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能源效率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合理地测评能源效率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首要课题。本文基于能源产业链界定了能源效率概念,并借鉴系统动力学思想,运用Vensim软件构建了能源、经济和环境三大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剖析了三大系统间相互关系,并分别就能源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结合内蒙古经济现状,选取了二级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内蒙古能源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内蒙古能源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提升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既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又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非径向Luenberger指数及分解项、Tobit模型探讨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内生驱动机制与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3-2018年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能源利用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能源经济效率的改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是推动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增长的内部驱动机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城市化、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对“能源效率”的内涵刻画不够深刻,将资本、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互相替代效应纳入到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中,利用DEA的方法测算1999—2009年我国34个工业行业的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环境规制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工业行业整体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环境规制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对我国工业行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用途径有所差别。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工业行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选取衡量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分别测度各地区能源消费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选取2011—2017年我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研究能源消费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变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能源消费、人口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正,科技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负。据此,提出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扩大环境治理投资规模、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时间趋势上来看,变动也比较复杂。为找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利用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控制力和教育水平对能源效率的改善有显著正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则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变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如何实现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的双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安全的定义,构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指数平滑和GM(1,1)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30年碳达峰以前中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供给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2000—2019年,中国综合能源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供给都未达到安全水平,至2030年,它们的供给安全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且呈现出异质性。中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很大区别。碳达峰目标下,煤炭供给安全受技术与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水平的关键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民土地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陕西省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采用BCC模型评价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他影响因素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且耕地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土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复种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地块数量、户主受教育年限、有效灌溉率和农业补贴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在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测度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面板数据聚类分析进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聚集特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均得到明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无论是从总量规模还是动态改进角度看,均体现出东部和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相近程度是影响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区域聚集特征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双碳"战略目标对物流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作为高耗能产业之一,不仅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节能降耗的主力军。客观全面地评价物流业的绿色转型效果,有利于发现和解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评价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经济性指标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能源效率指标,构建了物流业绿色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物流业绿色转型效果,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探讨了各类省域物流业发展的共性特征;最后为说明能源利用对于整体物流发展的影响,对考虑能源效率前后的物流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物流业绿色转型程度差异较大,各省份对于自身物流业的能源效率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把控。因此应从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生产技术革新、注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采取政策措施,以提升物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物流业的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跨库匹配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开发区设立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开发区通过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显著降低了区内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通过探究企业污染减排的内在机制,发现企业主要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实现污染治理,设立开发区后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污染处理能力及研发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设立开发区能够促进区内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区内环保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的环境治理成效更为明显;高技术行业和国有企业实现了更多的污染减排;开发区整顿清理后环境治理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相比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并未体现出更好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熵值法测算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从能源消费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较大且综合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绿色信贷促进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传统金融供给水平较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绿色信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绿色信贷可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工业增长水平、工业研发强度、政府支持力度、工业能耗水平、污染治理效率等5个方面构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模型综合评价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中浙江、上海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优势明显,综合评价得分在0.8以上;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可将各省市划分为较高、一般、较低三大类地区,较高地区为上海、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一般地区为安徽、山东、湖南等11个省市,较低地区为河南、江西、陕西等14个省市。据此提出提升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打造工业产业分布集群;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工业绿色设计,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损耗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7个行业的能源投入就业弹性。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政策在短期内会导致就业水平尤其是工业部门就业水平的降低,但从长期看节能减排有助于促进就业。因此,政府需要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提高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以实现就业低碳化。  相似文献   

15.
从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测度2011—2018年中国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结构固化,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可以使能源强度降低0.26%,作用强度具有边际递减特征;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是发挥数字经济“抑制”作用的主要渠道。上述“抑制”作用在能源分类、数字经济分维度、能源强度分解和分区域检验中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评估四川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依据2012年四川省资源环境专项调查,采用生态效率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区域6项生态效率指标水平,即能源与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COD、NH3-N、SO2和NOX的排放环境效率,研究表明:(1)2012年,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利用效率是1.1万元/t标准煤,较2011年提高了7.1%,工业用水利用效率是0.012万元/t,下降了0.9%;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中仅NH3-N下降,较2011年下降了1.1%,而COD显著提高,提升了6.2%,达到929.8万元/t;(2)四川省仅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与SO2排放环境效率略高于全国水平,6项效率指标分列全国第20、16、19、23、16和23位;(3)21市州生态效率指标变化各有差异,攀枝花市生态效率指标均下降,环境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作为能源生产输出大省,其能源生产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内蒙古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文献[1-3]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测算了文献[1-3]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关联程度。结果发现:对内蒙古能源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影响,能源系统最大,经济系统次之,环境系统最小;而一次能源生产效率和二次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对能源生产综合效率同等重要;并分析了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提升能源生产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户用沼气利用的能源替代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户用沼气利用的基础效用——生活能源的替代效应,从能源替代类别差异的视角,利用效率型经济指标给予了评价其并对其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能源替代类别不同的情况下,户用沼气利用的能源替代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能源强度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二者间呈反比关系。文章使用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85--2005年新疆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寻求影响新疆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能源利用率进入了持续改进历程,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还应注意到,新疆能源强度效应主要是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改进所致,尤其是重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改进,扭转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不利影响。因此,应大力支持重工业部门的节能技术进步,同时更应大力发展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源利用效率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构建能源利用效率均衡解和最优解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对比分析了2001—2008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均衡解、最优解与实际值的差距, 并模拟了2010—2050年能源消费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惯性趋势, 其实际值与最优值的差距, 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模式本身所造成的;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下和理论计算的最优发展模式下, 能源消费高峰达到的年份分别为2040年和2036年, 但前者高峰期的能源消费是后者的2.71倍。因此, 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要是确立正确的发展模式, 其次是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