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快数字化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推动国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作出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梳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非遗数字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计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在本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宏观全局和基本理论研究,忽视传播路径和过程研究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从基础理论、技术、管理和应用等四个层面,建立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增强数字技术在高质量文化供给上的支撑作用,夯实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以持续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是遗产研究的重要领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核心子库和CSSCI子库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分析工具进行机构合作网络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借助Carrot软件进行主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目前有下降的趋势;高产出的机构较多,但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在该领域有少数机构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高产出作者较多,高产出和高突显性作者一致性较高,但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固的学术团队;高频关键词和高突显性关键词一致性较高,保护自始至终是非遗研究的主旋律,目前非遗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丈化,它直接表达着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校,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在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纯知识性的文章和文学性的诗文;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鉴赏课的设计和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课题研究的方式异于课堂的实践,能给学生以更大的信息量和更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不断交流碰撞,并呈现一种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衰落甚至消失,尤其是以人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锐减。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继承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广受关注的话题,大学是文化遗产学习传承之地,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重视本民族、本地区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直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政策有效性偏低、评价政策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教育传承现状堪忧。通过梳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传承体系有所裨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9.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知识习得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是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消失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均存在分歧,而合理界定其内涵和范围,对于中国将来制定相关立法具有积极意义。以国际公约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具有社会进步性的活态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1)民间文学艺术;(2)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3)文化空间;(4)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力求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存在市场困惑,主要表现为迎合市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认识困境;市场吸纳容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之间存在包容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困惑的原因在于对“资本”的认知有失偏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特质认识不足,以及市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元主体话语博弈的对象。理性看待资本、确立市场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特质、探索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模式、甄别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以及灵活转变政府角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非遗”传承人名录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国家级传承人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平衡,传承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也不合理。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不完善使一些民间艺人无法进入各级名录,传承人名录的分级制度导致传承人被人为阶层化,引发了民间艺人与传承人以及不同级别传承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一些集体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群众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构建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文化遗产学)理论及理论体系,有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先行奠定和完成,尤其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等需要明确。从文化遗产的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决定其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或外延的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相对性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及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面临着知名度低、艺术水平下滑、缺少资金、没有市场、传承艰难等困境。当代社会流行艺术的冲击、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缘化的原因。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策略,是一个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推近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应从五个方面来实施:加强传播和宣传体系的建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综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寻求法律保障与政策扶植。  相似文献   

16.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非遗传承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传播力的数字化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非遗商业化开发缺乏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必须应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予以解决。拟采取的应对之道包括:切实提高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认识;以数字化传播突破非遗地域发展瓶颈;以传承人为主体扩大数字化传播队伍以弥合代际鸿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主力作用;将数字影音创作和传播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激活非遗商业活力。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