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理没有阶级性”这一命题究竟是不是一个普遍命题,是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有的人说“真理没有阶级性”只适用于自然科学真理,而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无法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一所谓“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其涵义无非是说: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受着他们的阶级地位、阶级立场的制约,或者说,社会科学真理只能被某一阶级所认识、所掌握、所利用。因此,揭示这种真理的社会科学只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表面上,这种解说貌似有理。但是,只要我们追根究底,就不难发现:由此概括出“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它把社会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阶级性这两个不同方面的属性混淆在一起,因而推出一个荒谬的命题:“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绝对真理,是指作为思维抽象存在的一种真理类型,是穷尽对整个世界正确认识的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人类追求又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最高认识理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实践以认识为指导,实践在先,可解释前者;认识在先,可解释后者。初看起来,像是一个二律背反,同时成立,又同时不成立。这就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命题蒙上了一层阴影——实践何以比认识具有先在性?既然先有实践而后有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得出认识之后何必又多此一举,重复检验呢?我认为在没有搞清这一问题之前,实践只能检验实践,而认识也只能指导认识。那么是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呢?不是的,实践能检验真理在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同构…  相似文献   

4.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5.
论相对谬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6页)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一命题?有必要对相对谬误这一范畴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对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的 必然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日趋一致的过程。人们的认识成果表现为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思想、观点等等。我们把这些成果叫做真理性的认识或真理。但是,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个人的有限的认识过程组成。这种个人的、有限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双重限制,认识的结果既有可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表现  相似文献   

6.
有感于现实中人们对真理的热情同真理所担负的责任的不平衡,本文从人的世界出发,对真理问题进行了考察。真理是仅与人相联系的,在人的世界中,真理获得了其全部丰富的内涵。真理发生于人的实践过程中,具有历史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新旧真理的更替,这一过程可以是和平的,但多数情况下充斥着暴力。在对真理追求的过程中,人类逐渐获得自身的全面而丰富的内涵,实现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其全面的本质”,世界也真正成为人的自由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我们哲学界对真理范畴的普遍性认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只是反映了我们对真理的认识的一个方面,是很不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固然是真理,那么,人们对如何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否也是真理呢?我认为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是怎样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应该怎样认识和改造  相似文献   

8.
一宇宙万事万物皆可认识。但对它们的认识又是不可穷尽的,总是受着历史的限制,又在历史中不断地发展。绝对真理既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也是相对真理无限发展的极限,又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于任何相对真理之中。于是,便有了认识真理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文学批评中科学主义的检讨张胜冰文学批评最终要追求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具体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的?这是文学批评自身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对这一问题,中西文学批评传统历来有着不同的经验认识和理性态度,以至于形成不同的批评方法和路线。这一点,对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向客观真理逼近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系列。我们日常所说的认识中的确定性、精确性的含义,只是一种理想化和抽象化的模型,一种近似正确的反映,对它们的理解和追求越固执,可能就会离现实和真理越远。若按信息不守恒的原理来看,同一物质和能量可以有不同的信息,人类认识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信息不守恒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变化发展的特性,值得我们很好地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们习惯于把必然性看作科学真理的本质,是科学真理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自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建立“耗散结构理论”以来,不少人认为这是偶然性之光的升起和必然性王国的没落,因此主张只有偶然性才是科学真理的本质。对这个问题究竟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本文打算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作一探索。 一、逻辑真理与经验真理的对立 把科学真理区分为必然的与偶然的是从逻辑真理与经验真理的对立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马克思《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二条的写作意图是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解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判定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是这一条的确切含心。近年来,有的同志又提出应把这一条广泛地看作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参见李淑梅:“对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载于《哲学动态》1990年第5期,第13页)。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提纲》的第二条具不具有历史观意义?它所解决的是不是历史观问题?我们应不应该从历史观的角…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了含义上和意义上的双重阐释。在认真考证以往学者对此命题含义理解的基础上,对该命题的内涵再作探究,突破了以往学者认识和评价此命题的角度——真理标准,站在全新的角度——价值意义上来审视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而且是人类所执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冯契曾就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辩证逻辑是哲学和科学达到具体真理阶段时的逻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第154页,后引自本书者,仅注明页数)。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辩证逻辑的科学性质和任务,揭示了辩证逻辑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契机,同时,也为正确判明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历史联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论断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和研究。一如何理解“辩证逻辑是哲学和科学达到具体真理阶段时的逻辑”这一命题呢?概略地说,这一命题乃是从…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我们时代的基本价值观。站在这一高度上去分析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真理认识方法论的思想,我们发现,创新是邓小平真理认识方法论的核心。邓小平从两个方面展开创新是一条通向真理之路的思想:真理认识为什么需要创新和人们如何通过创新去揭示真理。  相似文献   

16.
真理全面性的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全面性,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本文试陈一种理解,谨就教于学术界。真理的“全面性”不等于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倘就最一般的含义而言,所谓真理的全面性,是指作为真理的认识必须是全面的认识,只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成其为真理性的认识。这一命题是针对认识的片面性而提出的。片面性的认识是不可能成为真理的。因此,为着追求真理,避免谬误,必须防止、克眼认识的片面性,力求实现认识的全面性。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但什么样的认识才称得上是全面的认识,从…  相似文献   

17.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对真理和价值的尺度以及价值的层次结构的认识存在分歧.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强调从客体方面把握真理的属性,却未能正视真理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满足"关系,尤其是对实用主义并非科学的批判导致了真理的效用价值被严重忽视.其实,真理与价值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存在着递进一反馈的关系,即由追求超功利的直接价值(求真)进至到追求功利的间接价值(求善),而求善活动的实现又反作用于、并强化着人们的真理追求.  相似文献   

18.
<正>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人们的认识是有深浅程度之分的,这就决定了真理也应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真理的层次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是相对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及其外部朕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与认识的这种阶段性相适应,真理也应当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两种。所谓感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形式及其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它只反映事物表面的  相似文献   

19.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20.
体验的认识功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我们尚难下一个明晰的哲学定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人类在整个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体验这种认识方式尚缺乏详细的研究,同时也是由于体验这种认识方式本身所包含的模糊性、复杂性所致。人的体验活动,是人必须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人们在认识他们所处于其中的物质世界时,他们不仅是认知(一种运用各种逻辑手段和逻辑方法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同时也是体验。但是与认知所追求的逻辑性(狭义上的)、分析性、实证性和理性不同,体验所达到的是综合性、整体性、直观性和非理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