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又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温庭筠一方面抓住诗高度词化的特质并加以转化与创新,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天地;另一方面又坚持分体意识自觉进行诗词有别的创作,确立了他对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审美追求。温氏恋情诗是婉约词产生的基础和桥梁,又是词向前发展、不断完善的动力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金初词坛由吴激、蔡松年独领风骚。吴、蔡的创作赋予金词以伉爽清疏的特质,形成不同于两宋的清劲风骨。吴、蔡的创作确立了金词史上第一个开宗立派的词体范式——吴蔡体,即清旷俊逸、萧散疏放的总体风格。其刚柔相济的手法熔豪放婉约于一炉,开一代风气之先。吴蔡体开启的金词特质可以弥补南宋词“文弱”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秦观、黄庭坚是北宋词坛极有影响的作家,当时秦、黄并称。其词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发展过程,并渐次形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风格。秦观的词优柔婉转,自然本色;黄庭坚的词,是被称为“着腔子唱好诗”的诗人之词。黄词风格多样而主导风格不显,在词坛上没有形成奔腾万里的气势。秦观在婉约词的发展上承前启后,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骚雅词派"是宋代词坛除婉约和豪放等词派以外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往的研究对此很少注意.本文在诠释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创作实际,着重论述了它的先导期、高峰期和余波期等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清朝词的创作与词学理论,都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清代初期的词论,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婉约派”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词学理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核心论点:一、以“婉约”为正宗而不废“豪放”,主张融合两派之长,另创新体;二、重“自然”、“本色”,严诗、词曲之界限;三、对词中感情之作用及其它创作规律进行了有益探讨,清初“婉约派”的词学理论,为清代词坛的繁荣局面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6.
李煜、李清照 ,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 ,人称“词家二李”。他们生活的年代相错不过百年 ,又都经历了由幸福到不幸的过程 ,相似的生活经历影响了其词的创作风格。就“二李”的生活背景、生平经历、作品创作加以比较 ,重点阐述了其词作风格的真实性、创造性、艺术性 ,即“真”、“新”、“美”  相似文献   

7.
张炎词简论     
宋元之交,张炎的词学理论和创作较全面地体现了宋词发展的水平。《山中白云词 》三百首,多写黍离之悲、兴亡之感,贯穿于对江南山水与落魄飘零之模写中。词风深婉雅净、清丽疏朗,融合北宋词之浑化与南宋词之骚雅,集婉约词之大成。清初词坛“家白石而户玉田”几半天下。《词源》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 气”,“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 豪放词,是北宋苏拭倡导,南宋辛弃 言;Z土纳英华,莫非情性”。清代桐城派姚鼎疾等爱国词人加以恢宏壮大,贯穿宋代词坛 集阳刚美与阴柔美说之大成,用形象的比喻的一大流派。这一流派的产生,冲破了晚唐 道出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特征。他在《复鲁紫五代以来纤巧柔弱的婉约词的笼罩,给这种 非书》中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文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词的创作“指出 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和苏轼是宋代词坛上风格迥异的两位杰出的词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而且在作词理论上也有精深的见解,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以诗为词”是苏轼的创作纲领,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的作词主张。对苏  相似文献   

10.
姜白石词的创作吸取了婉约、豪放两种词风的体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倘用清空峭拔来概括白石词的风格,是符合他的创作个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们对《花间集》中的“花间别调”认识不足的问题,探讨了“花间别调”之一——边塞词在内容、形式与表达技巧、感情格调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利于打破《花间集》诸如“郑卫之声”、“不过行奁组织之辞”等片面评价,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花间集》特别是"花间别调"。  相似文献   

12.
花间词作为唐五代词的杰出代表,首开“词为艳科”的香软词风之先河,却为道教文化所漫染。花间词常用的词牌,蕴含着道教文化之意蕴;花间词中常见的神仙故事意象和仙化意象,与道教文化有眷内在的关联;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后蜀特殊的文化土壤使道教文化在花间词中得以蔓延。道教文化给予花间词人以可贵的启迪,它有力地刺激了词人想像力的发挥,给花间词抹上了浓艳绮丽的色彩,增添了空灵缥缈之美感。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姜夔词格调之高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批评了它们在意境上的缺失。他所使用的“意境”与“格调”二词,各自有着丰富的历史语境,在不同的时代指向不同的诗学理念。意境与格调都与抒情主体的情性、品格有关,但在传统诗学内部,与狭义的儒家诗论却有着亲疏远近之分。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时期词选对词人词作的选择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文人对不同词人词作的态度.文章通过对宋代四部词选《乐府雅词》、《草堂诗馀》、《花庵词选》及《阳春白雪》对晏殊词作收录情况的分析,得出晏殊词在宋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其词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地位与同时期的词人相较为低.而这与晏殊词所描写的内容、艳情的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5.
西蜀词与南唐词都具有晚唐五代词风共同的时代特征,即绮艳婉丽。但因二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从而形成了西蜀词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差异。西蜀词的地域风格浓艳绵密,崇尚的是温庭筠的词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清丽疏淡,崇尚的是韦庄的词风。南唐词风对北宋前期的词坛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试论温庭筠词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的出现既是时代文化选择的结果 ,更与他本人所独具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气质、丰富多彩的艺术修养等个体因素有关 ;温庭筠词不仅开创和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 ,而且还表现出“因艳入俗”、“以艳为俗”的另一面的艺术风貌与审美特色 ,对五代西蜀词人的创作和“花间词风”的形成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花间集》中“花”意象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意象,在“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中频频出现,多达300余处。18位花间词人不约而同地大量捕捉“花”意象进入创作,使其成为传递人物情意的媒介,从单纯的自然物象上升到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根源和意蕴:中国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喜尚、中国文人的传统心理以及花间词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韩驹是宋代南渡前后的一位重要诗人,通过对他诗作的分析,概括了其“奇丽圆活”的诗歌特征,并从推敲字词、师法前人、受祥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其诗风形成原因,同时指出了他在当时诗坛融合苏(轼)黄(庭坚)、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