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洁 《理论界》2007,(9):214-215
风格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重要旨归。中国古典艺术散文原文的许多风格标记很难在译文中得到对应,译文的风格因而不等同于原文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对古典艺术散文风格英译的规范做描述有助于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和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2,23(2):81-82
音乐的意境美一直是二胡艺术追求的一种民族性审美特征。二胡艺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为演奏的舒缓和音色的空幽。  相似文献   

3.
一、意境—人类自我解放的重要尺度意境这个范畴,历来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层次的解释,最普遍的是作为诗学范畴来运用;在很多场合下,则被视为广义的艺术范畴,也称为艺术意境;最高层次的解释是把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来认识,这时它就与“境界”一语通用。对诗学范畴和艺术范畴的意境的研究,自然当推王国维为最,而对美学范畴的意境的研究,迄今为止,周谷城先生的看法则是最令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红蕾 《理论界》2003,(6):44-45
本文通过对中西艺术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努力探寻古典艺术形态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典艺术精神”是与“古典主义”意义相近的概念 ,指以经典作品为典范、强调审美理想的继承性和艺术价值的恒定性的艺术观念。古典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文艺传统的精髓 ,对于理解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 ,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先秦到隋唐 ,文学观念由早期的教化观念逐渐演变为对文学典范和创作法则的注意 ,古典艺术精神开始形成。宋元时期是文学典范意识走向成熟的时期 ,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把唐代文学作为学习的典范 ,从而形成了具体明确的文学审美典范和从审美精神的层次学习典范的意识 ,即从典范之“法”而“入神”的意识。到了明清时期诸家 ,文学经典逐渐从可以学习的典范变成了只可神悟而不可效法的神圣境界 ,创作与鉴赏拉开了距离 ,对文学经典的学习日渐变成个人化的体验 ,对古典艺术精神的认识也日渐走向更高的概括与抽象 ,经典作品由实际的创作范式变成意蕴精微的欣赏对象 ,意味着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古典艺术精神走到了发展成熟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6.
诗的意境美     
每当人们谈起一首好诗的时候,往住有此诗“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或“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等一类的赞语.所以,作为一首好诗,就应该有其独特的意境.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渭之无境界。”可见,诗词的意境,就是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曾给刚刚解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气息,并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作了一次简要但不乏深刻的美的巡礼。从审美积淀论、生命的律动和对比的方法三个角度来看,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中国的古典艺术进行了深邃而美丽的解读,使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运用语言艺术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情趣的文学艺术作品来达到肯定人的本质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目的.文学艺术家在运用语言艺术时,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浓墨重彩写辉煌,豪言壮语话史诗的大手笔挥洒世代风流;二是以普通人的心态,运用流畅、舒缓、自然的笔调把平常人做的平常事叙述出来.相比之下,后者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平实之美所体现出的不朽的艺术轻力.一、平实之美源于劳动者自己的生活所谓“平实”就是平淡真实.一切…  相似文献   

9.
弥漫于整个学术界的"文化热"给文艺研究者许多启迪,启迪之一就是应该将古典艺术研究与传统文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不甚了了,便绝难达到对古典艺术特性的深透领悟.这里,笔者仅就二者基本精神与基本特征的一致性谈点管窥之见.一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它包括了人类活动的方式和产品的全部丰富性,通常人们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二分法来涵盖文化总体.苏联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如卡冈,则将文化分为物质层次、精神层次、艺术层次三个部分.实际上,区分为物质文  相似文献   

10.
论良法之美     
郭哲 《云梦学刊》2006,27(5):68-71
良法的目标是建立秩序,这种秩序的和谐体现一种整体美,法律所运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法律的理想是实现正义,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这一切无不折射出一种对美的追求。通过对良法中的秩序、语言、人文精神进行剖析,可以发现,法律本身就是美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12.
唐爱明 《船山学刊》2006,(3):124-126
诗、赋是六朝最重要的两种文学体裁。谢灵运创作了不少抒情小赋,而且其赋摆脱了此前抒情小赋多有情绪少有意境之窠臼,创作出情景相融的清丽空灵、朦胧澄澈的优美意境。此种意境之生成,是其“超埃尘以贞观”的老庄佛理哲学的艺术展现,并着意采用了以诗写赋的表现手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有画境,抒情小赋有意境的有趣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14.
诗歌意境建构审美功能 ,在于能以所成之诗象空间与谐动之力 ,将审美者的生命经验加入其中 ,并延宕其感受时间 ,实现生命信息的交流与共感。因此 ,诗歌意境建构重要因素的语象系统应有充分的导引力 ,其所含信息就要新鲜 ,富有生命活力 ,富有启迪性 ,从而构成体现“空—舞—道”结构的诗的意境。这种以体认宇宙的生命活力为审美指归的意境建构 ,乃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诗歌意境美可分为壮美与优美。壮美的意境 ,必有雄浑壮阔的语象系统与体现生命强力的刚猛之舞 ,必有广阔的空间 ,成大境界 ;优美的意境 ,必有轻柔恬静的语象系统 ,以及体现在生命自由和谐的曼婉之舞。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鉴于此,笔者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了一些探索,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非纯文学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学范畴.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进行动态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的原因有三.首先,在由采录编撰到有为而作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创作之意的增强与心灵化,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置因素.其次,在由说之小者至小说中有大道的发展过程中,小说的内在之意日益深厚,这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理性内涵质素.最后,诗性质素即诗性思维、诗性表现技巧、诗性语言的融入是小说意境发生的充分条件.因此,三种因素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平 《云梦学刊》2004,25(1):97-98
意境美,是指舞蹈作品中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舞蹈编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明晰的意境美意识,通过形、意、情、境的交融来营造舞蹈作品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灵魂基础。中国原始艺术触景生情心造意象对象化的精神积淀在中国书法诗歌艺术中。意境表现为“天人合一”。意境原则下之创作,表现为艺术家心灵的体悟与想象,创造一虚灵的境界和新的艺术生命,它是艺术家生命和精神的延伸。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由此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从主观上讲,所谓“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主观感受,但它不仅仅是一己之“情”(指感情),而且又是社会之情。从客观上讲,所谓“境”,即所描写的事物,属于客观对象,“境”不仅仅是单纯之物,同时又是自然之形融合于“情”并与“神”相统一的典型化之“形”。这种由感情而理性,由个别而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中,言与行并重,有两种舒展的路径:其一,强调言说的智慧性,言的落脚点在行;其二,突显内在的道德性,追求言行不乖.王国维的意境论,向前者倾斜,它着眼于论说的智慧性意蕴挖掘.意境的功能有二:其一,是宣泄内心的苦痛,其二,则是民族文化出路的担当.在王国维身上,“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是统一的.对中国当代文论,过于强调知识生产趋势,以及目前文化语境中,言与行经常背离的现状,王国维的意境论,均有深远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