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论语>抄本,简本<论语>的出土对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厘清长期以来对今本<论语>在文字和文意理解方面所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威妥玛的<论语>英译本迄今少有人提及.文章从<论语>的英译及其研究、威妥玛的生平简介及翻译目的、威妥玛译本的情况介绍及其简评等几个方面对威妥玛的<论语>英译作简要介评.  相似文献   

3.
在何晏<论语集解>中,何晏自己所加<论语>注文极具汉魏注经的两面性,充分显示了何晏<论语>注由两汉经学<论语>向魏晋玄学<论语>的过渡性特色:从注经风格上其基本属于汉注系统,但不乏重义解的魏晋新学风:何晏既承袭了汉儒注经的重字词训诂、稍讲阴阳五行,又决不征引谶纬;更是在其少部分注文中偏重义解,不过其大多数的义理发挥又不离字词训诂;从汉晋间论语学的前后走向看,何晏<论语>注透露了一些玄学信息,将一些儒学观念初步玄学化,更规定了以后魏晋<论语>注经的主要发展方向;若具体到其<论语>注与魏晋<易>、<老>、<庄>的关系,何晏则较为系统、全面地以三玄之学注解了<论语>,并有意使其玄学化.  相似文献   

4.
文中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东亚"书籍之路"上<论语>研究的新方向,在于将<论语>学作为微观的各别儒者心路历程,或作为宏观的中、日、韩、越各地<论语>学动态发展的历程.在这种新的研究方向之下,中日韩各国大学的<论语>学材料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为我们展开新的视域.这种作为过程的"东亚论语学"研究,与过去"作为结果的东亚论语学"研究相较,所着重的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与过去对某特定地域、时代或儒者的<论语>学所进行的静态的结构性的剖析,并不互相冲突.相反地,两者之互为补充,正是东亚<论语>学研究之所以日新又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5.
廖平<知圣篇>以论证今文经学的素王论为主旨;廖平证成其素王论的主要经典依据是<论语>,而非此前今文学家们习惯上依据的<春秋>;<知圣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引证隐含了一种对<论语>的全新诠释;<知圣篇>对<论语>的诠释既有传统的"断章取义"、"合文见义",也有其独具特色的"逆向释义".正是在诠释方法和诠释策略上既续接古典传统又独辟蹊径,才使得廖平的素王论避开一般今文学家的论证路径而新意迭出.  相似文献   

6.
《论语》“君子”文化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9,(4):117-120
"君子"文化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及,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在梳理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苟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君子"一词仍重其"位",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论语>"君子"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扬雄采取模拟的方式著述,晚年从五经之首的<易>转向当时尚称为"传"的<论语>,其弃"经"从"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西汉末年<论语>经学地位的提升,一是扬雄希冀"尊孔辨经"以言立法.<法言>便是扬雄转向<论语>研究的产物,这种转向具体表现为:经典选择的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和解释资源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近年大批地下儒家文献的出士,不仅可以补充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纠正以往研究中的偏失,厘清<论语>中许多论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解读<论语>,其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元覆宋本<论语集解>不论是<论语>文本,还是<集解>文字,都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好的本子,因而在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在<论语>经文和<集解>注文两个方面,也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误写与误刻,主要包括:音近而误,形似而误,张冠李戴而误,多字少字而误及其它.指出并纠正这些失误,对论语学的研究及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形成一个<论语>学发展的高潮,玄学家们通过以道释儒的方式创造性地诠释<论语>,建构了一种玄学化的内圣之道.这一圣人之道在价值取向上认为自然高于名教,在本体论上以无为宗,在方法论上倡导"体无"、"明道",从而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世纪中国论语文献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同时就论语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论语文献学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论语》的英译是西方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模因与《论语》中的儒家文化的不同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模因正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桥梁,而文化的传播也正是模因进化的结果。儒家模因正是在文化进化与模因论相结合的背景下通过中西方译者的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播和传播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文本形式构成无疑是影响读者对孔子思想作整体性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论语》文本篇幅之所以如此之少,原因与儒学内部的分化及儒学意识形态化有关;以《论语》为书名是孔子后学对"圣人之言"的价值推崇;"问答"作为《论语》文本的体裁选择是为了通过语境重构来保持文本的开放性,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理解;缺乏情景语境的"子曰"式叙事反映了孔子后学对孔子思想进行系统性建构的努力;有子和曾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赞述"阐释学传统并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起《论语》的文本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4.
单承彬 《齐鲁学刊》2001,(3):108-112
东汉郑玄的《论语注》自唐代以后就亡佚了。20世纪以来,发现了一些《论语》郑注的唐写本残卷,其中保存了大量与传本《论语》注疏不同的解释,为了解汉代及郑玄对《论语》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辑录了部分郑注条文,与传本《论语》注疏比较参证,认为《论语》郑义反映了汉代古文经学派《论语》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仲弓》篇是久佚的记载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使人们对于孔子政治思想可以有更一步的了解。孔子将"老老慈幼,先有司,举贤才,改过举罪"看得十分重要,认为这些是"政之始也",可见在他的"为政"思想中,选拔和管理官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上博三《仲弓》篇和《论语·子路》篇的相关内容可以对读,这为理解孔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也为《论语》的释读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术对《论语》的研究主要从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入手,如果从社会心理学这一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论语》中丰富的社会角色期待的思想,比如,道德期待优先是孔子角色期待思想的一个特点,仁是其道德期待的核心,仁的具体展开就呈现为各种具体的角色期待。各种具体角色的行为是儒家的“外王”一面,儒家对“内圣”方面的期待,则体现在成就理想的君子人格上。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具备了勇敢、大度、聪敏、强记等品质,与《论语》中提到的古代圣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论语》来说,所谓的"哲学王"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或称"士"、"大人"或"成人"。当所谓的"哲学王"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遭遇?对此,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前提下,对其加以灵活变通和扬弃,切不可固守陈规,应把经典放在现代语境中加以解读,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将其内化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