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语境分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探讨了在其制约下言外之力的等效翻译策略,重点分析了当一段话语的言外之力在英汉语中具有不同的语用蕴涵时,如何采用多种补偿手法,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言外之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汉语语用优先语义”观点,把汉语人物对话语言译成英语时,除了力求语义方面效果的对等外,还要优先注意语用效果的对等:语用对等优先语义对等。译者考虑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使原语和译语达到语用效果对等。  相似文献   

3.
从语用等效的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的转换问题。分析了语用等效的涵义,指出语用等效为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的等值效果,而该效果的取得在于翻译过程中对译语读者对象的重视,语用意义的转换以及言外之力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弱化和强化是基于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言外之力强度的概念。本文重点分析统计了100例虚假广告的语用强化手段,例如绝对化用语、数字强化以及假托权威等,认为虚假广告正是利用这些手段强化了其话语的言外之力,夸大了产品的性能,促进了其产品的营销,但其对语用强化的滥用,也使得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有关<红楼梦>两个译本的评论很多,但多侧重于文化方面.文章试从语用角度对杨宪益夫妇以及霍克思翻译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说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同样受到语用原则的约束,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尤其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6.
言语理论是语用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言外之力是原作者的行文主旨所在。笔者首先结合语用学的言语理论解析了言外之力的定义,然后分析了Sandor G.J.Hervey的言外之力翻译理论。笔者指出了其理论的不足之处,同时指出了汉译英应该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来往信函的写作与翻译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语法的视角研究信函的文本,有助于展示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而对文本言语行为的分析又利于译者理解文本的言外之力和言后效果,从而理解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使译者在信息操控时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或功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8.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来往信函的写作与翻译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语法的视角研究信函的文本,有助于展示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而对文本言语行为的分析又利于译者理解文本的言外之力和言后效果,从而理解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使译者在信息操控时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或功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9.
物体 (含物、事、人 )和自我之间存在动力关系 ,构成力量场。言语之外存在力 ,行为是一种力 ,力是改变物体和自我的状态的原因 ,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和言前行为构成言外之力。对言外之力的定性离不开推理和语境。  相似文献   

10.
以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侧重分析言外之力在话语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文章的话 语语篇采用了曹禺的《日出》,说明言外之力可以通过感情意义、语境信息和句法结构来表达。同时,在戏剧当中言外之力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加速戏剧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语用失误分析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用失误包括两种类型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源于对言外之力的误解 ,社交语用失误源于对交际原则的误解。语用失误的例证分析过程可谓语用学基本原则的言语交际实践检验过程。语用失误分析乃是语用学的基本原则运用于解决言语交际问题的良好实例 ,因此其具有外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略谈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语用含义和言语行为两个方面论述了语用等效的实质。语用含义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语用等效的实质就是传达出言外之意。该文进一步分析了由于言外因素及言内因素导致的翻译错误,提出语用等效翻译和交际语用等效翻译的实现途径,阐明了语用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言语交际是一个表达者和接受者就什么是构成恰当的言语行为的领悟、理解和协商的过程.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的恰当实施和理解有四种认知前提:语言编码形式相同,言外之力相对应;完全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完全不同的言外之力;相对应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完全不同的言外之力;完全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相对应的言外之力.认知前提先在地介入言语交际活动,制约着表达者和接受者对言语行为模式的建构和理解.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能够共享这些认知前提,言外之力就能成功实施与理解,言语交际就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交际中断.  相似文献   

14.
探究公示语言语行为以言成事的语用翻译策略,构思出言语行为的多元框架结构,展示语用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策略的动态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来往信函的写作与翻译是国际工程承包中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限定语在工程执业信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言语行为研究限定语,既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语篇的字面意义或内容,又有益于我们了解文本欲实现的功能意图。从功能语法的视角研究信函的文本,有助于展示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而对文本限定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又利于译者理解文本的言外之力和言后效果,从而理解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使译者在信息操控时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或功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可以用来研究翻译,语用翻译的核心是语用等效.语用等效翻译论认为,翻译就是译意,即要译出原作的意图、语用用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从语用等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从此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传递表述性言语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施为性言语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成事性言语行为。文中从文学翻译中的人物话语转换以及语篇言外结构传译两个典型的方面出发,通过对翻译成品的分析,概括出有利于传达言外之力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蓄意歧义是指交际活动过程中发话人在上下文或者特定语境中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的、间接的或者不明确的话语向受话人同时表达多种言外行为或者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通过分析蓄意歧义的语用定义、语用内涵、语用理论和语用价值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蓄意歧义进行的动态研究,能够更有效地解释交际过程中的蓄意歧义现象;只要在特定语境中进行巧妙灵活的运用,蓄意歧义就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来帮助交际者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蓄意歧义的语用价值表明,蓄意歧义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与隐含的语用用意@李丽$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用语言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这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语用语言对比与翻译强调翻译中不能望文生义而应注重原文语用用意的传译;社交语用对比与翻译强调应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