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振云 《求是学刊》2004,31(6):114-115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依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黄卓越 《求是学刊》2004,31(6):109-111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依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王志耕 《求是学刊》2004,31(6):111-113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依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李春青 《求是学刊》2004,31(6):106-108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依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悖论:俄罗斯大众文化理论之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国有 3 0 0年现代化经验 ,文学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都相当发达 ,大众文化市场也很繁荣。然而 ,战后尤其是 2 0世纪 60年代之后不断影响世界的大众文化理论中却不曾有来自俄国的声音。俄国大众文化理论出了什么问题 ?本文着意从俄国历史上主流文学理论、苏联文化观念和俄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大众文化认识论等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意在说明俄国在文化观念上的独特性 ,以及处理好反映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民族认同与现代化之矛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特征,其实是在与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有别的另一种知识语境中、用另一种知识话语来理解和解释文学的。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却忽略了文化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在知识构成上的这种差异,忽略了文化批评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介绍和阐释,往往因为偏重"方法"或"模式"而忽略了理论生成的知识语境,忽略了理论研究的演变与知识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批评对文学研究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知识状况的质疑,文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更新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不必也不会都在文化的领域中研究文学,但却不能不思考文化批评的知识结构对拓展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英国文化研究传入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转向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陈立旭教授新近出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剖析英国文化研究重要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大众文化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国内近年来少见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力作.这部专著围绕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这一轴心,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转向的绚丽画卷,不仅使得国内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也处处显示出了作者竭力要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13,40(3):108-113
一、"表征性解释"的释义①所谓"表征性解释"(symptomatic interpretation),是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讨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时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鉴赏性解释"(appreciative interpretation)。②在卡勒看来,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对于作品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1992—1993年间酝酿并发端于上海学术界.最早讨论“人文精神”的文章是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上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文章提出当前的文学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此后《读书》、《东方》等杂志也参与了讨论.两年来,讨论的范围甚至扩大到海外知识界.人文精神引起了文坛广泛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市场经济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对自身价值和社会角色的深刻反省与认定.同时也为跨世纪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晓新 《学习与探索》2012,(10):134-1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出主题。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尚未获得根本性、整体性的突破。文学泛化现象的出现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遭遇到严峻挑战,文艺学已经陷入范式危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重新审视文学本质,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实现理论范式的转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进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刘锋杰1953年生,安徽泾县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论史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蜕变与回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在接连不断的“转向”和对各种新潮理论的追逐中,越来越远离文学实际,远离文学的基本问题,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呼唤回归对诸如文学存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特征论等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阐释,从而对现实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的某些理论观念无可置疑地衰落了,但是,其"细读"法却至今影响深远.库恩的"范式"理论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新批评的理论创造.新批评的"细读"法及依此编写的文学教材构成了文学研究的"范例",这一范例奠定了新批评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新批评的"范例"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特征.新批评的范例即语义分析方法,切合文学作品是语言编织物这一本质,其理论探讨的空间仍然十分巨大,这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说道: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这些进展和成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引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在外来理论的影响下,促成了来自现实需求的理论冲动向各个方面进发,从而在求新求变过程中,呈现出中国文学理论多元发展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6.
世纪风标:文论新构与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反传统的思潮是对载道文学观的反拨,载道对人性的戕害和对人的思想的严重束缚,引起"五四"新人强烈的情绪反弹,并因此对博大精深的整个理论传统做出简单化的反应;同时,反传统思潮也是对20世纪文学领域诸多新的事态发展的反应.反传统思潮有效地阻断了人们回眸历史的视线,使一切企图向文艺理论的古典诠释汲取营养的努力在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成了备受谴责的复古.对传统的决绝的否定也与人们对文化进步的线索的认识失误有关--不懂得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尤其是不懂得即便在剧烈变革的时期新旧文化间仍旧应有一定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电子媒介必将促进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亭 《社科纵横》2008,23(10):87-89
从媒介发展史来看,媒介的更新必然带来文学的革新.在当下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时代,诸多新媒介的出现必将促进文学的再一次发展.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影响和渗透,其各个构成维度--世界、文本、作者和读者都发生了改变.世界的丰富化、文本的多元化、创作的多样化、读者的广泛化打开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也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曾军 《学习与探索》2008,(2):193-198
近年来各种围绕文艺学学科反思的争论,其实有着复杂的理论背景和历史纠葛.在中国20世纪近百年文艺学学科发展史背景上,将新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置于现代中国、前苏联和当代西方的比较视野中予以考察不难发现,新中国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没有完全照搬"前苏联体系",而是体现出了"中国化"的努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呈现出明显的"美学化"倾向;近些年来尽管争论不断,但是文学理论的"文化化"趋势却是一致的.从比较视野角度重新定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问题可以看出,文学理论没有走向终结,而是在继续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实践产生理论,生产力理论从萌芽之日起,至今已大约经历了25个世纪.它从古代的财富观和分工思想,到古典学派的系统发挥,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光大、承接延续,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从我国相继提出"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概念之后,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任何伟大思想理论的提出,都是历史长河沉积的结果.伴随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变化,生产力理论必将更现辉煌.  相似文献   

20.
韩颖琦  韦宝华 《创新》2019,13(4):108-118
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中国文学在自有的一套生产机制与文学范式中运转,网络文学出现后,其自身的新型机制和范式开始与传统的机制和范式发生碰撞。网络文学与这些"传统",虽然截然不同但并非分立两侧而极端对抗,而是在众多细枝末节里都有着交融的部分。文章以广西网络文学中的三位代表性作者为例,从他们的出版路径、创作资源、作品形式与内容等角度深入分析,讨论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集大成者——网络文学是如何的吸纳"传统",给予它肥沃的生长地,令其再造重生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能够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和再造力,开掘出"传统"和中国文学的诸多新可能,而"传统"的"旧"与网络文学的"新"二者的交锋与融合,势必推动中国文学锐意变革,不断向好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