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言意关系问题,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3.
陈秋红 《东方论坛》2007,10(5):57-62
我国最早触及象征主义的是陈独秀,但他并没有使用象征主义一词,而只是提到了某些象征主主义戏剧家。象征主义最初总是被译为表象主义,直到1919年象征主义才有了正式的译名。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学自觉时代”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始于何时的问题 ,上一个世纪曾出现多种说法。本文不同意“形成于西汉中期”说 ,认为“形成于魏晋”和“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说时限太宽泛 ,也晚了一些 ,应该是肇始于东汉中后期 ,形成于汉末、魏初 ,即建安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倡中国文学研究应打通古今的呼声颇高,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贯通性的研究。因而在越来越多的同仁把它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运用于个案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思考,包括古今内涵的界定、与传统文论中通变说的联系、文学史的分期、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周作人曾专门研究过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但是由于宗教本质上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因此,它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文学是根本对立的。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又对中国文学的“准宗教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应该说自己的话,“不替政治或宗教办差”。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探讨新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使周作人的思考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形成及发展历程一直被一些标志性的时间、事件和文本武断地分离,而这些时间、事件和文本主要是以厚重的政治蕴含而获得分离和命名历史的特权。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中,总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宣言。它们宣告“结束”和“开始”。历史在不断的“结束”和“开始”的交替中断裂。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主要以政治运动及意识形态变动而完成历史定格。我们当然不是说文学可能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而发生和发展;而是说,文学是一种更复杂的人类精神的象征行为和情感表达形式,它与历史及社会实践有着更…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坛宿将、著名老作家萧乾在北京寓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衡量中国作家成就的标志。 85岁的萧乾说:谈到现代文学,有一个问题想说一下,现在有些人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作衡量中国文学成就的标志,我以为不能这样看。“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一直是贴近现实生活、为人民而呼吁、呐喊的文学,例如30年代、抗战期间,国难民忧,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生活的摆设。然而,有些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是一些所谓纯文学、为文学而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第一个十年诗歌创作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纷攘、喧嚣和令人目眩的变化的历史,并已形成由现实主义诗潮、新诗潮和现代主义诗潮三者构成的多元格局。其中,由于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诸多原因,现实主义不能不是新时期诗歌的主潮。否认这一点,就不能正确把握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主要脉搏。但是,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又不是象有些人所竭力维护的那样一种纯粹的传统现实主义诗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文学活动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文学活动在逐步转型。其特征是中国文学正在由社会的中心活动领域走向边缘活动领域。转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文学的社会价值功能边缘化,文学创作主体有创作活动边缘化,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边缘化,文学的消费接受与批评边缘化。了解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这一边缘化走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文学向来主要不是被看作抒情的工具,而被认为是有着重大政治使命的修身、经世的利器,因此,诗歌的抒情作用往往是受到压制、扭曲的.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因素就是强调感情,袁枚充分阐发了性灵说主真情的美学思想.袁枚的真情论冲破了正统诗学束缚,为历来受到诸多压抑和束缚的诗人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学中的言意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问题,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了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文学目录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刘歆《七略》设立《诗赋略》,首创文学目录;晋宋“文章志”兴盛,标志文学专科目录的产生;阮孝绪《文集录》分别集、总集等子目著录文学文献,开启古代文学目录的主要形式“集部”,在目录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思想和文学三个方面。在越南文学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中,这些影响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佛教、道教等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则贯穿了整含越南文学的创作进程。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探寻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汉语世界里的一种话语生产,东南亚华文文学难免受到汉语母体文学(古典或现代)的影响。从历史的层面说,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初期阶段基本上是以“侨民文学”的形式发展起来。过去东南亚华文文学曾经是中国文学的支流,是尚未具有主体性的侨民文学,因此中国性的展现是非常自然的。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的祖辈们把“中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以致东南亚华文文学始终无法抛开与中国文化藕断丝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建构,既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学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体现,但其体制化资源却主要来自前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并于1934年8月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奠定了前苏联国家文学的基础,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新的国别文学发展愿景及其发展路径,对我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构建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并为新中国国家文学提供了创作范式,创造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文学到神士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上说,中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然文学到神士文学的历程。从自然文学到神士文学,是文学意义和文学功能的第一次发现和实现,它对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文学”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以来,它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繁荣、迂回、歧途、振兴七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自己的格局与风貌。中国“工业文学”的发展尚不能令人满意,这与社会发展状况、作家主体存在、指导思想方面的偏颇有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领域问题的增多,工业文学必将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