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美苏关系的牵制。尼克松政府寻求与苏联的缓和 ,导致中美关系停滞不前。福特政府期间正常化没有进展。卡特政府中主管外交的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相左。万斯认为美苏缓和关乎美国外交的全局 ,中美关系应从属于美苏缓和。布热津斯基认为缓和本身是复杂的 ,美国应实行多中心的政策 ,应利用中苏分裂减少美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担心。卡特在 1977年受万斯影响较多。由于缓和的衰落 ,并受布热津斯基的影响越来越大 ,卡特在 1978年年中才打定主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国家民主化的基本行动纲领促使共产党员们积极参加讨论。我想把几十年来在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舆论中已经成熟的某些想法包括进讨论范围。1、关于修改苏联宪法1936年通过了“斯大林的”苏联宪法,但随之发生的1937年的镇压证明了所宣布的民主化的真正价值。1961年,在党纲中确立了向全民国家过渡的原则,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并没有导致新的政治机构的出现和政治体制的实质性改造。在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中,包括了许多很好的一般宣言,但言行之间的脱节在这儿也致命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亦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俄文中是同一个词组。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为单一、完整的制度的概念,系由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3月第一次提出的,以此反映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成熟性的社会关系。1977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首次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了全面的说明,这一概念就作为国家根本法的调整对象被肯定下来。《苏联宪法》第九条规定: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正> 新宪法即八二宪法,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合乎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任何国家的宪法,都有它的指导思想。如苏联1936年宪法,按照斯大林《论新宪法草案》的报告精神,是以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它的指导思想的。我国新宪法即八二宪法起草时所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苏联宪法文化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影响中国,历经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的发端时期、革命根据地“仿行苏宪”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背景下取法苏联宪制模式的高潮时期,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至改革开放后对苏联宪法文化的背离与延续四个时期。苏联宪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宪法理论的传播和宪法制度的移植等方方面面。苏联宪法文化影响中国的过程实则是中国对苏联宪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移植,由片面认同到创造性转换的历史过程,“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国内的政教关系经历了该国历史上又一次的紧张和冲突。从表面上看,赫鲁晓夫的解冻政策与当时苏联在内政和外交上解冻和缓和的总的方向并不一致。然而,这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时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以及宗教问题的认识,满足了当时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并且有效地服务于苏联树立社会主义先进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事变后,共产国际、苏联和东北抗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待中国的关内和东北的抗日战争有明显区别,对东北抗日战争的态度也具有两面性:既有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并在其处于困难境况时允许部队人员过境休整,以至最后出兵东北,帮助中国迅速取得抗战胜利方面;也有限制东北抗联斗争和中国革命斗争,和在《苏日中立条约》、《雅尔塔协定》中损害中国主权的方面。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采取的“中立主义”方针是其民族利己主义的体现,在所签条约中损害中国主权是其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1970年代末,不仅在与越南的潜在关系上,而且在整个缓和国际紧张关系方面,吉米·卡特总统都开始逆转方针,从而导致在他执政的最后两年恢复兵役登记,取消参议院对美苏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达成的协议的审议,禁止向苏联出售谷物,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和开始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武器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1.
1947年全苏哲学讨论会在整个苏联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继三十年代围绕德波林学派的争论和斗争之后的第二次涉及苏联哲学发展全局的重大争论和斗争。这次讨论会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初两年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形势和气氛,相当集中地暴露了三十年代以来苏联哲学界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它既是三十年代争论和斗争的延续,又是自此以后几十年争论和斗争的导火线,因此可以说它是联接苏联哲学以往、现实和将来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关系是其与中国抗日战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北抗日斗争的特殊性并且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苏联在处理与东北抗联关系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这使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苏联与东北抗日斗争关系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三个阶段,同时也使苏联对待东北抗日斗争表现出复杂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3.
1967年,南斯拉夫开始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到了七十年代,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和保加利亚相继公布了合资企业法,这种象征着东西方缓和的经济合作的新方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自从苏联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政策,没收新政权建立以前所投下的全部西方资本以来,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的斗争焦点是所有制的问题,所以,如果这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根源,能  相似文献   

14.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五四宪法的制定充分参考了苏联三六宪法,带有一定的苏联痕迹;同时,五四宪法也充分考虑了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极大反映了中国的革命与宪政经验,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苏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苏联宪法和各加盟及自治共和国宪法中法定的苏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和。这些权利和义务确定了个人在苏联社会中的法律地位的基础,是现行法调整公民所有其他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6.
国际环境是一国制定其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共八大前后 ,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 ,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缓和 ,苏共二十大及其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 ,波匈事件及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的涌动 ,世界科技革命的兴起等等 ,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权威性文献中,国家结构一词最早见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但它作为一个宪法学的概念是随着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而确立的,50年代我国宪法学界从苏联引进了这个词并发展成了两个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概念——国家结构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概念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丰富了宪法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宪法学界多年以来一直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但是,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考察和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共和国宪法史上,只制定过一部宪法,而不是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经过1982年修订的1954年宪法.我国每次修宪之前,都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这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宪法惯例,虽然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宪法精神和原则,因而是合宪的.为保障修宪程序的正当性和明确性,这一宪法惯例应当成文化,法治化.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9.
英国最早以宪法性文件确立了人身自由保护制度,并逐步得到完善,后被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确认。新中国宪法以1936年苏联宪法的人身自由保护条款为蓝本,与西方国家宪法比较,存在权利价值本位、对国家权力的信任度等差异,体现出中国宪法在人身自由保护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宪法的起源,解放以来我国法学界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宪法是17至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开始搞起来的。不仅我国五十年代出版的各种宪法论著和通俗读物,而且直到近年仍有人明确提出这一观点。①其实这一观点并非我国首创,而是出自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宪法”条便明确指出:“就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是规定国家代议机构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及公民政治权利来说,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第一次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