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族成员内部的组合是家族治理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家族成员组合模式将对家族企业治理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假定家族成员具有利他主义动机、趋同性与行动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利动机、目标与偏好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将家族成员的组合模式分为核心家庭成员主导型、远亲家族成员主导型、复合家族成员主导型,并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家族持股成员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家族成员组合模式的功效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不同家族成员组合内部,其冲突与代理问题是存在差异的,核心家庭成员内部的冲突与代理问题最低,这种组合能够创造最优的治理效率;远亲家族成员内部与复合家族成员内部存在显著的矛盾与代理问题,这种组合明显不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2)家族成员为了其自身的家族财富最大化能够凝聚在一起,采取一致性的监督管理者或侵占其他非家族股东利益的行为.但家族成员的一致性行为主要体现在核心家族成员内部以及以核心家庭成员为主的复合家族成员组合中,而远亲家族成员很难采取一致性的决策行为.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家族公司治理机制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创业过程的重要活动之一, 创业退出并未引起学者太多的关注, 大多数现有研究文献从企业家、企业、行业和宏观环境去分析创业退出的原因, 而忽略了创业家族的影响.本文以家族期望作为分析单元, 从理论上探讨了家族期望落差与创业退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寻租活动在其间的传导效应.本文的经验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 (1) 新创企业的创始人及其家族具有多重期望目标, 包括家族财富、家族声望、家族团结以及人丁兴旺期望的实现. (2) 家族期望落差对企业家是否选择创业退出具有显著的影响, 即家族的财富丰腴、团结和谐和社会声望期望落差越大则家族企业创始人越倾向于退出经营领域, 而人丁兴旺期望落差越小则越有可能坚持创业. (3) 寻租行为在家族期望落差与创业退出之间起中介传导效应, 即家族期望的未实现将导致企业主倾向于选择非法性寻租行为, 而寻租的高成本与潜在的风险则会进一步增加其退出创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及社会情感财富理论,以国内各地区194家新创企业的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经济期望实现程度与创业坚持之间呈倒U型关系。通过检验经济期望实现程度的边界效应,发现了家族情感依恋在经济期望与创业坚持之间的调节作用,即创业家族对企业情感依恋程度较低时,经济期望对创业坚持的正向作用将会削弱;当创业家族情感依恋程度较高时,会进一步削弱经济期望对创业坚持的倒U型作用关系;当情感逻辑比理性逻辑更占上风时,企业主则更加倾向于坚持创业。  相似文献   

4.
心理所有权理论对职业经理职务侵占行为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比较系统地述评了心理所有权理论,并对影响心理所有权的一些因素进行了不完全的初步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经理职务侵占行为进行了新的解释。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或企业主与经理人分享企业控制权,使掌握控制权的职业经理人常常认为自己的期望收益低于实际收益,从而导致侵占行为的发生。其发生的机理是:所有权决定了公司制度,公司制度决定了经理人的实际收益;而经理人在行使控制权时,会产生心理所有权,进而产生收益期望。一旦实际收益低于他们的期望收益,经理人就有可能产生侵占倾向或行为,并且,这种实际收益和期望收益之间的差别越大,侵占倾向就越高,经理人就越有可能实施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5.
职业经理人泛家族化管理是我国家族企业实现治理转型的关键。本文基于组织身份理论认为泛家族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家族身份泛化和家族成员对家族身份控制的冲突和矛盾,通过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企业主家族主义观念较强、家族股东涉入程度较高以及具有传承意愿的家族企业具有较强家族身份控制需求,导致在经营上表现较低的泛家族化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式组织制度有利于提高泛家族化程度,同时正式组织制度的完善也减弱了核心家族身份维持、企业所有权家族身份的控制与延续对泛家族化的负向效应。研究结果厘清了家族企业中阻碍实现职业经理人泛家族化管理的家族身份因素,揭示了家族身份色彩越浓厚,其越难以打破原有家族边界进行泛家族化管理,对我国家族企业制定治理转型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与企业主关系亲近会让经理人获得更多授权吗?本文借助边界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逻辑,强调家族涉入管理会影响企业主边界行为策略,进而影响控制权配置行为。基于双样本和两重测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家族涉入管理与企业主集权程度正相关,而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主与经理关系亲近就会向后者更多授权的命题,仅在家族不涉入管理的情况下成立,在家族涉入管理的情况下并不成立。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家族涉入管理容易诱导企业主将家长身份与企业家身份一体化,把职业经理也纳入家长式集权管理之下,即使他们与企业主之间建立起泛家族化的亲近关系,也不易获得企业主的更多授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分析了业绩期望差距与战略调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权力主体的特征,即控股股东身份、CEO个性和来源,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随着业绩期望落差的扩大,组织为解决困境和规避利益损失,实施战略调整的程度越大。(2)家族控股股东在业绩期望落差扩大时,因面临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损失更高,通过战略变革而规避损失的动机和需求更为强烈,实施战略调整的程度随之提高。(3)开放性和外部聘任的CEO拥有更高的决策能力和行为自由度,从而强化了在业绩期望落差状态下实施战略调整的程度。(4)权力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越多,意味着实施战略变革所需的基础条件越充足,进一步强化了在业绩期望落差扩大时的战略调整程度。本研究充分表明了期望水平与权力主体特征在战略调整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当控股家族退居"幕后"时,非家族成员担任公司董事长使得家族声誉和公司形象分离,由此可能加剧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本文以1999~2014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控股家族退居"幕后"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与由实际控制人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的企业相比,非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企业的资本支出更少、创新水平更低、负债比例更高、债务期限结构更长、现金持有更多、股利支付更少。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当家族成员不担任董事长时,资金占用、关联交易等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更多;管理层的薪酬—业绩敏感性、离职—业绩敏感性较低而在职消费更高,表明控股股东与公司管理层存在合谋的倾向;而且,家族成员不担任董事长的企业的业绩表现要劣于家族成员任董事长的企业。这些研究结论表明,控股家族退居"幕后"降低了家族声誉受损成本,恶化了公司的代理问题,从而扭曲了公司财务决策。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家族涉入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为家族与非家族成员参与企业财务决策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重视保持管理控制,跨代传递企业领导权是家族企业的根本特征。而2011年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不计划将领导权交给子女的企业主比例超过了计划让子女接班的企业主比例。对上述现象,由于现有研究局限于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对代际传承的影响,忽略了外部制度环境的潜在作用,不足以给出深刻剖析。文章首次将外部制度环境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联系起来,提出企业家对制度环境的不利感知会削弱他们的传承意愿,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的长期导向,而占据有利的政治地位可以抵御不利制度环境感知的影响。研究采用第九次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检验了上述理论命题,结果完全支持假设,揭示出制度环境与家族持续经营意愿的内在逻辑,以及企业家寻求政治地位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
以权威理论为基础,本文从科层权威、传统权威、报偿权威及超凡魅力权威四个构面分析了家族企业家的权威特征及其影响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家族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作用机理,解析了企业经营活动对家族企业家行为意志具有超强表达能力的根源。实证检验表明,问卷调查结果支持本文对家族企业家权威及其影响作用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