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曹禺在他所创作的经典话剧《日出》中,通过对人物性格本原与社会本原的深人挖掘,来重构和塑造黄省三这个次要角色的人物形象。把自己对人的境遇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以及命运对人的无情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无尽抗争.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他用话剧来表现人对生命的渴望.唤起人们的同情与思考。使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他那种“情感的汹涌的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异化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正是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陌生朋友》。本文在阐述作家独到创作手法的同时,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思想活动及其摄影爱好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以及人们在冷漠的世界中对人间温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作家萧乾的小说《俘虏》通过对黄昏意象的精心铺设、童年生活的单纯展示并以一只充满灵性的小猫失而复得的命运的为线索,精心建构了一个简单而充满诗意精神家园:一是对稳定生活的强烈追求,二是对人与人之间简单和谐的关系的渴望,三是对兼具诗人情趣和侠客血性的完美性格的向往。从中可以看到萧乾对朴素、人道、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以及这颗半生漂泊、几经沉浮的心灵需要找到灵魂的皈依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斯坦贝克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里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渴望与男性平等的女性人物,反映了美国社会20世纪30年代妇女的困境和命运。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者视角,分析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世界,揭示出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个艺术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一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几百年来 ,莎评家们一直致力于揭开创造这一奇迹的种种可能性 ,而在包罗万象的研究中 ,很少有人涉及莎翁的社会秩序观。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戏剧是时代的缩影” ,人是社会的人 ,作为最关心人类和社会命运、渴望“向人们倾吐衷肠的”文学家们 ,是无法脱离其社会观的影响而进行创作的。本文试图从剖析莎翁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 ,进而揭示它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之间的关系 ,为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莎翁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都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法,认为性格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被环境所改变的。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斯佳丽和艾米丽的不同命运来探讨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适应环境来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的基本需要朴贞子精神是人所表现出来的活力,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是以相应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可有自己的氛围,具有温和的、积极向上的特点。一需要是人们对某种对象的期求、渴望或欲念。...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情感中推演出来的自然状态和对和平的诉求是霍布斯政治学说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对人性的认识是自然状态重要的理论假设.自然状态下是一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画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舒适生活的渴望使人类向往和平,只有在死亡恐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才能和谐.自然法为引导和加剧对死亡的恐惧和渴望的内在矛盾提出导向,以自然法为纽带,以人们个体为契约主体而结成了国家,从而达到实现个体的自保和社会和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 ,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 ,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 ,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 ,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1.
神话是远古人类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对美的渴望……无一不是首先通过神话来表现的。其中的幼稚和纯真、夸张与质朴、象征的意味和具体的描绘、神的崇拜和人的影子、畏神的惊恐与渎神的激情、虚幻的情景与现实的生活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正象人创造了上帝,而上帝又反过来统治人一样,神话一经产生,就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作用于人们的头  相似文献   

12.
观潮 《今日南国》2008,(10):55-55
21世纪一股追逐绿色的旋风正在席卷全球.当人们发现天气变得越来越热,空气中的灰尘变得越来越多,生活被辐射和污染所包围时,人们开始渴望重返自然,渴望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简·爱和苔丝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两个人的不同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同样经历了痛苦、磨难、反抗和追求的心灵历程,但最终的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获得了新生,另一个则在不幸的挣扎中遭到毁灭。从她们的言行中,我们注意到,两个人的性格是决定她们各自命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萨特看来 ,人是自由的 ,但人为了逃避自由、逃避责任而陷入了自欺的困境。进而 ,萨特阐释了自欺的内部结构和根源。面对自欺的威胁 ,人何去何从呢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人孤独命运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条暗藏在《卡斯特桥市长》中的线索是信念,即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一整套价值体系。作者正是依靠这种信念的内在动力,来展开人物思想活动,描写人物行为,控制着叙事的发展。这种信念的支配力量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的叙事上。顺应这一标准的人物,其命运便是好的、善终的,而背离这一体系的人,其命运便是多遭不幸的。而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叙事上。在主人公亨察尔的身上,体现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和违背这一矛盾的存在形式,但最终他的信念战胜了他的弱点,他在生活的磨难中完成了对这种人的信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究了海明威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的批判,揭示了海明威对重构人与自然互蕴共荣局面的希望,对男性与女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唯有他们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是位将相全才,志怀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一生沉浮动荡,命运坎坷.辛弃疾其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他的人生悲剧是由"归正人"的身份、主和派的阻挠、贪图享乐的文化氛围以及他桀鸶不驯的个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