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八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1988年初,国务院又决定把沿海自北而南近二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转到外向型经济轨道上来,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市场竞争,走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路子。同时对闽粤两省尤其是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上述开放省、市、县和特区  相似文献   

2.
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中央继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之后,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要步骤。中央在决定中指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经济开放区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筛选,移植国外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验、方法,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更要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创汇能力,以适应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对外开放是我国振兴经济的长期国策。自1979年以来,由兴办经济特区起步,又在特区建设获得显著成就和总结特区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开放沿海十四城市和海南岛,再进而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今后还将逐步扩大把北方的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开放区。现在北起渤海湾的大连,南至北部湾的北海,已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大小窗口,我国的居于太平洋圈的沿海对外开放带已初步形成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沿海经济工放区的开放和发展,人们便提出了什么叫沿海经济开放区,它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何不同。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它的法律地位怎样的问题;以及外商来这里投资有何法律保障,他们享受的权利的应尽的义务是什么;在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应依据什么准绳来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便提了出来。概言之,也就是浴海经济开放区的法制建设问题,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李鹏同志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以沿海经济的繁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沿海经济走外向型的发展道路,已紧迫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外向型经济是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国际赶超目标而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依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大力  相似文献   

6.
<正> 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是1988年3月国务院"关于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中正式确定的.这个经济开放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6个市及所属44个县(市、区),总面积522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4%.总人口为2700多万人,占全省的33.9%.山东半岛是全国最大的半岛,位于亚太经济圈的西环形带,突出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相望.这种地理位置为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参加世界经济合作和竞争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山东半岛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山东半岛开放区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依据不做具体论述,仅探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不断增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外贸出口能力,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江门市农村在去年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就比较明确地认识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要建立的外向型的“贸工农”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商品经济体系。在经济活动的指导上是按照贸——工——农的顺序,即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加工什么和种植什么;在实践上则按照农——工——贸的步骤进行,把着眼点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在沿海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继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海南岛及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以来,1985年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对于加速沿海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经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江走廊位于珠江流域的中部,包括广东省的肇庆市,广西区的梧州地、市和玉林地区,总面积6888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28万,是珠江流域中典型而又特殊的区域地带,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腹地(包括大西南、桂西北)的经济过渡地带,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腹地辐射、扩散的通道。我认为,要使西江走廊山区经济取得更快发展,必须全面面向市场,逐渐建立和完善适应西江走廊山区经济的市场机制,选择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本区域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外向发展的山区经济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0.
<正> 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选择.如何把外向型经济的本质要求及其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外向型经济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向型经济?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出口依存度高的经济,因而把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是否外向发展的标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实行出口导向(或称出口替代)战略  相似文献   

11.
玉林地区地处桂东南,现有人口9006779人,土地面积23458平方公里。该地区与广东省的廉江、化州、高州县毗邻,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广西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在玉林地委、玉林地区行署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方针,个体私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公有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在方便群众生活、解决劳动就业、鼓励群众勤劳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体现尤其明显。事实证明,党中央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一、“八五”初期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说“七五”期间特别是后三年是南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步阶段,那么,“八五”期间将是我市外向型经济争取大幅度拓展的关键时划.基于这一点,我们更应对“八五”时期南京经济发展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有充分的认识.据本课题组研究分析,“八五”初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省农村经济实现战略转变的重点。我省发展外向型农业有着优越的地域、资源和经济条件。我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11个市地中有8个是开放城市、开放区,或者处于沿海地带。全省海岸线较长,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自然资源丰富,仅植物资源就达3000多种,野生动物兽类达80多种。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体,农业生产门类多、集约程度高,是一个农业综合发展的地区。农村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历来与国内外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往,全省有21.5万名海外侨胞,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是发展创汇农业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西部省区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对策之一是调整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模式 ,由传统的“资源开发推动型战略”转变为“渐进式贸易自由化带动战略” ,实现工业化与知识化混合发展、内向经济与外向经济并重、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把改善投资环境、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确定为战略重点 ,地区开发重点适度向大城市倾斜  相似文献   

15.
我们长寿县地处大西南第一工业重镇重庆市的东大门,位于三峡库区重庆段首端,在三峡库区19个县(市)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1994年底,国务院决定将三峡库区各市县列为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接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也于当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这对于整个三峡库区的大开放大开发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外向型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化的商品经济关系。所有制作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它的改造和重新设置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提。对此,我们试图从福建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就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所有制改造和设置问题作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外向型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之必然。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无论是拘泥于机遇和挑战之权衡,还是在外向型经济之外选择道路,其结果必将是再度延误我国经济起飞之进程。不仅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变为实践有待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且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亦应从中进行有效探索。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时不我待。尽管,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有转型变轨之阵痛,但动态机会成本理论却展示着其新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粮食为主体的沿海农作物种植业徘徊不前,使以工业为主体的沿海经济失去了稳定发展的基础,出现了滑坡的危险。这一严峻形势,迫切要求人们重新探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本文对此谈点看法和设想。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矛盾和冲突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和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目的的现代化农业。它是外向型经济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外向型农业,对促进沿海  相似文献   

19.
杨殿闯  温铁军 《兰州学刊》2012,(10):112-116
文章通过对1988年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出台前后的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及战略本身所引发的争论进行历史性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道路起步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财政压力和利益集团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选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体制约束下,业已形成的城市利益集团在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慎言“以产业优惠代替区域优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齐祥  尹合伶  尚红敏 《学术界》2012,(3):100-108,284,285
在促进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将税收区域优惠政策作为刺激投资的主要措施,我国在东南沿海开发、开放初期也不例外.在区域税收优惠方面,按“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梯度递减的方式体现,使东南沿海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远高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我国税收区域优惠政策的格局.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开放,已造就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增长极,其发展态势和增长速度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税收区域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刺激作用,造就了一批民族品牌,扩大了社会就业,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目前,在我国应实行税收区域优惠政策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而不应简单的“以产业优惠替代区域优惠”或“淡出税收区域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