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个人空间是现实存在的。广义的个人空间系指直接围绕着个人的空间和个人在活动中使用的空间。个人空间的广延性是个人与不同空间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各种心理关系的协调。个人空间是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二者的结合,观察个人空间主要看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个人空间具有不均等性,它的各个方位和部分赋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意义。个人空间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研究个人空间是有社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全新的社会关系,要素、空间和交往过程的层级关系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主要框架。网络社会的要素层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个体传播者分层化、个性化,群体传播者多样化、品牌化,智能人传播者精准化、预驯化,二是受众阶层化、差异化、可塑化,三是媒介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等。个人空间、群体空间和智能人场景构成网络社会的空间层级关系,个人空间推动隐秘、黏合的个体文化发展,群体空间加深互信合作关系、提升分众舆论传播效率,智能人场景推动人联网与物联网的有机融合。信息共享、关系创造和数字再造构成网络社会的交往过程层级关系,信息共享过程强化网络社群文化认同感,关系创造过程有利于网络社会关系的全域拓展,数字再造推动网络社会关系聚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人空间意识的获得多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空间意识是从文化中得到的。然而,各种文化、甚至亚文化有着许多差异,而个人空间意识却是全体人类都有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空间意识不是从文化中得到的,而是我们作为人从遗传中得到的。用  相似文献   

4.
《洗澡》堪称《围城》续写,是知识分子改造的审视和反思之作。在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建构上,个人空间始终以和解的方式顽强地表现着自身,改造的最高境界是个人空间行使了公共空间的职能,甚至超越和置换了公共空间。姚宓的意义在于跳出了物质世界的藩篱,拥抱了新中国的“早春”,她低垂流泪的瞬间,堪称全书中最令人感动的细节。杨绛有意淡化政治书写,而在详略和叙事上微露倾向性,纤柔、委婉的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对于简单的改造方式的忧虑。  相似文献   

5.
戴文波 《社区》2001,(11):28-29
如今青少年一年中生活在校外的时间已达到160多天,许多业余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社区是他们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学校和家庭所起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区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鼎足支撑,缺一不可。 依托社区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有安全、贴近生活等诸多优势,在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和个人空间不断扩大,国家体制之外的多种新生社会力量迅速崛起,社会的多元分化和公民社会的成长,对人民政协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民主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显示出极大的制度潜力和独特的作用。运用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制度优势,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功能实现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程序,将保障人民政协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性短篇小说,被认为比他的长篇巨作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小说以作家独有的美国南方情怀、物质环境特别是封闭空间对叙述的介入、身体对空间的回应,将个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甚至是文化空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的基本原理对该小说进行探析,旨在通过空间视角的分析,展现美国南方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矛盾,探究艾米丽悲剧命运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空间理论出发,分析了《还乡》女主人公游苔莎所遭受的空间焦虑,探讨了导致其空间焦虑的三层原因:沉闷的景观空间,束缚的社会空间,压抑的个人空间,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游苔莎之所以选择艰难逃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乔伊斯的《小云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小云朵》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3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景观空间反映都柏林社会的沉闷压抑、毫无生气、令人窒息;社会空间为情节提供发展的广度;个人空间则折射出主人公压抑的心情。这3种空间成为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展现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征收不仅表现出社区地理空间的变迁,并伴有明显的社区社会空间转变特征。由于农村家庭行为决策受社区社会行为影响较大,所以家庭在面对土地征收做决策时会将社区社会空间因素考虑在内。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征收的社会空间效应对农村家庭保险需求的影响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通过社区财政收入、社区收入水平及社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等渠道,给家庭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效应,抑制了农村家庭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产生的社区社会空间集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家庭保险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促进失地农民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农村社区政府应该积极完善财务透明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以减少因土地征收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对农村家庭保险购买的影响。同时,商业保险参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征收后社区社会空间升级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逐渐呈现割裂式发展,两种模式之间缺乏互动平台,农村养老面临养老空间挤压和秩序失衡等问题,互助养老成为农村社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种新策略。上海市奉贤区通过再造养老空间重构农村养老服务格局,建构了一种新的互助养老样板。空间依托、养老文化和现实需求是互助养老运行的逻辑要素。农村互助养老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村庄自主供给和自上而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结合,形成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通过依托在地化的组织环境、凝聚共同化的合作行动、建构生活化的场景体验,互助养老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一主体的家庭养老到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助共养的秩序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日本女性传统角色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认同变化过程,以日剧<冷暖人间>中女性形象群为研究文本,从女性争取自主性和话语权的视角思考参与社会工作、回归家庭对女性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意义.提出东方女性可通过行动提升其话语权来争取自主性发展,从而获取新的主体认同空间,彰显女性在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中独特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染 《社区》2012,(8):61-61
我们中国人难有隐私权.也不提倡个人空间,这已众所周知。所谓隐私权或个人空间,是针对那些熟人、密友、家人或亲戚而言的。真正的陌生人,倒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是你的熟人、家人或亲戚,你内心的隐秘、你的时间、你的空间,就必须得对大家四敞大开.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家庭的设想中,人们往往考虑的是"时间"这个维度。随着家庭研究的发展,空间理论得到了运用。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已由过去的封闭性转变为现代的开放性,家庭空间实际是处于扩展之中的。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家庭空间扩展中的结构、资源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夫妻权威结构变化,从而分析家庭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面临松散的社会空间环境难以自发形成,党建引领是社会空间再生产的关键载体。以C市F社区更新为案例,以基层党组织重构社会空间为着眼点,致力呈现“基层党组织引领”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之间的过程机制。研究表明,在松散的社会空间环境中,基层党组织经由共建层面的“组织整合”、共治层面的“利益整合”和共享层面的“价值整合”三重尺度重构机制,塑造了一个治理主体紧密联结、情感信任高度凝聚、集体行动有机团结的社会空间环境。其实质是基层党组织主动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强化和拓展社区治理能力促进社区空间再平衡,进而实现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过程,党组织也依托基层社会实现组织拓展与权威塑造。  相似文献   

16.
女儿参与赡养娘家父母已经成为了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对强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家庭性质的变迁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家庭的变迁路径是一个宗教性弱化、社会性弱化和生产性改变的过程,这导致家庭逐渐朝向单纯的生活单位转变。家庭性质变迁在形成儿子养老危机的同时,也释放了女儿的养老潜力,从而形成了女儿参与养老过程的新现象。同时,在激烈的变迁中农村家庭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文化韧性,这构成了对传统儿子养老模式的结构性支撑,并给予了行为主体实践能力发挥作用的博弈空间。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儿子和女儿的实践能力对比和行为取向共同发挥作用,一起塑造了当下“共同赡养、儿女分工”的新型家庭养老秩序。  相似文献   

17.
这里我们要探讨在人们有意地侵占别人的空间或无意间采取了不适当的人际距离时会出现的情况。就个人空间而言,适当的距离这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在各种情况下,只有不多几种距离是能被接受的。与别人的距离太近,会被认为是对其个人空间的侵占;离别人太远,则又会被认为是缺乏关心或冷漠无情。  相似文献   

18.
1937年,史沫特莱在遭到共产国际驱逐的情况下,试图主动融入红色延安。她力图改进延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但是收效甚微。延安高度政治化、军事化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个人空间的缺失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是她的行动受阻的主要原因。而由她发起的交际舞活动所引发的冲突,只是她与延安革命妇女之间矛盾的爆发点。  相似文献   

19.
女性所面临的空间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问题和情感困惑是苏青小说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女性无论身处家庭或社会,总是感受到空间带给她们的压力,处在空间焦虑中。她们对空间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是作者对女性角色和自我认同的思索。苏青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她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既有研究主要把彩礼放在“男方—女方”、“母家庭—子家庭”或“社会—家庭”等二元结构内展开研究,较少将其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是新形势下彩礼转移的新变化及其社会意涵。研究发现:农村彩礼转移路径逐渐延长,具体表现为彩礼从男方家庭转移到女方家庭,再从女方家庭转移到小家庭。当彩礼转移到女方家庭的时候,彩礼自带的男方家庭财产属性和附加的女方家庭财产属性就会叠加在一起。财产属性叠加模糊了彩礼的财产归属,这给女方家庭、男方家庭和小家庭索取彩礼都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从而在彩礼转移过程中形成了十分微妙的关系政治。当彩礼最终从男方家庭转移到小家庭的时候,男方家庭、女方家庭和小家庭三者之间最终会达到一种较为均衡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