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中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3):8-10
中国和印度,交通自古,文缘恒久。一部中印文化交流史,堪称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典范。进入现代,中印文化交流愈发交光互影,迈进全新里程;两国关系,虽然发生过不愉快,而且其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弥,但也只属于“百分之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先后于2005年、2006年成功访印,建立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件标志性的事情,是印度经济学家、商务部长兰密施于2005年出版的Making Sense of Chindia: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一书,随即在印度及国际社会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Chindia一词成了热点关键词。今年四月下旬,为落实巩固胡主席访印成果,推动中印关系新发展,深圳大学和中国南亚学会联合召开“中国印度关系国际研讨会”与“2007中国南亚学会年会”。来自印度、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欢聚深圳,围绕“胡锦涛主席访印后的中印关系”、“CHINDIA的内涵及反响”、“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是一次中印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盛会。在此,我们特向广大读者推荐三篇文章: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的《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Indiaand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著名美籍华裔印度学家谭中的《“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和北京大学教授尚会鹏的《文明整合与CHINDIA》。《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一文,表达了一位印度资深高级外交官对当下中印关系的积极评价和未来前景的乐观展望,充满睿智、殷切和对中印两国人民深深的爱。谭中的文章,凝聚着他和他的父亲——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先生两代人的中印情结,浓烈而深沉。尚会鹏教授则用CHINDIA/中印大同分层次的观点来阐述其阶段性,同时对中印文明整合催生世界新文明给予了肯定的判断和热切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交通自古,文缘恒久。一部中印文化交流史,堪称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典范。进入现代,中印文化交流愈发交光互影,迈进全新里程;两国关系,虽然发生过不愉快,而且其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弥,但也只属于“百分之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先后于2005年、2006年成功访印,建立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件标志性的事情,是印度经济学家、商务部长兰密施于2005年出版的Making Sense of Chindia: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一书,随即在印度及国际社会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Chindia一词成了热点关键词。今年四月下旬,为落实巩固胡主席访印成果,推动中印关系新发展,深圳大学和中国南亚学会联合召开“中国印度关系国际研讨会”与“2007中国南亚学会年会”。来自印度、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欢聚深圳,围绕“胡锦涛主席访印后的中印关系”、“CHINDIA的内涵及反响”、“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是一次中印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盛会。在此,我们特向广大读者推荐三篇文章: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的《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Indiaand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著名美籍华裔印度学家谭中的《“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和北京大学教授尚会鹏的《文明整合与CHINDIA》。《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一文,表达了一位印度资深高级外交官对当下中印关系的积极评价和未来前景的乐观展望,充满睿智、殷切和对中印两国人民深深的爱。谭中的文章,凝聚着他和他的父亲——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先生两代人的中印情结,浓烈而深沉。尚会鹏教授则用CHINDIA/中印大同分层次的观点来阐述其阶段性,同时对中印文明整合催生世界新文明给予了肯定的判断和热切的期盼。 相似文献
3.
尚永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2-76
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局面,对自先秦以来就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传统典籍解释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佛教等新思想的输入和传播,也对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中华文明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从而在人才、制度、社会思维等方面为唐王朝开创辉煌提供了不可急就的发展基础。所以,唐代的辉煌一方面是由于唐政府政策的得力与适宜,更重要的是,唐政府正好赶上了中华文明自身整合结束后的一个强有力的活跃期,从而历史地成就了其绚丽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都市文明的构建,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文化冲突与整合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宏观层面,还必须从微观以及个体的层面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只有通过对城市人口异质性及价值多元化等文化冲突的诸因素具体分析并加以应对,才能达到道德重建、人际融合、人口素质提升、社会和谐,从而实现文化整合与都市文明的优化建构。 相似文献
5.
王琛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9-61
<中印边界争端和中印关系>是一部首次由中国学者分析中印边界争端的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现实价值.在简介该书的主要内容之后,重点阐述了它的主要特点及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印交流中被忽略的地缘文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洪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大文明古国,由佛教传播肇始的两国间的知识互动,一直延伸到数学、天文、医学、哲学、建筑、艺术等领域。从世界文明进程的视角来观照,两国文化的内核具有同构性与相似性。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在两国的交往与合作中存在着许多不信任因素和障碍。因此,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各自的全面发展,需要超越西方式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局限,整合地缘经济,促进互利双赢,尤其要达成地缘文化共识,通过文化沟通来化解地缘政治困境,使两国关系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7.
李佛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5)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明的论述为指导,结合现实的情况,对文明的含义及其规定,对判断和评价文明的尺度和人类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制定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等的出发点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大同刀削面是全国四大面食之一,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发展目前仅限于山西地区,并没有向省外以及全国延伸。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大同刀削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品牌整合推广的影响因素,并对刀削面这一品牌的目标市场、核心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了这一品牌的整合推广营销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赵春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5):45-49
从2003年开始,中印关系朝着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和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然而,中印之间如欲实现长期的建设性合作的伙伴关系,就应摈弃传统地缘政治观念,消除两国在认知上的误解,同时还应消除边界问题上的误解,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从战略眼光分析,两国之间的分歧和竞争并不妨碍双方在具有共同利益问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ZHAO Chun-feng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从2003年开始,中印关系朝着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和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然而,中印之间如欲实现长期的建设性合作的伙伴关系,就应摈弃传统地缘政治观念,消除两国在认知上的误解,同时还应消除边界问题上的误解,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从战略眼光分析,两国之间的分歧和竞争并不妨碍双方在具有共同利益问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在文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达了文明融新与和谐发展的中国国家文明战略。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中,通过丝绸之路等交流通道,具有象征性的动植物交流历来是促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大熊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熊猫交流成为不同文明间交往的纽带,有利于中国复兴过程中的对外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明确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的基础上推动两者协调发展和制度化结合。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长远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动,应着力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贯通党的领导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生态治理逻辑,不断推动党和政府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自觉转化为政策体系、各界共识和行动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实践。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和广泛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星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4):45-51
文章从分析文明的涵义以及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文明或文化的性质,指出文明或文化是半有机半无机的第三界,进而得出结论文明本身不会冲突;因文明的不同而发生的冲突往往是由于不理解或误解引起的;文明具有功用性,它可以被某些恐怖分子或民族分裂分子拿来作为冲突的工具。由此,文章有力地驳斥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4.
阮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3):107-111
文明总是处于运动中。但既有时间意义上的文明运动,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文明运动。文明的扩张不仅表现为认同于一个文明的历史文化共同体的人口的增长,也可以表现于它的地缘意义上的扩张。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明中心而边缘、边缘而中心的变迁方式。目前中国文明和其他非西方文明正在从先前的边缘位置向中心推进。这种运动将不会采取以往历史上那种军事征服和政治霸权的形式,而采取经济总量、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占有相对优势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许美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103-108
联合国把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冷战结束后,文明间对话这一概念开始出现,由哈佛大学教授SamuelHuntington发起的对潜在的文明冲突的讨论,引导世界各国学者努力探索大学如何在这种文明对话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植根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这三种主要东方文明的知识观和高等教育组织模式,对在全球范围内重塑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文明中的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女性获得了知识将有利于大学积极参与文明间的对话,有利于大学在其知识定位方面达到地区和全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李彦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122-12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形成一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3):140-152
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文明的冲突",声称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从以意识形态冲突为特征的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隔近三十年后重新审视亨廷顿的理论,应该说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性框架仍具有启迪意义,但不同文明的内在变化与力量消长已经超越了他所展示的文明冲突格局.与三十年前相比,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强劲复兴,伊斯兰主义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新欧亚主义"为俄罗斯提供了认同的基础,使其逐渐摆脱了亨廷顿所谓"无所适从国家"的状态,重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远大抱负的国家;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仍居于世界主导地位,但由于认同政治的深刻影响,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政策呈现出内敛化态势.中美之间的矛盾比亨廷顿时期更加激化,但冲突的本质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的框架不可能解释世界政治的所有现象.不同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都会影响世界政治的走向,但从长时段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融合会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灿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10-16
当今人类文明建设的实践,推动着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必须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类大文明。人类大文明是一个极其复杂、十分庞大的系统,它由三大文明——生态文明、社态文明和个态文明构成。而生态文明又由天态文明、人态文明、地态文明(境态文明)、物态文明组成;社态文明则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构成;个态文明也由身态文明、心态文明、思态文明、行态文明组成。它们之间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整个文明系统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