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40~1895年间,经营闽台贸易的商人组织有外国洋行、台湾的郊行和福建沿海市镇的商行。闽台贸易范围,在福建以闽南特别是厦门为中心,在台湾则以基隆、鹿港、高雄为中心,外国洋行的介入逐渐控制了闽台对外贸易,对传统的闽台贸易关系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9年1月27日,从上海开往基隆的严重超载的太平轮在舟山群岛海域发生船难,近千名乘客遇难。本文以大陆和台湾的各种史料、新闻报道以及当事人的证言为基础,对太平轮船难史实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今后舟山和基隆港在航运、海洋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于1954年9月开始炮击金门,揭开了第一大“台海危机”的序幕。之后,美国的对台政策逐渐定型,即一方面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为此与会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出台了“台湾问题决议案”,正式向台湾撑起了保护伞,台湾长期偏安之局自此确立;但另一方面美国尽力避免与中共的直接冲突,并为一劳永逸地分离大陆和台湾,不愿协防沿海岛屿,逼蒋弃守大陈成功后,进而逼蒋弃守金门、马祖,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美台分歧严重。在第一大台海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迄今已经100年,在当今和平发展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回顾这段国难痛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狂。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发动掠夺邻近弱小民族战争,“开辟了走上近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细治政府还制定出“大陆政策”:第一步,侵略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于1874年,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武装侵占中国的台湾;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八从此,日本的政…  相似文献   

5.
台湾政坛的权力更迭使台海形势发生了本质变化,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互动”时期。对此,美、日国内的反应有很大不同。如何在台湾与大陆、美国和日本之间建立起“新型平衡关系”,是摆在马英九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变化了的台湾政治生态和地区形势,日、台关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拉开序幕,“联合号”事件的发生无疑将对日、台关系调整产生影响。未来日、台之间在加强务实的经济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空间,但不会成为安全上的盟友。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台关系将进入一个转型期。  相似文献   

6.
史鉴 《老友》2012,(11):13-14
钓鱼岛并不是单一岛屿,而是包括钓鱼岛主岛在内的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岛和黄尾屿等70多个附属岛屿的统称,共计约7平方公里左右的陆地面积,以及超过4个台湾岛、约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钓鱼岛位于我国东海,距离浙江温州市约356公里,距离福州约385公里,距离台湾基隆港仅190公里。钓鱼岛主岛距离琉球(日本称冲绳)417公里。按照1960年生效的国际大陆架法则,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  相似文献   

7.
台湾与大陆之间贸易关系的格局,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当时台产的米谷、蔗糖、鹿制品已经输往大陆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陆的手工制品也行销台湾。在当时大陆与日本、南洋的商业贸易中,台湾被作为重要的转接口岸,只是由于明末清初之时,大陆正值战乱纷争,继而郑氏政权统治台湾,两岸的贸易才受到了沉重的压抑。自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随着战事的平息、社会的逐渐安定以及大陆经济的恢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海峡两岸的商业交往进入了繁荣时期。台湾与大陆经济联系的密切,两岸贸易的繁荣对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与“一国两府”王骅书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国民党残余则败退台湾,控制着台、澎、金、马地区。30多年中,国共两党隔海对峙,大陆与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处于长期隔绝的状态。70年代末,大陆实行改...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船“纳尔布达”(Nerbudda)号和安音(Ann)号,先后在台湾基隆和大安港“搁浅”沉没。两船搁浅后,船上的军事人员立即受到台湾抗英军民的围歼,被俘189人。1842年6月,清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奏准道光皇帝,在台湾处决了英俘139名。事隔十月之后,达洪阿和姚莹却因“贪杀冒功”的罪名被清廷革职孥问,锁  相似文献   

10.
池田勇人内阁时期的日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日台条约”签订到 1972年“断交”的 2 0年时间里 ,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是在冷暖不均与左右摇摆中走过来的 ,基础并不稳固。日本池田勇人内阁时期 ,对日台关系进行调整 ,即调整过于亲台的路线而转向与中国大陆友好 ,把施政的重点放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 ,积极推进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 ;但是由于“日台条约”的存在 ,中日关系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52年 4月 ,日本吉田政府与台湾国民党政权之间签订了一项所谓的“日华和平条约” ,该条约中关于“中国”方面“自动放弃一切赔偿权利”的规定异乎寻常 ,长期为史学界所注目。本文依据详实的史料 ,具体论述了条约签署的背景 ,双方交涉的过程 ,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由此透视了日本的战后外交、政治的特点和台湾当局的软弱无能以及丧权辱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初蒋介石集团企图利用大陆的经济困难实行大举反攻。其计划遭到美国肯尼迪政府的百般阻挠拖延 ,且因大陆方面严阵以待 ,而未能遂行。但蒋介石经过顽固力争 ,终于把美国拖入对其小股侦袭窜扰大陆活动的援助中 ,从而达到了牵制美国不能调整对华关系 ,只能继续支持台湾的战略目标 ,促使美国与中共继续保持敌对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情况,利用1978——2012年度台湾对大陆出口额数据,运用ARMA模型对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金额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了短期预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在逐年增加,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一结论为今后大陆与台湾贸易合作提出指导性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于台湾制定对大陆经贸政策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80 年代以来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可谓“一母所生”,同中有异。两者都是文化开放的产物,都是在西方戏剧新潮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果,又都是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把艺术的目光盯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但这一运动在台湾的酝酿要早一些,海峡两岸在艺术探索的“前卫性”与对主流戏剧的“反叛性”上是有差异的。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其业余性、独立性很强,而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则大体上是主流戏剧的“分枝”与“附庸”。此外,前者多以“喜剧之美”取胜,后者则多出之以正剧或悲剧。把两者放在本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观察,它们都带着“弱势文化”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台湾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由台商投资中国大陆推动的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拉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台湾的一些所谓"夕阳产业"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目前,台湾制造业,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已经逐步融入中国大陆制造业体系,两岸制造业之间的分工关系仍然向纵深发展。台湾要实现后工业化时期的结构调整,必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尽快实现两岸"三通",二是尽快对大陆资本实行开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遏制“台独”蔓延已成为当前我对台工作的核心任务。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面对台海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如何做好反“独”促统工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吉田茂作为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对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体制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旧金山媾和会议时,吉田茂以"吉田书简"的形式选择了"台湾政权"作为媾和主体,这确立了战后初期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在此后签订的《日台条约》进一步确立了日本对台的政策体系。日本对"台湾政权"的媾和被认为是吉田茂推行等距离外交的一种策略,实行的是一种限定承认与有限媾和,是推行"一中一台"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为同大陆改善关系留出了余地。  相似文献   

18.
第二届证券暨金融市场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简介胡坚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八至十九日,由台湾中心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主办的第二届“证券暨金融市场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召开。大陆方面的五位学者,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家和教授和陈小悦副教授、中...  相似文献   

19.
竞选台湾“总统”的林洋港许晓琴台湾“总统府资政”。原“司法院长”。国民党中央副主席林洋港,正积极准备竞选今年3月举行的台湾第九任“总统。林洋港在台湾政坛历练40多年,“建树颇多”,在台湾岛内有一定的声望。他自恃有丰富的历练和经验,对“国家”。对同胞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国人对台湾的关注逐步升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创建于30年代初的《新东方》《新亚细亚》两份刊物。它们在“东方革命”与“新亚细亚主义”的口号下,刊发了不少有关台湾问题的文章,其内容包括回溯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揭露日人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评析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思考大陆人民应如何回应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台湾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观点。这一时期国内知识界依据“民族自决”的理论,将台湾视为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同道,公开提出团结“台湾民族”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在抗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其对“台湾民族革命”“两步走”的解释,揭示了所谓“台湾独立”只是相对日本殖民者而言,其最终目的仍是回归祖国。而“台湾民族”的提法同样源自“民族自决”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与政治意义。“民族自决”论深化了国人对台湾的关切,连接了两岸的抗日革命运动,更为之后的光复台湾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