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8):77-80
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境域。全主体性生存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据超拔到与天契合的层面上,同时以"自然"为具体表征,力图化解人与世界、人之自我与本我的二分和对立,建立与万物共在的审美性生存场域,以使人回归到与万物相与悠游的整全世界。  相似文献   

2.
傅锡洪  Wang Keyou 《孔学堂》2023,(1):73-84+164-175
单纯从善恶的准则和好善恶恶的能力的角度,不足以揭示出王阳明所说良知的完整内涵,因为这只是注意到了良知的功能职责,而未注意到其运作方式。而无论功能职责,还是运作方式,阳明都是在良知与天道具有同构关系的框架中来谈论的。这一同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万物先行地内在于良知之中,就像万物内在于天道之中一样,妥善安顿万物构成了良知的根本功能、固有职责;另一方面,万物虽然内在于良知,但又不构成对良知作用的阻碍,一如不构成对天道的阻碍一样,良知本可自然应对不同事务而不必刻意、执着。透过良知与天道的同构关系,我们不仅可以对良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而且可以明白阳明对私欲产生的根源的理解,即私欲主要根源于人对生与作为的习染,以至于使生与死、作与息等原本平衡的因素失衡。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论断已成为一种共识性的认识.哲学史系指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又是"言必称希腊"的学问.古希腊哲学以城邦的女儿、思辨的女儿、神话的女儿呈现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特质:反思时代问题的时代性、理性思辨的民族性、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人类性,体现了西方哲学对终极存在做终极解释的终极追求,表征了西方哲学始终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体现了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不断向人敞开的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钱国权 《社科纵横》2005,20(2):144-145
本文试从人的来源,人的本性,人与万物的关系和人怎样才能追求到完美人生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佛道和西方基督教的人学的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伍志燕 《唐都学刊》2008,24(1):62-66
道德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和思想标记.由于中西文明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当代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容及特点各异.二者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从道德基点来看,西方立足于个人主义而中国立足于整体主义;从道德类型来看,西方遵循一条"元伦理--规范伦理--德性伦理"路径,而中国走的是一条"德性伦理--制度伦理"路线;从道德价值及评价来看,西方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自然主义等各流派以及每一派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而中国学者各自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一些差异;从道德旨归来看,中西当代道德应服务于社会和谐,实现人类幸福之鹄的.  相似文献   

6.
《探求》2015,(2)
创建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关照自然的意识,而且需要注意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种要求,已在《周易》中有所蕴含。从整体主义看,《周易》通过卦爻变化来构造不同卦象,以期达到对于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整体构造,不仅承认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价值和生存权利,而且自觉地把顺天的仁爱之性发扬光大,因此成就了一种广阔的生态伦理拓展;从多元主义看,《周易》是以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体悟来参透万物之状,强调的是如何思考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从政治伦理看,《周易》通过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肯定,示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整体主义、多元主义视角还是政治伦理视角理解《周易》,贯穿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线索是"生生之为易"。这一思想线索使从生态伦理向生态价值理论转换过成为可能,当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王国维以来,宗白华、徐复观、唐君毅、刘若愚等现代学者往往赋予中国美学以非形而上的意义.海外华人诗学家叶维廉对道家美学自然品格的彰显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语境--在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美学的精神实质和人文价值,因而道家的自然论成为了最为恰适的表述.形而上理论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典型,它为发掘中国美学"艺道合一"的美学精神和现代价值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但将中国美学的异质性普遍化,则容易忽视中西哲学和文学本身的历史脉络而陷入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8.
自毕达哥拉斯开始,西方人便发现了音响背后的数量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的掌握而制造乐音。于是,在可被感知的音乐背后,发现一种可被计算的数量关系,进而获得超验主宰的形而上意蕴,便成为无数西方音乐家的共同追求。然而,正像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宗教哲学、理性哲学到非理性哲学的过程一样,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认识有理数到理解无理数再到利用无理数的过程,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追求和谐到利用不和谐再到肯定不和谐的过程。如果说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西方的音乐家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找着音乐背后的数理逻辑,并通过这一逻辑的运用而企及上帝的和谐或理性的本体,那么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西方的音乐家们则是在将和谐的技法运用圆熟之后,转而利用不和谐的音响来补充和谐的内容,从而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个性,而20世纪以来的西方音乐家则企图全面颠覆传统的理性法则和数学逻辑,标新立异地创作着无调性、没旋律、不和谐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是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历史上的思想家往往把自己的思想体系说成是“终极真理”,认为只要人们按照他们的思想去行动就会解决一切问题,再不需要认识任何事物,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认识了。新的思想家把旧的所谓“终极真理”推翻之后,又去构造自己的“终极真理”。但是,所有的“终极真理”体系都在实践中被一个个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马克思主义与此截然不同,它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人类对理想法、应然法的追求看作是自然法之源,因而认为西方自然法和东方自然法均为这个源头的两大支流,而不独西方才有自然法。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对西方自然法学流派的新划分——国权主义自然法与民权主义自然法,并分别对各自代表人物的自然法思想进行了概述。而对中国自然法思想划分为墨家、道家和儒家自然法三个流派并分别作了论述。最后比较了中西自然法思想之差异,论述了中西自然法思想分别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宁 《学习与探索》2023,(7):149-159+180
阿那克西曼德的“本原”和韩非子理解的《老子》的“常道”是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两个非常接近的概念。前者是“阿派朗/无限定”,后者为“无定理”。二者有着重要的相同点,也有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形而上方面,它们都以否定的形式界定“绝对现实”,都将万物中“对立”现象追溯到绝对现实(对立观念是人类认识世间万物的基础)。二者都将世界的起源归于绝对现实启动的“分离”,而都未阐明分离的机制。它们的性质都是非人格和永恒的,显示两个文明开启了理性的思维。所异方面,阿派朗是由经验界的限定上升到抽象的无限,而无定理是从抽象领域下降到可感世界。这一概念运动的不同体现了两位哲学家所遇到的问题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希腊人长期探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最终发展出以“两分法”为核心的逻辑学,中国则没有出现。阿派朗体现的是“在场形而上学”,无定理体现的是“超越在场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促进责任政府建设是政府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化责任政府含义的认识,正确把握责任政府建立的基本要件及其现实路径,对于我国的行政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责任政府含义的再认识(一)责任政府含义的认识过程责任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从伦理责任到制度责任、从公民责任到公仆责任、从否定性意义上的责任到肯定性意义上的责任的转化过程。最初人们仅仅是从道义的角度提出政府责任的。政府责任是就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角色义务———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而言的,前…  相似文献   

13.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5,(9):141-144
鉴于在当代文坛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文学终结论",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之家",不难透视出蕴含其中的生存论语言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与语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或诗的语言成为人类返回自然、重获本真存在的途径,从而确定了文学艺术在当今的物质时代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亦不堪一击.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言说"命题是剥夺人的话语霸权、削弱人的"中心"地位的基石,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万物在"世界之中存在".亲近自然,聆听大地寂静之音,并发之于声,便是诗的语言,是艺术.对自然之神圣的感悟与聆听,表现在人类生存上,便是对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与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思想史为背景,考察比较了中国和西方人生哲学发展的逻辑行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生意义的探讨,西方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但通过不同途径都在中古社会达到出世与入世相统一的人生理想。由于中国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行动概念没有达到主体性高度,缺乏近代气象。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是西方人生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它出于西方而又超越西方,为中国人生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周坚 《唐都学刊》2004,20(4):122-125
意象造型的方法起源于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朴素认识 ,相对具象与抽象造型而言 ,在摄取物象特征的方法上是独特的 ,即“观物取象”法。在处理空间问题方面 ,则是以二维平面造型为基础 ,以此展开对不同时空样式的营建。在对客观物象观照中 ,始终没有忘掉创作主体的存在 ,面对自然万物 ,采取了追求心中真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杰 《社科纵横》2007,22(8):165-166
Krashen提出的监控模式对自然条件下掌握一种语言和课堂环境中学习一种语言进行区分,产生"习得"和"学习"两个概念。本文旨在探讨将其相关理论运用到英语语音教学,通过大量自然语言的输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超音段音位的特征的认识,促进语音知识从学习到习得的转变,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然恰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美术界人士 ,皆约定俗成地把表现宗教教义、故事和传说等题材的绘画称为“宗教画”。在西洋画领域 ,表现基督教《新旧约》圣经所包容的历史、风俗和圣人言行 ,以及圣像等内容被视为宗教画。在中国 ,佛教经变故事、佛菩萨造像和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及水陆画等被视为宗教画。宗教画拥有了如此庞大的美术范畴 ,自然也就成为人类艺术的一座顶级宝库。尤其东、西方宗教画的发展皆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程 ,有些画种 ,如藏传佛教壁画、唐卡至今未衰。欧洲与中国这两大宗教画营垒各自在继承发展中形成了当今世界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西洋画和中国画两…  相似文献   

19.
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礼和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五四”以来,日益重视对中西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礼。它是在传统的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礼具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双重起源,拥有形而上本体意义上的崇高地位,是天地万物的准绳,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唯一的统一的尺度。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是正义。古希腊思想家将正义看作是区别人兽的根本标志,维系人类社会、确立社会秩序、实现理想城邦的最高准则。中世纪神学家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体现上帝的正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进一步将正义与私有制、契约论、强制的权力相结合,以此论证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只要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细思这些失败,与当时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或过于随便、处理过程不够自然有很大关系.可以明确地说,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