房国宾 《兰州学刊》2009,(12):138-142
审前羁押定期复查信息披露制度,利于维护被羁押人包括知情权在内的基本权益。鉴于我国实务当中超期羁押问题较为突出,实有必要建立该项制度,明确定期复查主体应当履行的告知义务。笔者分析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基础,探讨了其适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有关国家于此问题的具体做法,并进而提出构建我国审前羁押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设想,冀益于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蔡宏图 《学术界》2007,(5):184-188
我国未决羁押的主要问题是羁押时间长和羁押率高,必须根据国际性人权文件关于羁押的普适性规定,从立法上建构独立的羁押措施,进行司法控制,完善羁押替代机制,改革羁押期限规定.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非羁押诉讼成为刑事诉讼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刑事案件采用取保候审等非羁押的方式进行诉讼。为推动非羁押监管措施现代化建设,以建设非羁押监管平台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针对非羁押监管平台的不足及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完善意见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效益原理不仅要求刑事程序的运作过程具备一定的经济合理性,而且要求其结果必须体现合目的性。世界各国刑事审前程序主要通过司法权的合理放纵、诉讼成本的有效节俭、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式来实现诉讼效益的最大化。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制度设计在充分实现效益最大化方面存在不少缺憾,应当着眼于通过观念变革、机构整合及模式重构来完善我国的刑事审前程序。  相似文献   

14.
梁晨 《天府新论》2005,(4):73-75
在我国,由于国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淡漠,法律知识掌握薄弱,法官在诉讼中仍然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对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角色之定位作以下修正:首先,应依不同情况对法官在审前程序中的诉讼指挥权进行加强或削弱。其次,应规定具体的措施办法以保证法官的中立性。  相似文献   

15.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实施应当遵循内容科学、程序便捷和协调对接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内容的标准应参照逮捕审查标准,具体审查反映人身危险性的内容、具有潜在社会危害性的内容、妨碍诉讼可控性的内容、体现羁押人道主义的内容及不得不羁押的客观情形;审查程序机制应当充分利用现行的办案人负责——集体讨论——检察长审批流程;协调对接原则的落实首先需要明确侦查监督、公诉和监所检察部门关于羁押审查案件的分工,进而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共享的羁押审查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6.
许多国家的民诉法中都设置了审前准备程序,而我国现行民诉法中没有设置一个专门的审前准备程序,笔者主张在我国民诉法中能设立一个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合理互动,既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又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的专门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7.
审查羁押必要性的核心问题是羁押条件的确定与运用。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可知,其羁押条件存在过于注重诉讼保证功能、忽视人权保障功能和条件模糊、不易操作的弊端。域外羁押条件的设置与运用,更重视审查程序、救济程序及犯罪嫌疑人的防御权。我国应设立独立的羁押条件,遵守相关的基本原则,并执行严格的羁押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现了中国法治进程中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精神.我国实行的是捕押合一的立法模式,引入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无论是检察机关依职权主动审查还是依相关人员申请被动审查,均是对被羁押人诉讼权利的救济.这一制度实行一年多来,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和内容、审查的案件范围、审查的方式以及审查结果的处理,并做好与相关特别程序的衔接,以促进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既处于被追诉对象的地位,同时又是享有一系列诉权利的当事人,这一诉讼地位决定了其口供对查明案件事实具有其他证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共犯口供具有证人证言的性质,共犯口供相互一致,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共犯口供又不能与证人证言等同,而是具有自已的独立诉讼价值。共犯口供的诉讼价值,需要侦查阶段律师提前介入、审判羁押、共犯口供采信规则等一系列程序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东岳论丛》2012,(2):158-162
民事诉讼案件事实认定的程序保障机制是为保证裁判者认定案件事实的内在思维机制顺畅运行而予以匹配的相关诉讼模式、诉讼结构和审理模式等外在程序配套措施。为实现民事诉讼案件事实认定的正确性和效率性价值目标,建基于法律商谈理论的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以证据交换和争点整理作为核心内容的审前准备程序以及庭审程序中的集中审理主义三种程序措施共同架构起了最优化的民事诉讼案件事实认定的程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