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学”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范畴。在历史上,学者们运用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礼记·内则})中说:“女学事以共衣食”。说明社会分工决定女子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由此产生了最原始的女学概念。经过上干年的发展演变,当代学者们运用的女学概念,多为“女性学”,即研究女性行为的学说,包括女性个体行为和女性群体行为。本文意在通过对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女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价值;探讨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社会地位提高与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关系,以…  相似文献   

2.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3,(3):170-171
在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贤妻良母论、女学强国论和独立人格论 ,为妇女自身解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覃婷婷 《理论界》2010,(12):116-117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尤其把兴女学作为改善社会和家庭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他看来,女子接受教育后,"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尽管在梁启超兴女学的主张及其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是他为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古代"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女学是妇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妇女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女子的社会角色与女学的关系,然后根据女学群书的内容探讨了女学书籍由针对女性局部到全体的发展进程,最后指出了女学书籍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从而就如何正确地对待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学玲 《兰州学刊》2013,(12):48-52
清末民初,在教会女学的刺激下,中国女子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女子教育的大力开展,女性逐步进入社会,从事医学、教育、编辑、革命等职业.20世纪末中国的职业女性群体基本形成,她们成为了中国女性启蒙的先知先觉者.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女学与日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日本对中国官方女学思想的启蒙、日本教习对中国女学的扶植以及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男女平等观念的促成诸方面 ,探讨日本对近代中国女学的影响。文章认为 ,日本以中西间桥梁的角色 ,直接影响着中国女子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从而使中国近代女学带有浓重的日本色彩。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是在上海开办的桂墅里学堂,又名中国女学会书塾。该校于1898年百日维新的高潮时创办,后来受到变法失败的波及,于1900年停办,其间历时两年。这所女校存在的时间虽短,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却有着重要影响。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办女子学校的始端,开风气之先足以影响后人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正如学校的经办人经元善所言:虽“不能行于一时一隅,而可行于天下后世”①。本文拟通过对这所女校创办的始末及有关校内章程、规定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阐述,从中可以了解一些有关晚清女学发展的状况与趋势,以及女学在近代女性社会与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高华德,崔薇圃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中国女子危害尤深,在这种“妇德”观的束缚下,中国女子被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之中,“上焉者,男子之玩物耳;中焉者,男子之仆耳;下焉者,恣睢折磨,凌虐...  相似文献   

9.
晚清的改革潮流,将妇女解放问题,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出版于1904年3月的《女子世界》第三期载竹在(蒋维乔)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一文中说:近。。x来,沪演明达之士,始有创设女学校者,条本女塾起于前,爱国女校起于后,而文化、宗益、城东女学社继之。内地如湖北、杭州、苏州,亦有继起者。合索考验女学生之性质,而知年幼女子之锐敏于学,通过于男学生.;而其感觉之灵捷,爱刀之团结,则又非男子之性情涣散各私其私之可比,则信手中国女子非不可教,借其埋没数千年,虽有英杰之举.亦不可得见,个女学萌芽,仅此区区少数之女学…  相似文献   

10.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戊戌时期兴女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下伴随着爱国主义思潮兴起,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高潮与衰落的过程.尽管其存在着种种局限性,但仍有其时代的特点,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近代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教会女校起了开先河的作用。传教士为“宣教”的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积极倡导女子教育,创办女子学校,资助女子出国留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实践女学校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实践女学校清国女生部的创立,首开日本教育界正式招收清朝女留学生的风气.许多中国女子在国内女学尚未兴起之际,就读于该校,接受师范或工艺科教育.她们学成回国后,或从事师范教育,或创办女报,或成立妇女团体,倡导女权运动,有的甚至组织参与革命派活动,对促进近代中国女子的觉醒、培养中国妇女界的精英以及对近代中国女子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慧 《兰州学刊》2013,(5):199-201
中国传统女子教育在清代有着文化教育缺失的弊端,而近代教会女学则合式性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当时代表着一种科学性、先进性的教学形态。其在西方教会、西方政府的支持下,以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声援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教会女学以其教育面向大众的普及性、教学体系和课程建制的范式性,成为国人教育革新的参照物,从而为晚清社会教育变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道德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性道德观源远流长,它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漫长的历史演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图卷。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是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之上;近现代中国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踏上了反对封建礼教的解放道路,由“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兴办女学,从女主内到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女性道德观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其主旋律仍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倡导的“四自”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北方论丛》2002,(6):71-74
近代伊始,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首开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倡导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观念,培养了第一代新式知识女性和妇女运动骨干,推动了中国女界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因而在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辛亥女杰唐群英诞辰140周年.唐群英女士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她率先加入同盟会,影响了一大批妇女人才,在当时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妇女革命力量;她领导组织了民国初妇女参政运动,使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她办女报,兴女学,唤醒了广大妇女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醒.探究唐群英女士对辛亥革命时期女子革命运动、女子参政运动和妇女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期间,十分关注女子问题,特别是女子教育问题.他提出女子要接受教育,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要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他和一批关心女子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才开始有了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女子教育才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国传教士与广东女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兰萍 《学术研究》2003,1(9):114-120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外国教会为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教效果而加紧了在中国妇女中的传教活动。办女学则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教会在广东所办女学 ,虽然主观上有宗教渗透的意图 ,但客观上 ,其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艰难开拓 ,为中国教育史写下重要一章。此外 ,其对男女平权的宣传、对开拓妇女视野、提高妇女素质、移风易俗及提高广东妇女在全国的地位 ,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将妇女从家庭和“三从四德”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0.
"贤母良妻"源自儒家经典,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发明,在晚清又输入中国,成为文化转型时期的新名词。它保留了儒学经典中对于女性贞顺、慈淑、谦卑等品行的规定,却又增加了近代国家主义的意涵,成为晚清"兴女学"的基本依据,曾极大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合法化,同时也被革命派视为旧伦理而不断遭到质疑。贤母良妻主义对于晚清社会和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就在这种矛盾张力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