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杨绛先生的小说里,活跃着一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却无意间插足于他人婚姻或情侣之间的女子。在情感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对爱情的追求闪耀着女性觉醒的火花,却也透露出情感纠葛给她们命运带来的悲剧色彩。在这些女性第三者身上,寄寓了杨绛先生对女性情感命运的思考。通过对杨绛小说文本的解读,分析其中的女性第三者形象,结合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到杨绛先生对于“女性”与个性、情感与道德以及女性命运和出路的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3.
卫慧的创作在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中较有代表性。近年来对她的作品评说较多,但大多是从"后现代"、"后殖民"等角度,只看到与传统的断裂方面,而忽略了对传统的承续。事实上,卫慧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作家,并且身处90年代的上海都市社会,其作品还有另一种为评论者所不见的情绪、意蕴———类似古典阴柔美的审美意蕴。这既是中国传统阴柔美文化对作者创作的潜在辐射,也是作者为扩大作品影响的一个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4.
丽娘如镜——对明清时期《牡丹亭》女性阅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牡丹亭》是女性热爱的文学读物。女性阅读《牡丹亭》常常带有感性的、情绪化的体验,她们以假为真,把剧中的杜丽娘当成了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并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与之进行比较、对照,在感情上带有浓重的"卷入性"。女读者甚至化身为杜丽娘去体验她的感受与痛苦,因此常常会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主要因为《牡丹亭》符合了女性读者的期待视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每一个闺阁少女内心隐藏的情感,女性读者通过阅读杜丽娘看到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并进而发现了自身的容貌美和青春美,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新视角下的“孝妇贤妻”与“妒妇”形象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的画廊中,“孝妇贤妻”和“妒妇”是两类较有代表性的形象,传统的价值观肯定前者,将它作为标准的女性塑造和弘扬;将后者作为非标准的女性加以贬损.如果鉴赏者采用新视角,新的价值观重估两类形象,就会有新的结论,这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实质及对读者的误导.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了诸多的女性写作者,杨绛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杨绛的短篇小说中,不仅深刻蕴含着作者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同时也有对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建构的社会秩序不合理性的批判,以及她试图消解男权文化传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美学的视角看,方方《风景》的反讽构成方式是视点反讽和语调反讽,采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形成幽默的语言风格,造成喜剧性的外在形式与悲剧性的内在意蕴的悖离,从而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所呈现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照表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了某些本质上的区别,从中可以看到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烈反讽。  相似文献   

10.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言”中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妓女文学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受到读者喜爱,主要是由于其自身丰富的审美内涵,即鲜活充沛的外貌美、真诚善良的心灵美、火热奔放的爱情美。这些女性形象,正是我国传统审美习惯所普遍赞赏的那种身心兼美、情貌如一的文学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所谓美颂传统就是指文学歌功颂德的传统.作为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文学传统,美颂传统不仅影响到古代文学创作活动,而且其影响还一直延续到中国当代文学中.它甚至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心理、性格的反映,成为民族心理的"潜意识".但由于美颂传统往往与政治、道德相互关联,是文艺功利性的集中体现,故学界对此评价颇低.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美颂传统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一种"颂"的精神.这种"美颂"的精神体现了一种高度自尊、自信、自豪、自主、自强的奋发向上、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美颂"精神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正面的精神面貌,而且一些优秀的美颂作品所呈现的肃穆庄重的美学品格同样让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并非全德之作,一方面该作人物丛杂,时空混乱,叙述屡屡"穿帮",不能不让读者对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叙述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贾平凹对叙述视角的不断摸索,对"文革"的深切反思,以及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于切身感受的忧惧意识,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优秀小说家值得尊重的探索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通过对后一方面的考察,在力求全面、客观评价的同时,对《古炉》所宣扬的善人哲学进行了历史追踪,并在此基础上,对善人哲学的局限性进行适切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美学思想中,"美"作为中心范畴,主要是传统美学的思路;进入20世纪,"美"作为传统美学范畴遭到了冲击、否定乃至消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对"美"作了独特定义,既保留了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又赋予它以现代的新涵义,从而显示出与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6.
百岁老人杨绛,有一个人们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而她也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101岁的杨绛,思路敏捷,仍埋头写作长篇小说,成就了一个传奇。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两人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这对夫妻被"发配"  相似文献   

17.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过,作为一个“贤妻”除了要孝敬公婆,还必须服从丈夫,这第一条杨绛做到了,她常去婆婆家“做媳妇”,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对丈夫无条件服从的妻子。他们曾为了“bon”的读音吵过一架,结果杨绛赢了,但两人心中都不爽。后来,定下条约: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让人觉得杨绛刚硬十足,大有“我爱我夫,但我更爱真理”的味道。但杨绛也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形象美、品德美、心灵美、女性美、人格美等方面分析刘兰芝这一悲剧形象永恒的审美价值;又从"三从"、"七出"、"孝道"等角度入手,阐述刘兰芝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悲剧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先生在现代情境下所塑造的古典关人——红玉,是代表中国古典阴柔之美的女性形象。她艳丽照人,美貌出众,但自幼俸弱多病、多愁善感,钟情于人却敏感于事,呈现出的是一种病态美。而透过表面文字看到更多的是这一人物形象作为服务于叙述者的积淀着特定文化意味的符号而存在,在她身上不仅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且她的悲剧命运也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情境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审美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在更高的意义上关心人,从而引起读者在道德、人格、精神上的震撼。冰心的短篇小说《我的学生》展示了一位普通知识女性短暂而又美好的一生。但她“美”的一生却让读者长久地留连与赞叹。她集心态美、理性美、诗性美、英雄美和人情美于一身,由此构成了作品卓异的审美价值,也是冰心生活理想、审美理想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