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2.
初唐“四杰”中的杨炯曾为蜀地写了两篇孔庙碑文,即《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和《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盈川集》中两篇重要著作。关于这两篇文章的系年,近来的研究者大体都认为是他任梓州司法参军时所作。如傅璇琮同志《卢照邻杨炯简谱》垂拱三年条下云:“在梓州所作,又有……《大唐益州大  相似文献   

3.
一、写作时间辨 鲁彦的《听潮》写于何年,现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一九三一年夏天,作者同他的妻子去厦门鼓浪屿时所写。”①;另一种则认为“是鲁彦在一九二九年写的。”②。那么,究竟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后一说才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鲁彦夫人覃英同志回忆所讲,并且曾前后两次加以肯定③。 二《听潮》侧重在听吗? 有些赏析的文章,认为《听潮》一文神韵全在“听”字上,甚至说作者描绘海潮,“不是观察入微,而是听潮入神”。其实,作者的写大海,是既有“观察入微”,又有  相似文献   

4.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5.
杨显之杨显之是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莫逆交”,曹本《录鬼簿》记载:“杨显之,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说集》本、孟称舜本《录鬼簿》仅作“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天一阁本有增补:“大都人,关汉卿莫逆交,凡有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从这极简略的传记中可知,关、杨两大杂剧家都是大都人,关汉卿在剧本创作中经常征求显之意见,杨氏亦颇精于此道,从而获得了“杨补丁”的雅号。杨氏作剧八种,今存《酷寒亭》、《潇湘雨》。作为代表作的《潇湘雨》,写一个丈夫背亲弃旧,妻子被遗弃、虐待而终于复合的故事。剧中,先是父女失散,后来父亲做了肃政廉访  相似文献   

6.
书法,在史学领域有广、狭两种涵义。狭义的理解,认为是著史之初的发凡起例、统一用语问题。广义的看法,认为是史家著史之法。它既要回答史家为何写史,也要回答史家如何写史。前者主要指史家写史的指导思想,即“史意”;后者主要指史家写史的方法,即“史法”。胡三省为《通鉴》作《音注》,通过《通鉴》行文的具体事例,揭示了《通鉴》书法,对广义理解书法涵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给治史者以良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由夔州赴任和州开启“刺和”生涯,刘禹锡的“刺和”生涯给和州留下了短暂的惠政,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文学记忆。关于“刺和”起迄时间、“刺和”诗文创作和“刺和”影响颇惹争议。经逐一辨析后认为:“刺和”起讫时间为长庆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宝历二年冬;“刺和”诗文中《晚泊牛渚》写于赴任和州途中,《金陵五题》写于和州任内,《洗心亭记》非作于和州,《陋室铭》宜为刘禹锡所作,另有赠答白居易的佚诗未被今之《刘集》收录;“刺和”影响功非一代,至今仍有遗泽。  相似文献   

8.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9.
《型世言》:话本小说的又一重大发现张兵一年前,我为《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写过《话本小说史话》、《凌初与“两拍”》、《文康和儿女英雄传)》等三本小书,当时,曾对有关历史典籍中著录的“《幻影》又名《型世奇观》”一语以及被人称为“两拍”续书的《幻影》、(或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湘君》、《湘夫人》是屈原自疏和被召回时的作品。《湘君》写于楚怀王十五年稍后,《湘夫人》作于十六年左右。二诗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屈原自疏后的焦灼心情和召回时的欢悦之态。屈原反覆强调的“练要”表明他非常注重修名。为了国家,他反覆托人致意君王,这便是作者多次提到的求媒。“求媒”是楚国处理君臣关系的文化惯例。屈原作品中大量的香草原是为了礼义的需要而佩用与栽种的,只有部分用来比人才和“美人”。屈原在洞庭湖畔的生活非常凄苦,但宅心君王的初志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11.
1980年《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刊载俞绍初同志《<秦女休行>本事探源质疑》和吴世昌先生《答俞绍初君的质疑》两篇文章,就左延年和傅玄的《秦女休行》的本事是否均为庞氏烈妇传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俞绍初同志认为左、傅“二诗主要人物与基本情节绝不相同”,“是用同一题名写不同题材的作品”。吴世昌先生则认为两首诗都本于《后汉书》、《三国志》、皇甫谧《列女传》中庞淯母赵娥亲的故事,二诗情节只有一点不同:左诗说烈女杀仇人后上山逃走,被关吏截获,傅诗说她自首。“证以史传,傅玄说对了,左延年错了。”由于这场争论缺乏新的材料根据,双方都未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孟子的思想“被司马迁评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①。考之于《史记》,方知此言不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样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文中“见以为”是“被认为”之意。“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是孟子的什么主张呢?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孟子》可知,主要是孟子有关仁政爱民和重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等主张。这都是些顺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主张。孟子的主张被谁认为是“还远而阔于事情”(即所谓“迂阔”)?显然是被…  相似文献   

13.
吴大震的《广艳异编》是凌初“两拍”的另一重要蓝本。《续艳异编》非王世贞所作,它是《广艳异编》的选本,“两拍”中某些被认为源自《续艳异编》的作品实际来自《广艳异编》。《情史类略》成书较晚,其中一些曾被认为是“两拍”来源的作品系从《广艳异编》中移植而来。《广艳异编》中有很多稀见的小说资料,不少为“两拍”所取材,有的作品被凌初稍加润色即阑入书中,是“两拍”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4.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你看,苏东坡着实被荔枝的美味迷住了。我们读杨朔的《荔枝蜜》也象是在品尝“荔枝蜜”。“一股甜香”,一股“清气”,沁人心脾,使人不可自己地连声叫“绝”! 诗贵意境,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杨朔也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荔枝蜜》的意境,不落窠臼,不泥古人,确有别具一格之处。首先,初境新奇。果有多种,应推一最。《后汉书·和帝纪》中载:“上谓宰臣:‘朕尝欲得新荔枝,兵部遂于道路特设铺递’。”(据清赵翼《陔余丛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被冷落的原因试析俞樟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出,他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又一次明确地说,他写《史记》是为了“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可见“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6.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17.
《童区寄传》是《柳宗元集》中一篇相当重要的作品。长期以来,对于这一作品到底写于何时何地,写的是何地发生的事,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柳集的各种旧版本,原文大都书作“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北宋苏轼据此在《刘丑厮诗》中云:“此可名区寄,追配郴之荛。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可见最古的版本无疑是作“郴州”,那么文章写的当然被理解为在郴州发生的事。又由于郴州地近永州,因而必然又被人理解为作者在永州时作。南宋韩醇首先提出:“其文曰桂部从事为余言之,当在柳州作。”按其语意却是认为写柳州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第一人”的卢梭写《忏悔录》开宗明义讲清楚,因为他要做~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他要彻底诚实地表白自己、记录自己,原原本本将自己一生做过的事写出来,即使其中有许多别人认为不妥、尴尬甚至羞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脂批中“深得《金瓶》壹奥”条,甲戌本作“写个个皆知”和庚辰本作“写个个皆到”的差异,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在不同的认知和思考下形成的:“写个个皆知”是脂砚斋对曹雪芹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的响应;而“写个个皆到”则是畸笏叟主导《红楼梦》批点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原有脂批作出的调整和修改。脂批所认为的“《金瓶》壹奥”是指“全无安逸之笔”而言,是对世情小说的叙事手法细腻性特点的体察。  相似文献   

20.
孟萌 《新天地》2011,(11):94-94
关于《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主旨,近人林纾认为全文以轩为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壤,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周先慎先生说:“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这些论断被普遍接受。而笔者认为,伟大作家的经典名篇常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解读角度,《项脊轩志》一文,不仅是睹物怀人,其中也暗含着作者自己一生精神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