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夏时期,贺兰山生态环境恶化。西夏陪都东京就是大都督府,西京即西凉府。西夏东、西、北三院治所的方位可能在大都督府、甘州和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中兴府宫城的主城门为车门,过去认为西夏官署衙门全部在宫城的观点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共同影响,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尤其西夏河西地区丧葬习俗受佛教影响深远,重视为亡者作十斋会,这与当时河西地区广泛流行《十王经》有很大关系,表明西夏佛教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佛儒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析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的《畜牧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一直是河西地区主要的经济形式之一。1972年挖掘出土的嘉峪关壁画墓大量的记录了魏晋时期此地畜牧业的饲养、培育、宰杀等内容。本文通过对保存比较完好的部分《畜牧图》进行描绘,并试分析魏晋时期畜牧业在河西地区的状况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凉州是河西走廊重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自汉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发展。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羌人,西夏统治者信仰并重视发展佛教,并把藏传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藏传佛教对党项西夏政权影响深远。凉州藏传佛教是西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基础、民族基础和历史渊源。其对西夏及后世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元代党项人余氏及其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自称“大厦”,正式立国长达一百八十九年,若自政权初创时算起,则更为久远。西夏对我国中古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蒙古兴起后,先后对西夏六次征讨,于公元1227年始将西夏灭亡,此后党项人遂成为蒙、元属民,被列为色目人之一。当时,大部分党项人仍居住在河西地区。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杂居相处,密切交往,加之地处边陲,家族传承世系失于记载,年长日久,党项人便湮没于蒙古族、汉族或其它民族中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还有部分党项人在西  相似文献   

6.
把“西夏”和西夏王国等同起来,这和历史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首先,指代西夏王国的“西夏”,不是本土之自称,而是异域之他称。其次,在宋代以前,“西夏”不是政权专称,而是地域名称。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西夏”有着不同的含义,但自晋代以来,以河西走廊为“西夏”的说法是中原社会最为普遍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河西译语》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对译的杂字体字书,此前的研究者已指出其中有西夏语、蒙古语和波斯语成分,并视之为明代河西地区民族交融的结果。根据有关史料可以确定,该书是北元政府的作品,它所记载的语言是阿难答秦王时代就开始的,是西夏遗民伊斯兰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凉州贤孝是主要流传于甘肃武威凉州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其演唱采用不同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组织形式.在中国音乐史上,将若干曲牌连缀起来形成联套结构以演唱长篇故事,是从宋、金时期产生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开始的.西夏统治河西走廊,凉州府地位仅次于西夏首都,《刘知远诸宫调》在西夏黑水城的出土,说明西夏时期河西走廊流行诸宫调,加之西夏说唱贤孝之风盛行,因此,凉州贤孝曲牌联套音乐结构组织形式直接源于诸宫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畜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把畜牧业组织模式分为畜牧业经济体制、畜牧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分配机制四大模块。力争摆脱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相对滞后,草原牧民经济和社会地位边缘化、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困局。笔者认为畜牧业组织模式变革是牧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发展应选择牧民合作制企业作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夏王朝在近两个世纪的国家管理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书档案资料,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西夏文字的创制和社会组织的日益完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时期。为了更好地推进西夏研究,对现存文书档案的类型、内容及其价值作了论述,认为西夏文书档案是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和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夏和吐蕃关系密切,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并有自己的僧人,党项与吐蕃僧人时常交往。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加紧对外扩张,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对河西实行近百年的统治,吐蕃崇佛政策对本民族和役属部落都有很大影响,对河西地区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受朗达玛灭佛影响,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百年时间,但在河西地区依然兴盛,毁佛事件未波及到此地。10世纪末佛教在藏地再次兴起,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不同教派陆续形成。这时内迁党项部族也日益强大,11世纪初建立西夏国,双方僧人、佛事交流频繁,西夏境内有大量不同教派吐蕃僧人活动。西夏效仿中原和吐蕃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任帝师、国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译释和校勘等工作,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和道果等教法对西夏都有一定影响,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王朝向西发展的根据地。从汉武帝建置郡县起,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河西的经营。明清两代,更致力于河西的开发。本文试就垦田面积的发展这一侧面,探讨明清时期河西的开发状况。 (一)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进军河西,随即在这里建置卫所,驻军屯田。从洪武至永乐初,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皆治甘州,今张掖)、肃州卫(今酒泉),山丹卫(今县)、永昌卫(今县)、凉州卫(今武威)、镇番卫(今民勤)、镇夷守  相似文献   

13.
西夏时期宁夏平原灌区的土地利用和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首次对西夏时期宁夏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作出评价,指出当时土地用途管理、土地利用登记已形成制度。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西夏时期出现的宁夏平原灌区粮食作物分区布局萌芽,以及粮食分区储备库建设,指出以养马为主的畜牧业在灌区古代开发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西夏时的灌区与之前(汉代)、之后(明代)一脉相承,是一种农牧结合、粮马并重的大农业综合经济。  相似文献   

14.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佛教的兴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于论述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佛教复兴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团之外,并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当地的庙宇、石窟寺、高僧及其礼佛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期李元昊建立的内陆政权加速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西夏将河西走廊纳入版图控制了联系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结束了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依托三河、面向西北的对外发展格局,从而开启了外族王朝有效控制河西地区的时代,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淡化了其政治、经济作用,渐变为一种历史记忆符号。中原王朝也因此转变面向西北的发展道路,自宋伊始中原王朝奠定了立足东南、朝向大海的发展模式,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盛。文章以李元昊依托河西地区建立党项政权的过程为考察对象,探求河西地区历史发展的转变轨迹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给中原王朝发展带来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甘州回鹘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的一个半世纪里,回鹘人在千里河西走廊建立了“汗国”。这个汗国建牙帐于甘州,史称甘州回鹘;又因为她占据了瓜、沙、肃、甘、凉等州,即今安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一带,控制了河西走廊,又称河西回鹘。研究甘州同鹘,对研究裕固族族源及其历史,对研究唐末至宋代的丝绸之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元911年,沙州(敦煌)百姓上甘州(张掖)回鹘天可汗书,这在唐末五代的河西历史中,是一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在河西吐蕃、沙州、回鹘三种势力的角逐中,沙州张氏汉族政权的衰落和甘州回鹘处于主宰地位的开端。此后,甘州回鹘迅速将其势力从东部一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19.
西夏是公元1038年建立起的王国。西夏能够立国归结于西夏军事的强盛,而西夏的军事体育在西夏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的军事体育内容丰富,实际应用性很强,在战斗中发挥出特殊的作用。西夏军事体育是促进西夏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夏的农业、畜牧业、多种军事器械制造业、冶炼业的发达,使西夏军事力量和国力不断增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西夏人广泛学习各族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体育之中,使之不断发展。在西夏历史上,科技成就亦促进了西夏军事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夏因地处西北内陆,其大陆性气候显著,地表多荒漠。西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比重不大,基础较为薄弱,与中原王朝互通有无发展周边贸易成为西夏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夏时期气候寒冷、干燥,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境内植被有所破坏。过度开发造成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缩减、河流不稳定等影响着西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衰弱。过度开发既是西夏立国的动力因素,也是西夏亡国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