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面对道德冲突:功利与道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平 《学术研究》2004,3(4):45-50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道德哲学中互相对立的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派别。现代功利主义吸收了道义论的合理成分 ,区分行为功利和准则功利 ,从而将道义论容纳在准则功利之中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功利和道义的统一。笔者赞赏新功利主义的发展趋势 ,并从行为功利和准则功利相统一的立场出发 ,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冲突现象 ,其中包括人体实验问题、胚胎权利问题和生态伦理问题 ,等等。  相似文献   

3.
分配不仅仅是物权占有关系的调节手段,它还是人的生活状态的反映。墨子认为,分配天然具有功利旨趣,从社会发展与人的生活意义视角,弘扬分配的社会功利意义,有利于实践民之"善生"。墨子分配价值取向的社会功利色彩,使分配成为义利天下的道义性担当。以此为进路,对理解经济生活的本质、实践当代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借镜之功。  相似文献   

4.
在原初状态与本体世界、相互冷淡与意志自律、正义原则与绝对命令的对应方面,正义论类似康德的道义论;但在本质上,在价值起点、价值结构、价值目标等方面,正义论与道义论之间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此正义论既非道义论,也非契约论,而是混合论。  相似文献   

5.
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核心构建了道义论的道德哲学体系,认为对于道德情境的判断完全是经过理性的推理产生的。但是格林以自身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基础,认为人们在面对"切身"和"非切身"两种不同的道德情景时会相应做出符合道义论和结果论不同的判断,从而对康德的道义论观点进行了反驳。但是朱菁列举了在"非切身"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道义论的判断从而表明格林对康德的反驳是不全面的。本文认为无论是格林对康德的反驳还是朱菁对格林的批判都是存在问题的,格林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并没有对康德的道义论构成威胁,而朱菁对格林观点的批判实际上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医疗改革之争谈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国研中心发表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把十年医改的不成功归之于医疗卫生体制出现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但上述观点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而是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中国医改到底是市场化过度还是市场化不足,不同的人基于立场、利益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判断不一.这很正常.笔者的看法是,当前医疗改革的不同看法,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思维的冲突--道义论和功利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公天下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的思想结晶,凸显出其"公天下之权""均天下之田""任天下之责"的价值主张。王夫之公天下思想是对"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天下大同"思想的赓续与创发,体现他对民主政治的呼唤、生民利益的注重及敢任天下之责的精神追求,具有明显的道义论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分析了儒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概括出了功利主义理论内涵和特征,并且从政治学的角度阐释了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9.
对道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目的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和中国伦理学史上,都存在着超功利主义的道德学说和功利主义的道德学说。超功利主义学说因为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义务性而缺乏现实的普遍意义;而功利主义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的功利性,也存在着道德行为的彻底性问题。在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时期,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的道德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中国,功利主义常常被认为是各种教育问题的总根源。然而,这是一种误解,是把功利主义理解成了急功近利、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功利主义的本质实际上相当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按照功利主义的本来面目,它非但不是教育问题的根源,相反,它能够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帮助人们反思中国教育。首先,功利主义能确立教育的真正目的:让人们得到机会发展潜能,形成欣赏与利用各种有价值之物的能力,培养使各种价值得以可能的文化环境。其次,功利主义能够为教育公平提供比义务论更好的解释,让人们清楚地理解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以及缺陷。再次,功利主义能诊断出在教育中明显的以及隐晦的歧视,且为其错误性质提供统一的根据——不能实现人的潜能,造成智力资源浪费。最后,功利主义也能帮助分析与诊断应试教育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需要配套,避免陷入罔顾现实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观,影响并支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不仅找到了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相互融汇的突破口.而且在这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既冲破了传统夷夏现的围栏,也突破了传统道义论的束缚,使中国近代道器观具有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福生 《殷都学刊》2007,(1):151-154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德。传统的道德教育非常注意认识论与修养论的统一,把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倡导自我修养应以他人为镜子,时时省察自己,约束自己;传统道德要求存心养性,磨炼意志,培植刚强的浩然正气;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在行动中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利于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给我们现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古代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是直接同一的,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政治与道德相疏离的倾向,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则普遍确认政治正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因此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道德在以德治校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校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要遵循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把儒学"义利之辨"的核心概念,置放在传统与现代化的比较视野中观察,可以看到儒学思想早在清末因西力入侵而融入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之前,在明清之际到清代前中叶,尤其是戴震所领军并集大成的乾嘉新义理学,就已经先行迈向现代化转型了。以义利观为例,已历经了从义利对立的"贵义贱利"、到认同义利可以同趋的"兼重义利"转变过程,故清代思想可以被视为传统与现代的会通桥梁。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生活都浸渗着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思想,现代社会力图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种道德回报的思想与做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的认识、阐述和宣传,实践中也远没有达到自觉、规范与统一。从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保证伦理公正、建立良序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它有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和语言风格。我们哲学思维的个性 ,也就是我们哲学理论的价值。我们的哲学并不仅仅是我们的 ,它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 ,总有许多人为的框框限制我们的思想。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就应该从中国的历史情况和特有的文化形态出发 ,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的哲学传统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哲学精神 ,理解中国哲学的特有价值。中国哲学的价值 ,主要就在于思维的独特风格和理论的特有意境。发扬中国哲学的传统 ,认识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丹增 《学术探索》2004,(11):1-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 ,加强中华传统道德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云南省传统道德研究要在抓制高点、抓热点、抓难点和抓特点上下功夫 ,把继承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9.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折射出一个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在伦理缺失的世界里,演绎着有悖伦理的故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然而道德审判并没有缺席,伊本对内心道德审判的接受,正表明了奥尼尔对人类道德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国内既有的代际正义研究主要关注和阐释罗尔斯的理论,但是,采用更广阔的政治哲学史视角对休谟、边沁、康德和罗尔斯等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代际正义内在逻辑和理论张力的理解。利己主义哲学认为自利是人类的天然权利,功利主义正义观认为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力量的博弈和利益的交换,上述观点对代际正义构成逻辑障碍。直到康德的义务论重置了正义和善在伦理学中的位置,以及罗尔斯在程序正义论中提出“无知之幕”下实现代际正义的正当决策程序,才最终完成代际正义可能性的证成。代际正义证成后又面临一些新的理论批判,但这并不妨碍其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形成深远的影响,及其对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