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化”,这个在当今世界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概念,在日本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表现得更为强烈,无论是政府的文件或是民众的口头,“国际化”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只要对日本的历史和现实作一番考察,大体就能认识到日本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决不是偶然的。本文拟就“国际化”概念在日本的出现,从文化史的角度作一透视,力图探讨日本提出“国际化”口号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进而评估其价值;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略作分析并阐明日本应该如何对“国际化”作出准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期,日本社会右倾化抬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事件引发中日关系的紧张,日本为什么会向右转,会走多远?成为牵动整个亚太格局变动的重大因素.要深刻地理解当下日本政治“向右转”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全球、亚太地区格局变动、日本国内的困境来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要对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征进行剖析.真切了解与中国利益攸关的日本的民族性,是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美国学者撰写的报告《菊与刀》,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  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古代文学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进行的。  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思考日本古代文学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文学史”给我们的知识的匮乏——这就是说,“文学史”范畴乃至“文学”的范畴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是无法替我们揭开许多深藏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之谜”的。其实,假如不是读“文学史”,而是读“文学文本”,那么,疑问将会是很多很多的。几乎所有那些令人十分有兴趣的问题,“日本文学史”作为一个学术体系,从来不加议论,或者说是一个有意从根本上必须加以…  相似文献   

4.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模式,颇应重视和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5.
平成元年伊始,利库路特股票丑闻(以下简称“利案”)旋即成为一大政治事件,迫使上台执政不到一年半的竹下内阁宣布总辞职,也使自民党经受一次严重的信誉危机。这使人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权力与财富的结合为什么会转化为丑闻乃至政局动荡?为什么“金权政治”现象在当代日本接二连三地发生而至今不能收敛?这种现象能否得到抑制?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 ,“日本”这一国号 ,与在中国一样 ,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其发音Nippon/Nihon ,也是来自古汉语发音。也就是说 ,日本这个国家是用外语来表述自己的国号的 ,而不使用诸如“やまと (Yamato)”一类的本国语。这是为什么呢 ?“日出之本”的称呼 ,显然产生于来自日本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 ,作为自称显得有些不自然。根据最新研究 ,它与“日域”、“日下”一样 ,都是被中国称为“东夷”的名称 ,在日本的古代宫廷里已经有人认为 ,它是“日本”人自己从外部接受过来的称呼 (例如 ,《日本书纪私记丁本》 ,成书于 93 6— 943年 )…  相似文献   

7.
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录像等“黄色文艺思潮”为什么会泛滥成灾?“扫黄”已经多年了,为什么屡禁不绝,且愈演愈烈?“扫黄”为什么这么艰难?有人认为“黄”是随着改革开放引进资本主义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意识;有人认为是拜金主义对作家的腐蚀;有人认  相似文献   

8.
<正>一、为什么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相对负面以了解日中两国人民对于对方国家拥有怎样的印象为调查目的,日中两国每年都会举行舆论调查。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变化很明显:对日本拥有好印象的中国人占比持续走高,而对日本拥有不好印象的中国人占比在急剧下降。至于日本方面,则没有太多的变化,还是有很大占比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 ,“文化”在日本成为时髦 ,似乎什么都要跟“文化”扯在一起 ,真是无处不文化 ,无物不文化。日本政府首脑在参拜靖国神社时 ,也搬出了“日本文化特殊”论 ,曰 :“依照日本人的国民感情” ,“不管善人恶人 ,死了都变佛。而甲级战犯已被处以死刑 ,他们今世已经受了刑罚” ,因此 ,“成佛”无疑。但是 ,这种“特殊”的日本文化论似乎把人给弄糊涂了 :明治初年在“戊辰战争”中为德川一方战死的人 ,为什么被排除在靖国神社之外 ?在另一场内战———“西南战争”中对抗过明治政府的西乡隆盛 ,尽管如今在东京的上野公园矗立着他牵着一只小狗…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东西南北》2009,(9):31-31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去。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相似文献   

11.
茅盾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去日本,一九三○年四月归国。他在日本究竟移居几次?这即使在他的回忆录中,也交代得不很明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同正确解释他在日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为什么中途搁笔有密切关系。《虹》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作者本意是想表现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后的十年间中国历史之“壮剧”。但实际上,此书仅从一九一九年写到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为什么没按原计划完成而中途搁笔呢?茅盾在写于1930年2月1日的《虹·跋》中解释说:“右十章乃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所  相似文献   

12.
孟晓旭 《日本学刊》2023,(1):33-64+149-150
大国竞争背景下,日本违背经济规律,侧重安全和政治逻辑,加速构建经济安全战略,其目标是在“战略自主”下摸索新的经济安全道路,追求实现日本经济的自律性、不可或缺性和主导性。对内,日本积极完善战略体系,加强战略管理,提升安全能力和强化战略支撑。对外,日本以“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为指导,在关键领域实施对华“脱钩断链”和“友岸外包”政策;以日美合作为中心,追求对接美欧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深度融入欧美经济圈,并战略性扩展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进行经济安全合作,重塑自由主义国际经济安全秩序。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存在明显缺陷,内含的强烈地缘政治竞争和安全战略博弈意图也会导致大国竞争在区域层面更为激烈,给地区发展、安全以及中日关系造成更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盂静 《东西南北》2011,(17):60-62
距离倪萍离开“央视”舞台也有些年头了,其实她从没离开观众的视线,可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她的变化还是颇为吃惊。卖菜的大婶会心疼她这些年是不是过得不好,  相似文献   

14.
熊浩 《创新时代》2011,(8):98-100
18年,日本大阪,23岁的松下幸之助正在他创办的“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敲敲打打,认真仔细地检查加工出来的每一个零件,混杂在三个员工之中的松下幸之助是如此的不起眼,此时谁也想不到,这位不起眼的人有朝一日会成为未来日本的“经营之神”和世界500强企业的掌舵人。  相似文献   

15.
从金融国际化到金融空心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朱立南当今日本经济中存在两大空心化现象,一个是由来已久的产业空心化,一个是金融空心化。后者出现于90年代初期,引起了日本经济界特别是金融界人士的关注和忧虑。金融空心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对日...  相似文献   

16.
日本从“脱亚”到“归亚”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李阁楠80年代末期,日本出现了“回归亚洲”的主张。进入90年代后,“归亚”在日本已形成一种思想潮流。实际上,在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曾几次出现过“脱亚”和“归亚”的现象。对此,如认真加以分析便不难发现,这几次“...  相似文献   

17.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6,7(6):131-142
迄今为止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大问题上。关于前者,先行研究多侧重于与欧美国家的比较,而忽略了与在文化渊源上关联很深的亚洲国家的比较,其研究成果对某些人宣扬“日本文化特殊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后者,大多数的先行研究都非常重视从“风土论”即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日本国民性的成因,而从社会历史条件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则略显不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日本国民性的前瞻性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日本修宪动向的由来与发展——以宪法第9条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今年1月20日召开的第147届日本国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众参两院分别设置“宪法调查会”并开始工作。以此为标志,战后几十年来一直争论的修宪问题正式纳入了日本立法机构的日程。日本有舆论称:关于修宪问题的讨论,将会使日本政治斗争尖锐化,并可能导致政界重组。1日本为什么要修改宪法?修改宪法具体要修改什么?修宪的前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宪法第9条与日本国内的修宪斗争1945年8月,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彻底失败,随后美军占领日本。为了彻底铲除日本的军事力量,摧毁竞争对…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现代史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四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现代史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四重关系乔清举把“传统”和“现代化”还原到历史过程就会发现,所谓“传统”,是近代以前的历史过程;而所谓现代化,其实是近代化,二者在英文里本来是一个词(modernization)。“传统”与“现代化”在西欧和东方有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20.
“孝”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影响不仅在中国社会,而且还和中国文化一起传入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大量吸收宋明理学,形成了学习引进中国儒学的第二个高潮,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研究德川幕府时代的意识形态,“孝”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孝”在日本历史上曾经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并且以法律手段推行“孝”。在“孝”的问题上,日本不是像中国那样直接用“孝”实现自己的统治,以“忠”为主的日本统治阶级的道德实践是通过“孝”来凝聚国民,“孝”是“忠”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