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云研究《周易》已有十余年时间,颇有心得体会,去年曾向我谈过他所撰写的有关《周易》的专题论文,其中部分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我建议他拟具一个框架,整理后以专著形式予以出版,标题即定为《周易卦爻辞研究》。他将初稿送给我审阅,我看了后觉得此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特向出版社推荐出版。该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详细谨密的材料,首先考证论述了《周易》本经及十翼的来源、作者以及撰作时代问题,持论平允,有说服力,并立足于《周易》成书的时代背景,考察了《周易》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以及《易》筮在当时的应用情况和社会影响,分析了《周易…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探讨了《周易》与三种科学模式的关系。首先,从中医学这一个侧面说明《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不大。其次,指出作为国学经典的《周易》对外来的近代科学无所谓阻碍或促进。最后,认为现代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在现代科学体系里本身就已经存在,反过来从《周易》寻找启示的意义不大。反思《周易》与三者的关系,本文主张,《周易》哲学的"为什么"是本体界的探究,而科学的"怎么样"是现象界的描述,二者各有自己的界限和范围,不应把哲学看做科学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与《周易》若干问题江林昌《周易》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这大概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周易》的内涵极为丰富,能够引起各学科各层次人的兴趣。其二,《周易》这部卜筮兼哲学的文化元典,确实有许多谜团不易解决,如关于八卦、《易经》、《易传》的起源与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4.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较为混乱,男人们管理社会力不从心时,就会对女性加以责难。  相似文献   

5.
在《易学象数论》中,黄宗羲从经学立场出发,通过预设《周易》经传本有象数学的统一,对历史上形成的以解释《周易》经传与自拟为《周易》而造作的象数学作了系统的考辨。前者关乎《周易》经传象数学的真伪问题,后者则关乎象数学的正统与非正统问题。黄宗羲对象数学的考辨,已经超出了《周易》经传系统,是对象数学的一次系统清算。  相似文献   

6.
《周易内传》成书于1685年,是王夫之晚年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夫之对《周易》素有研究,1655年写的《周易外传》已阐述了他"立于易简以知险阻"的早期易学思想.《外传》写成后的三十年间,清代统治已日益巩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夫之对清王朝的政治态度亦有改变.这时,他将《周易》作为哲学启蒙的教材,根据长期研究的心得,对之作了字  相似文献   

7.
周公与《周易》"心法"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周公作为《周易》的作者之一,对"心"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其对"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理解得相当透彻,把"敬德保民"的政治哲学思想奠基在"心"范畴之上。因此可以说《周易》中的"心恻"就是指的《周易》心法或周公心法。在《周易》心法中有突出了情感性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是悲忧惊恐惧之类的情感,具有多种积极性的因素。而忧患意识则是《周易》心法的精髓,其像血液一样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管之中,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人们念兹在兹,不可须臾或离。从根源上来看,这种忧患意识就是《周易》心法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8.
《周易》产生时代及其与《易传》的关系是《周易》的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谁,司马迁的意见是:伏牺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班固在《汉书·艺术志》中归纳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司马迁的说法便成为权威的说法。根据这个说法,《周易》经的部分,最后的实际的完成者是文王,而传即十翼的作者则是孔子。  相似文献   

9.
以情报检索语言原理为基础,结合《二十五史》的特点及航海史研究的需要,提出《二十五史》中航海史料标题词表,该词表除可用于对《二十五史》中航海史料进行标引著录并提供检索途径外,还是航海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周易内传》成书于1685年,是王夫之晚年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夫之对《周易》素有研究,1655年写的《周易外传》已阐述了他“立于易简以知险阻”的早期易学思想。《外传》写成后的三十年间,清代统治已日益巩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夫之对清王朝的政治态度亦有改变。这时,他将《周易》作为哲学启蒙的教材,根据长期研究的心得,对之作了字斟句酌的诠释。《周易内传》(以下简称《内传》)乃王夫之呕心沥血的晚年定论,凝结着他多年研易的成果。《内传》结合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的实际,利用《周易》思想资料,来论述哲学思想。其中阐发了:古人作《易》贯彻的基本准则,历代君臣用《易》理治国,采用的基本原理;数千年来,学《易》对哲学启蒙的贡献;系统地阐述了《周易》对发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历史作用。继《周易外传》之后,对发展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周易》对于人生行为的教化意义,是《周易》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以"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人生的敦淳启喻的教化作用,是这种哲理思想的生动的社会显现,也是《周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周易》还进一步从道德教化的范畴,提供了一个"圣人"教化的遵循模式。《周易》中的"圣人"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决定的,"圣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此外,《周易》还提出了个人自我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张载思想的学术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张载之学一般注意到了与《周易》的密切关系,或直接判定其为易学;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并将其判定为"四书学"。张载现存著作中,《易说》属于易学著作,《正蒙》是在《易说》基础上的发挥,其余著作也是不少运用了《周易》的语言或原理。学术定位一般取决于研究者所持的研究视角,可以从易学角度对张载的思想加以定位。  相似文献   

13.
尝试对周易历史哲学进行探索,一方面肯定周易的哲学意义,同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概述周易历史哲学的合法性、研究意义及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医易学是易学的重要分支 ,其至明代达到了极盛的阶段。称之为极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医易同源说的确立 ,显示了明代医家在易学与医学两个领域不仅都具有深湛的研究 ,并能够将两者在深层次上加以结合。另外与金元易学相比较 ,明医在不少命题上都加以深化与拓展。另外 ,宋代易学象数派与易理派都给予明医以深刻的影响 ,这也是明代医易学达到极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近代经学大师,博通群经,造诣精深,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父子俩撰有《易》学专著五种:黄式三撰《易释》一种,黄以周撰《十翼后录》、《易释》、《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四种。共有序跋八篇:黄式三《易释》傅梦占叙、自叙和后记各一篇;黄以周《十翼后录》二十四卷稿本黄以愚序、黄以恭序和自序各一篇;《周易故训订》黄以周自序一篇;《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合刊本唐文治跋一篇。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哲学,是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与人生哲学。《易经》乃中华文化之源之本之根,《易经》乃生变中和之道,《易经》乃顺逆进退、利弊得失、存亡生死之术,真正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首唯《易经》。对《易经》,我们应破除"五个误区",树立"五个新理念",即"五正":正名、正位、正源、正本、正意。对易文化,我们应继承、创新、丰富、发展,实现《易经》"四化":时代化、科学化、通俗化、世界化。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与《易》学有较深远的渊源关系,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人生观深受《周易》思想的熏陶。禀承《周易》的人生观,司马迁对待人生,提出“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人们应当“自强不息”,能够“见几而作”。同时个人必须具有谦逊、礼让的品质。再者,司马迁接受了《周易》物盛则衰思想的影响,提出个人应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处在人生的巅峰,必须及时引退。人生不应太沉迷于权禄,应视之如浮云。  相似文献   

19.
王家台秦简《归藏》是一部筮占书籍,书中有一些卦名与《周易》中的卦名相同或相近,占卜结果却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发现,两部筮占书籍在各自成书时人们的占卜动机、占卜目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周易》成书应晚于《归藏》,是较《归藏》更加高级、更为实用的一部占卜书。秦简《归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筮占书籍的源流与易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资料,书中记载的许多神话故事、传说时期以及三代的传闻、历史故事,为我们订正其他传世典籍、梳理某些故事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