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都有其素材渊源,作者在化用素材时一般会熔铸己意、别有寄托。因此,从素材的角度把握某一情节的意蕴和题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文本解读新方法。对《儒林外史》中三则情节的素材考辨可以说明,通过情节素材解读小说文本不仅可以更全面和更深入地把握作品题旨,而且也是对古代小说素材研究的一个开拓和推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儒林外史》相关创作素材的钩沉考证,对作品中涉及到的王冕等人物和故事的相关内容加以补充笺证,以利于《儒林外史》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2011年,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儒林外史》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全椒县举行。会议学术活动可谓内容丰富,新见迭出,主要在《儒林外史》人文精神与当下意义的研究、发掘新资料推进了对吴敬梓家世和作品研究、《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传播途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这必将推动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浙江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一部,诸多《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失收,亦未见其它论著征引。是集作于清光绪十九年,所评版本为《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是现存部头最大的《儒林外史》评点。作为晚出的评点,《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却没有朴学重考据的痕迹,而是集中在对小说情节人物的评骘和写作技法的鉴赏上。童叶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褒贬倾向把握得比较精准,对人物的评价颇为公允,对小说情节和艺术特性的辨析更为细致,且有不少独到见解。《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丰富了《儒林外史》评点研究材料,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叙事作品必须涉及到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叙事时间则是指小说家对故事时间的具体安排,它是通过具体的叙事话语来实现的。《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是通过顺序和时距两种方式来表现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勾勒出小说内部节奏快慢交替的二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成书于18世纪上半叶,虽为文人作品,描述的也主要是文人生活场景,但其整体口语特征还是很突出的.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儒林外史》中的动量词可以发现,《儒林外史》的动量词系统与《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大同而小异.《儒林外史》的成书时代晚于《水浒传》,略早于《红楼梦》,动量词的发展情况正好居于二者之间.由这一时间序列,我们可以观察到发展中的语言现象.另外,《儒林外史》有全椒方言特色.《儒林外史》中动量词的这种历时变化和地域特征正反映出动量词在发展中精细化的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主人公形象、故事的情节模式等方面分析《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三部作品中的才子佳人模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儒林外史》所设置的明代背景一直被视为假托,论者们将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作者生活的清代,而不过多地探究作品与明代的关系,如此一来,便很容易造成对《儒林外史》文本理解的偏差,对许多涉及明代背景的描写视而不见,最终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总体把握.本文试图从民俗角度入手,探析《儒林外史》文本与明代背景的关系,希与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起死》篇从创作来源上看,实际上是鲁迅先生对古代"庄子与骷髅"母题的重构,又揉合了现代风格改编而成的。《故事新编》中"庄子叹骷髅"情节框架则主要来源于清代小说《续金瓶梅》,骷髅复活、恩将仇报情节是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不仅有着多重隐喻的故事内涵,而且增加了荒诞的情节与人物,成为"庄子叹骷髅"故事母题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0.
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随着游记文体的不断弱化,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特征等也在不断演变:从《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单个故事结构而言,其中的侦探小说、军事战争小说、神魔故事等多种题材因子交错转化,推动情节发展,改变叙事方向。它们在表达神奇多变故事内容的同时,又形成相对固定的叙事结构;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排列有序,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不容置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敦煌本《启颜录》的资料,结合史志、目录记载和《太平广记》引文对《启颜录》的作者、版本源流、成书时间等问题进行再考证,认为录作者确不为侯白,史志及目录所载多卷本是据敦煌本增删而来;并进一步考订出敦煌本结集于贞观十一年六月之后不久,多卷本《启颜录》成书不早于永昌元年。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的论经著作《文木山房诗说》重现后 ,《儒林外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从《诗说》及其与《儒林外史》关系研究 ,创作主旨、总体构思及吴敬梓与全椒、扬州关系探讨 ,人物形象意蕴的发掘及情节本事考辨 ,艺术特色及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了 2 0 0 0— 2 0 0 2年《儒林外史》研究的状况及其业已取得的成果 ,并指出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的情节观来看,哈代的短篇小说具有比较严整的结构,不过他的特色在于在构成情节统一性的"因果链"上更是显示出作家独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哈代牢牢掌握"命运"的主题,以命运为红线串联起整篇小说,这样就把小说的情节同出对人世的深刻洞见的思想内涵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清初拟话本小说在较短时间内,连续集中出现以乞丐为主角的多部作品。这几部作品,人物相似,情节相类,都是乞丐孝义两全、轻财守礼、仁心仁德、终得善报的故事。小说中,乞丐们道德几近完美,同时却也面目模糊、缺少个性。究其创作动因,清初拟话本更倾向于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而乞丐孝母、拾银不昧、代偿债务都是有人物原型的。乞丐仁心义行正能反衬出豪绅贵人的背信弃义,作者们借助因果报应之说宣教世人,也通过乞丐之口,宣扬着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和对世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贵州通志•苗蛮志》(为了行文的方便,《贵州通志•苗蛮志》(乾隆)在下文一律简称“乾志”。)(乾隆)与《百苗图》两书写作的时间相近,所处社会背景相同,叙述的对象都是今贵州境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所述内容也十分接近。不同者在于,前者是官方著述,采取的是官方立场,评议标准具有鲜明的官本位色彩,参与编修者一般未经实地查勘,大多靠摘编前人著述或凭当事人的转述材料成文,因而疏漏错讹在所难免。后者则是陈浩凭借本人的实地经历,参阅前人著述,编成的文图并茂的民族志专著。由于位卑言轻,陈浩对“乾志”的疏漏错讹和立场观点的不满,虽然多有批判和匡正,但言词委婉,手法隐讳,以至于后世研究者若不加细究,不免误以为《百苗图》仅靠摘编“乾志”成文,因而史料价值不大。本文在逐字对校两书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百苗图》的附图,发现陈浩对“乾志”的批判极为严厉,所作的匡正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而要了解当时贵州各民族的实情,理应看重《百苗图》,不能偏信“乾志”的记载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书中占大量篇幅的现实情节是支撑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石。但《红楼梦》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容忽视的非现实情节。《红楼梦》的现实情节与非现实情节构成一种虚中见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抽取了《红楼梦》里的非现实情节 ,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鉴赏将大受影响。文章主要探讨《红楼梦》第一回非现实情节“补天”“还泪”神话故事在对《红缕梦》进行审美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为了行文的方便,(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在下文一律简称“乾志”。)与《百苗图》两书写作的时间相近,所处社会背景相同,叙述的对象都是今贵州境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所述内容也十分接近。不同者在于,前者是官方著述,采取的是官方立场,评议标准具有鲜明的官本位色彩,参与编修者一般未经实地查勘,大多靠摘编前人著述或凭当事人的转述材料成文,因而疏漏错讹在所难免。后者则是陈浩凭借本人的实地经历,参阅前人著述,编成的文图并茂的民族志专著。由于位卑言轻,陈浩对“乾志”的疏漏错讹和立场观点的不满,虽然多有批判和匡正,但言词委婉,手法隐讳,以至于后世研究者若不加细究,不免误以为《百苗图》仅靠摘编“乾志”成文,因而史料价值不大。本文在逐字对校两书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百苗图》的附图,发现陈浩对“乾志”的批判极为严厉,所作的匡正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而要了解当时贵州各民族的实情,理应看重《百苗图》,不能偏信“乾志”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描写戏曲演出活动的目的 ,或是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或是由此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优伶鲍文卿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 ,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是将他与一些儒士作对比 ,从而突出读书人的行己无耻。“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儒林外史》最有特色的结构 ,然而此结构并非独创 ,是对《四声猿》之类的明清杂剧的仿照。《儒林外史》常以人物命运与行为的突转来增强讽刺效果 ,这显然是运用了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西游”子弟书是清代重述、再现“西游故事”之说唱文本系统的重要成员,尽管它在总体构造方式上以百回本小说为蓝本,但在清初俗文学审美风尚,故事题材类型演化趋势,以及子弟书本身艺术成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者往往对原著中神魔斗法的内容进行删削、弱化,反而着力表现、生发人情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同时代其他西游唱本迥异的叙事倾向:重人情而轻神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