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景春 《文史哲》2008,(2):113-120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在林林总总的比喻中,唯有以味论诗最为亲切、自然而持久,"味"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鲜明个性。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以味喻诗这一千古妙喻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中国发达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诗味说理论.而诗味论在不同的时代又具有不同的内涵.经过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苏轼的"至味论"三个阶段的发展,"诗味论"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及美学把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古代文论偏重审美欣赏,《诗品》的“品”字本意就是品味即欣赏之意,欣赏出来的感受就是诗歌理论。古代文论家总是把诗歌的审美欣赏看作是一种复杂甚至艰难的精神活动。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与李生论诗书》)。这里所说的“难”,就是指欣赏之难。之所以说“诗之难尤难”,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是高度提炼、高度含蓄、极有韵味的艺术。司空图是位高明的  相似文献   

4.
"诗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寻它在演变历程中的轨迹及其深刻的蕴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概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常一言以蔽之曰:情景交融。而我则认为,情景交融不过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理想范式。如果我们从诗歌创作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意识)与景(物象)的结构方式至少具有三种不同的审美范型:(1)物感型,以《选》诗(即八代之诗)为典范;(2)直觉型,以唐诗为典范;(3)内省型,以宋诗为典范。宋代以后的诗坛有学《选》、学唐、学宋的各色流派,不仅说明“选体”、“唐音”、“宋调”这三个概念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内在美学结构,而且也说明它们作为诗歌的审美范型已为后人所认可。王昌龄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约略从主客体关系涉及到诗的几种审美范型,启示我们从心与物的二元关系上来探讨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嬗递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意”与“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戒《岁寒堂诗话》这部著作中,存在着以“意”、“味”论诗的现象。“意”和“味”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特别是在《岁寒堂诗话》中,“意”着重于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味”着重于诗的审美情趣。在两者之间,张戒更强调“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王夫之诗论研究普遍出现了偏于其情景关系的倾向。在认真阅读了王夫之的有关诗论以后,笔者认为“诗乐之理一”也是王夫之诗歌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他将诗与乐的关系明确表述为:“乐与诗相为体用者也”、“诗与乐相为表里”。乐为“体”、为“里”,诗为“用”、为“表”,王夫之如此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把音乐视为诗歌的本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在“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口号的指引下,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出现了与传统言志观诗论大异其趣的三种变化。其一,以形式融化内容;诗的整体结构(即形式)上升为诗的本体。其二,以内在转化外在;诗的内在节奏统一外在声韵格律。其三,以时间率领空间;诗的节奏串连诗的意象。王夫之的这些新观念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理论总结,也是对诗歌审美派理论的发展,更是对前后七子格调说与诗法论的纠正。  相似文献   

8.
苏轼论诗味     
在宋代,以味对诗歌进行审美形成了风气,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以味对诗进行审美,很大程度是继承了司空图味外昧的主张,但他又提出了诗画一律,诗趣与禅诗不相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的以味对诗审美的理论特色。他的诗论,对当时、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以味论诗的理论,却未能引起诗论界的广泛注意,所以,对他的诗味理论加以研究是很有理论意义的。一、司空图韵分说的继承者姜翠花《日石涛说》中说:“请资含蓄。东坡云:占有尽意无穷者,天下之至青也。”0这首先就告诉我ffl,苏武是主张涛的含蓄的。含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重“味”在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诗学理论中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的论语。汉代以降,以“味”论诗者代不乏人。但至诚斋之前,就主要倾向言诗味论大多讨论的是诗歌艺术尤其是含蓄蕴藉的诗歌艺术方面的问题。 诚斋的诗味论当然也包括这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内涵。《颐庵诗稿序》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竟,而不胜  相似文献   

10.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在历时视野中呈现出不断提升与拓展、深化的特征。唐宋人通过对“趣”作为诗作审美本质的初步阐说及对其的界分,将“趣”提升为了诗论的审美范畴;明人进一步对“趣”作为诗歌审美的质性要素及其生成与本质特征展开阐说,并将“趣”引入到了曲论及小说批评与理论中;清人则贯注“趣”以更深刻的理论意义与鲜明的时代色彩,古典“趣”论在戏曲理论批评中又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论辨味批评中的言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利群 《江汉论坛》2002,1(1):82-86
司空图提出论诗必须辨味,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传统。辨味须从辨言入手,把握诗歌语言与把握诗味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历代的言意之辨的继续。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才能把握味和意;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语言去把握言外之意、言外之味,从而在诗味的基础上使言与意产生间距又达到统一,以此说明了诗性语言、文学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曾国藩的诗论是有某些特色的。它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应当占着一定的地位。曾国藩论诗之语,散见于信札、日记、书籍批注之中,不乏精辟可取的意见。本文姑论其三题,以见其诗论之一斑。诗的“情”与“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诗坛上有唐诗派、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指出曾国藩就是宋诗派的著名诗人和诗坛盟主。他说:“道咸以来,何子贞绍  相似文献   

14.
钟嵘在《诗品》中明确提出以“滋味”为标准论诗,以“滋味”为标准评诗。其“滋味”说,继往开来,对中国诗歌理论影响深远。历代的文人学士从不同角度对“滋味”曾加以不同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论独特的审美观念。今天我们研究《诗品》,应对钟嵘的“滋味”说的源流、本质及作用,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钟嵘“滋味”说的底蕴。 一 “滋味”,“混沌”的审美观 “混沌”理论,是揭示事物复杂性的科学,是探讨事物有序与无序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的科学。“混沌”,是介于绝对混乱和绝对有序之间的过渡状态。以“混沌学”的理论考察钟嵘的“滋味说”,会惊异地发现其中竟蕴含着“混沌”理论的内核。钟嵘以形象的比喻“滋味”,道出了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中审美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15.
<正>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早发源于先秦时代,与当时文艺繁荣、学术活跃有关,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结集的两大诗集《诗经》与《楚辞》已经诞生,而学派、史家也蔚然矗立,在探索,整理着各种文化与艺术。诗味理论萌动于此,实乃必然。但这种萌动也有个过程。它是先从以五味喻政、喻德、论医逐渐或附带论及诗乐的。古代第一部编年断代史《左传》中有不少以“五味”喻政德的记载。如《昭公二十  相似文献   

16.
象喻: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利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喻”是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之一。受中国诗歌“象喻”特质的濡染,中国传统诗歌评论也习惯于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而代之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有时甚至演变为一种“创作”,成为语言“冲浪”和心理“按摩”的载体。象喻诗歌与象喻诗评同中有异。总之,“象喻”是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利器,它为中国人写诗、读诗、论诗、识诗提供了独特的手段和视角,展现了中国人品评艺术与品评人生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凸现出中国人审美诉求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范伟军 《河北学刊》2002,22(6):107-110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18.
宋元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本质所在的阐述,二是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诗气表现的考察.在上述三方面宋元诗论家都继续拓展、充实与深化了对诗气的论说,是古典诗气论系统的一个重要传扬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要通过论诗、论乐,阐发儒家的美学理论。他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一的兴观群怨的论述极其深刻,是我国古典美学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小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自孔子提出  相似文献   

20.
“神理”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论诗 也极重视“神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以神理相取”的诗学命题。本文认为,“神理” 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被诗人发现的富有独创性的形神之间、主客之间、物我之间、情景之间 以及意象之间的某种诗意的联系。“以神理相取”则是指诗人应善于发现并传达出这种诗 意的联系。与此相关,“神理凑合”乃是指这种审美联系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在诗 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感兴中发现的,因而是十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的。“以神理相 取”的结果是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意境与艺术理想。 可见,“以神理相取”说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属于艺术理想论范畴,它在中国古典诗学与美 学史上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