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托邦诉求表现为对理想社会的怀想,同时意味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国家主义乌托邦具有强大的道义感召力,而个人主义乌托邦作为人性的自然权利具有消极的一面。在非常时期,国家主义乌托邦与个人主义乌托邦之间的冲突会造成人存在的困境。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作为文革时代社会精神分析的文本,表现了个人主义乌托邦诉求对于道义强制的反抗与消解,并揭示了道义乌托邦的虚妄以及对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2.
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理解人民群众道义诉求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的价值诉求中,就既包含功利诉求,也包含道义诉求。其中,功利诉求表现为实现小康,道义诉求表现为实现公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论,是提出人民群众道义诉求的理论依据。实践性、制度性、科学性和关注普通劳动者和缺少劳动能力者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特点。搞好五大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道义诉求的实践途径。这不仅应该是一个实现小康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实现公正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批评名家,沈从文以自己的人性乌托邦重新修复着人文精神生态,他以对美的诉求与守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批评理想,思考着文学创作,探索着文学的未来走向,想象设计着文学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4.
正义是社会政治设计的基本向度,正义与人性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正义的选择及内涵的规定都扎根于人性深处的一种需要,正义以人性为根基,人性则以正义为彰显,乌托邦政治设计执着于正义的首要性,把正义奉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它是扎根于人的向善本性的深层诉求,在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为现实的政治设计提供基本的理念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u 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作为人的内在自由的集中体现和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乌托邦观念是根植于人的真实本性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然而,中西方社会乌托邦观念的历史演进都表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反乌托邦作为乌托邦概念的反面与变体,起源于人对现实世界潜在危机的恐惧与焦虑。反乌托邦电影通过描绘科技泛滥、疾病肆虐、殖民战争、极权统治、生态危机等黑暗社会状况,隐喻了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展现了人类对现实社会问题与未来世界灾难的恐惧与担忧。反乌托邦电影与恐惧密不可分,利用影视技术与视听语言营造出恐惧、诡异的气氛,并通过多元化的景观构造与内容叙事由表及里地传递了恐惧及其艺术效果。而反乌托邦电影中恐惧的背后是对人性异化的深入思考,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讽喻,具有较强的警示与呼吁作用。此外,反乌托邦电影中人物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坚毅品质带给观众崇高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抚慰了人类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恐惧与担忧,展现了创作者对美好人格与真善美价值观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7.
个人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行为的概念。作为哲学概念的个人主义,有其产生、演变的历史,是一部分人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等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质及其内在逻辑的认识。作为伦理学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的个人主义,受个人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将潜在于人性内在构成与文化传统中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乌托邦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状态下的思想家对人性和社会的想象,其中既产生了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也存在着时代局限所造成的谬误。在历史上诸多形态各异的乌托邦言说的深层,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就是乌托邦精神。乌托邦精神指代的是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否定性;二是世俗性;三是理想性。乌托邦反映着人类超越困境,克服自身和社会的有限性,向永恒飞升的信念,它包含着善、平等、道德理想主义等普世的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其一元性的理性中心主义忽视了人性的感性本质,反而造成了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人的异化的另一个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9.
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福镇》往往因其对女性主导社会的建构和女性愿望与诉求的表达被归为女性乌托邦小说之列,但小说中女性主导世界的不够完美和作者讲述故事的小心翼翼又使其在故事与话语层面与女性乌托邦小说传统存在张力.女性主义叙事学致力于整合叙事与伦理,因此将《克兰福镇》置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可以透视出作者如何利用叙事结构暗示将"女性气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借用叙述声音表达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诉求,通过建构女性情感提供女性乌托邦的情感净化之旅,从而完成笔下的女性乌托邦建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因梁启超的大力鼓吹而成为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的思潮之一,并对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察国家主义与文学实践的关系,梁启超无疑是个案研究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不仅最早大力鼓吹国家主义,而且极力将国家主义的价值诉求灌注于文学实践中.由于梁氏国家主义思想的文学实践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有机体系,因此本文仅以其小说实践为例,探究其中的国家主义诉求.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摆脱了美国华裔文学聚焦“故国想象”和“文化冲突”的叙事传统,开始关注白人主流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其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以反乌托邦小说理想社会建构的逆向思维模式作为故事的叙事手段,从精神困境下的反乌托邦书写、反乌托邦的物质困境叙事、“乌托邦”社会成员的自我救赎三个层面讲述了美国白人、非洲裔和华裔等种族人群的故事,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性善”及“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揭示出“乌托邦”社区西克尔高地的居民所崇尚的乌托邦“秩序”和“规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危机,并通过对美国“社会病”的诊断及其开列的医治良方,体现出美国当代华裔作家的人文关怀和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日本与大陆法系国家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陆法系国家和日本近来都纷纷修改成年人监护法 ,实现了由“个人主义”监护模式到“国家主义”监护模式的转变。大陆法系国家和日本的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历史发展 ,可作为我成年人监护制度从“家庭主义”到“国家主义”跨越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道义之事功化思想以生命关怀、个体关怀取代传统气节思想的民以奉君观念,把保护个体生命的自然进行,防止因政治、战争等社会原因造成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从而博得国家人民的福利的事功作为衡量知识分子的道义和气节的标准,带有个人主义伦理观的色彩。作为一种人格评价标准,周作人的道义之事功化思想则体现了对于知识分子存在境域的关注和对于独立不依的人格形态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浮躁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遏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冲击、人性趋向、认知偏差、个人主义化与安全方面分析社会浮躁成因。本文认为,应从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以未来作为思考基点增强变革能力、抑制人性不良趋向加强舆论监督、矫正偏差等方面预防和遏制浮躁,使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的本质实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历史基础为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心理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审美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其社会背景则包括现代生产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时空危机紧张。但是,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乡村根性价值仍表现出极为珍视的信念,乡村旅游需要在传统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6.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早在14世纪和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就被提了出来,但直到19世纪,才加以系统化。“人性自私论”作为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实践上也是错误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了错误的判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所以,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宏扬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认识,指出史诗将史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为一体,站在历史的环境及原点上,透视人性的复杂状态,揭示由于人性矛盾客观的存在而导致历史战争的社会现实。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史诗的表现特征上、叙事结构上以及全面地对人性加以诠释方面,具有独特审美表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政治权力的监察权力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近代社会契约论阐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密切相关,契约论创造了平等个体的现代性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制约国家权力的权力分立理论。但是,这种不纯粹的权力分立理论的背后特征是“占有性个人主义”,其以实用性为目的出发仍无法遏制现代化滋生的腐败。为此,卢梭通过“普遍意志”的概念为监察权力奠定了道德基础;经康德政治哲学对卢梭的改造后,先验道德基础与现实制度设计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只有到黑格尔那里才为国家主义提供了现实性的存在依据。最终,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建立在国家主义的前提之上,诞生了奠基于伦理共同体的“自我革命式”的监察权力的概念,使其真正地落地。  相似文献   

19.
乔治奥威尔及他的政治讽刺小说《1984》在英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独特地位。作为反乌托邦小说,小说表现了扭曲真理、控制语言、监控个人隐私等集权统治模式,揭示了极权主义恐怖政治对人性的摧残。世上只要有极权主义肆虐,奥威尔的《1984》就不会过时,就还有阅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批判自由主义,虽然回顾了这个时代的进程,但是他以国家主义对抗自由主义,并非成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而是在整体框架内确立了对自由的另一番阐释.他通过对自由主义所奉行的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思想、社会契约论、个人主义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与自由主义截然对立的国家主义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