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霞 《唐都学刊》2006,22(5):102-104
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是提高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西部县域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总体供给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应针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性质,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即对县域纯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供给;对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间接供给。  相似文献   

2.
何传春  吴鹏 《探求》2005,(Z1):25-27
实现广州社会阶层的合理建构,不仅有赖于思想观念更新,也有赖于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实事求是的政策引导.从广州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历史和现状看,要推动广州社会阶层的合理建构和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关注并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纪新青  赵慧  张福宝 《社科纵横》2008,23(7):125-127
目前农村教育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改革中的政府责任.从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执政党的性质和杜会制度层面研究政府承担责任的必要性;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教育评估问责制、强化教育政策的权威导向作用和舆论导向作用的层面研究政府应履行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预算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性别预算,重新审视包括公共预算在内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公共预算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性别预算并非要求财政资源在男女两性之间平均分配,而是通过分析预算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对公共预算做出社会性别敏感回应,从而使公共预算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社会性别预算在中国的推进,大体有非政府组织主导型、政府财政部门主导型和人大主导型三种路径,在实践中需要循着因地制宜选择试点模式、开展交流培训、健全分性别统计制度等发展路径加以展开.同时,还应从规范法律政策体系,增进预算透明度,加强预算能力建设,搭建合作平台等方面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的变迁,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如何给各阶层合理的流动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教育公平是重要手段和途径.从社会学视角透视教育公平,能更好地体现人类对公平诉求与政府责任的内在统一性.推进中国教育公平,需要转变政府角色,转变学生评估体系,建立弱势群体补偿机制,这样才有可能给每位社会成员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以来,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存在问题也空前突出与尖锐,每一次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都少不了教育的话题,而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教育的公平.从成因上看,政府与教育事业机构的"共谋"与"共赢",造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分职能的异化,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信息公开透明与制度安排互为因果,借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地方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事业(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弱势群体的教育利益补偿,促进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强烈吁求、教育公平的理性诉求和公共政府的责任使然。教育政策作为政府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权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在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教育领域弱势群体利益分配和补偿的主要手段。转变理念,民主决策,合理表达弱势群体的教育利益;明确教育政策补偿的构件,加强弱势群体补偿的针对性;加强教育政策补偿的执行力度,积极促成教育公平的实现,成为教育领域弱势群体利益补偿机制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群芳 《学术交流》2007,(7):183-186
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体现了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和平等享用的价值观念与准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缺失,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因素,阻碍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对此,我们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配置教育资源,并且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特性以及存在的不公平的实际,公平合理地配置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加快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障中的政府机制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保障具有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在供给上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垄断强制性,使政府在养老保障的供给方面表现出了特有的责任能力和效能;同时,政府在克服市场缺陷和家庭养老缺陷时,政府机制固有的非市场缺陷也使政府在养老保障供给上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政府的作用应严格限制在并谨慎发挥于市场和社会力量失灵的领域。具体说来,就是政府应以增进社会公平为中心,并以有效率的方式,在提供制度环境和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产品、调动市场和社会参与养老保障上发挥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末期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公共参与"的需求都不断"膨胀".本文认为其动因在于:教育、信息技术、民主行政的需要,产生了所谓"新公共参与".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公共参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公共参与与传统的参与理论之差异与共性;为什么公民与政府官员都"不喜欢"公共参与.此外,文章还指出新公共参与主要倡导与强调的是公共参与不仅分享政府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对于新公共参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