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2.
东汉光武帝平定“彭宠之叛”史实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中兴之业"始于经营河北.而对渔阳郡的争夺,构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两汉之际,控制渔阳局面的彭宠,先归附更始政权,后来又投依"镇慰河北"的刘秀.彭宠所派出的渔阳精兵,与上谷太守耿况的军队,实为刘秀经营河北的核心军事力量.但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二月,彭宠却起兵造反,挥兵进攻幽州牧朱浮于蓟.这与同年正月发生的真定王刘杨谋反之事,先后相继,对刘秀经营河北大业形成了极大冲击.刘秀在处置彭宠之叛时,表现得十分宽容,甚至几近柔软寡断.分析从缓处理的原因,可能是刘秀为了笼络河北豪强势力而刻意作出的姿态.因为彭宠之叛,并非出自彭宠的初衷,而是出自刘秀亲信朱浮的刻意逼迫.当时人对朱浮的"生事"之攀,多持非议.素以信守道德自我标榜的刘秀,在处理彭宠之叛时,势必顾及舆论评价.当然,为了笼络河北豪强势力,刘秀也有刻意作态的必要.刘秀的"中兴之业"由此显现出"道德战略"与"兵事战略"并重的特色.这是汉光武帝与汉高祖经略天下的大异其趣之处.  相似文献   

3.
南阳蔡阳人刘縯是汉高祖九世孙。王莽篡位后,废除了汉宗室封爵,并禁止刘姓人做官,刘縯对此非常痛恨。为推翻王莽的统治,恢复刘氏王朝,刘縯“好使养士” (《后汉书。光武帝纪》),“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后汉书·刘縯传》),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也组织武装力量,投入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当时(公元二十二年),绿林军因根据地绿林山中疾疫蔓延,死亡过半,不得不分散活动。其中一支新市兵及其响应者平林兵进迫南阳时,刘縯发动族人和宾客在春陵乡起兵,同时令邓晨起兵于新野,弟刘秀与李通、李轶起兵于宛。几支起义队伍汇合于春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刘秀在组织、领导农民军推翻王莽反动统治方面,在削平割据势力、安定社会秩序、统一国家方面,都建树过很大功绩,同刘邦、朱元璋一样,是一个有胆有识有策略的农民战争领袖。一、刘秀是怎样起兵的论到刘秀的起兵,过去的历史教科书几乎都给他冠以“南阳豪强地主”的称谓,以示刘秀是投机革命、混入农民起义军的阶级  相似文献   

5.
贾谊(公元前200——168年)河南洛阳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所处的时代,是同姓诸侯王各霸一方,向中央政府闹独立;匈奴不时犯边,民族矛盾上升;富商大贾,投机取巧,牟取暴利,危害农业的时代。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主张用“三表”“五饵”的“战德”之术降服匈奴;“强本抑末”打击工商业奴隶主势力,使天下“归之农”。他极力提倡“与民休息”,形成了著名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石勒 (公元 2 74~3 3 3年 ) ,是我国西晋后期十六国时后赵的开国皇帝 ,字世龙 ,羯人 ,父祖皆部落小帅。小时候他家境贫寒 ,曾“行贩洛阳” ,为人“力耕”。2 0多岁上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他乘西晋大乱 ,以十八骑起兵 ,并与汲桑等聚众起义 ,后投刘渊为大将 ,重用汉族官员张宾 ,联合汉族的一些统治者 ,发展成为称雄北方的割据势力。在历次争战中 ,他凭着政治手段和军事才能 ,“发迹河朔 ,席卷兖豫 ,饮马江淮 ,折冲汉沔” ,使“南至盟津 ,西达龙门 ,东至于河 ,北至于塞恒”的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公元 3 1 2年建都襄国 (今…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在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一片嘶杀声中,曹操以反潮流的精神,举起了统一的旗帜,经过二、三十年的南征北战和苦心经营,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并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曹操能取得上述功绩,决定于他在同儒家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推行了一条正确的统一集权的法家路线。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研究、总结三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肯定被尊儒反法反动派大肆诬蔑的法家曹操的历史功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东汉前期,伴随“以关中治关东”传统战略的逐步转变,关中地主集团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迅速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迁都”思潮。这股思潮,不仅挑起了秦汉以来两大地主集团的再次斗争,而且对东汉的上层建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尚有必要。一建武元年六月,刘秀于(高阝)即位,建立东汉。十月,降更始将朱鲔,东驾入洛阳,遂定都洛阳。由于此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东汉建立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支柱又是以南阳、颍川、河北为主的关东豪强地主集团,因此建部洛邑是形势使然。然而随着天下的渐趋统一和秦汉以来“以关中治关东”传统战略的逐步转变,关中地主集团便日益显露出不满情绪,纷纷要求朝廷西顾,迁都旧京。特别是占据长安后朝廷的屡次西巡、西京园陵宫室的诏勅修建  相似文献   

9.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汉光武帝,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曾“议省刑法”犤1犦、“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犤2犦,先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以及蠲除苛法,剜除前代社会的痼瘤———奴婢问题。此举,为后世君主所效法,又为历代史家所称道。然效法者多从稳固自己政权处着想,称道者又主要从“省刑”、“轻法”角度阐扬,而从法制建设角度分析、评价甚少。本文拟从古代法制文化建设的视角,从其社会背景、解决奴婢问题的法律内容等入手,对刘秀解决奴婢问题的法制文化意义作一剖析,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邦用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用才论谢元鲤汉高祖刘邦由一介亭长做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后,在与大臣们讨论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得失时,王陵等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因而从项羽手中取得了天下。对此,刘邦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夫运筹策帷帐...  相似文献   

11.
谷更有 《河北学刊》2005,25(3):99-104
户口与土地是中国古代历朝政权维系的根本,因此,牢固掌握乡村的控制权也就成为历朝政府行政的根本出发点。魏晋以来,随着豪族势力的崛起,他们成为国家对乡村控制的有力争夺者。南北朝以后,无论是江南的宋、齐、梁、陈, 还是迁居中土的北魏跖拔氏,都对争夺乡村的控制权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从“罢郡”开始,隋政府逐渐从豪族手中争夺了大量的户口与土地,取得了对乡村的绝对控制权。但到唐代以后,又一个削弱中央对乡村绝对支配的因素开始凸显出来,即军将专横。唐朝中后期在乡村控制方面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一方面方镇割据,一方面各级防守军将同地方行政官员争夺民赋与人丁。由此,形成了乡村控制的多元支配格局。此种情况直到宋初通过一系列手段废除军将势力,完全由县尉通管全县治安后才告结束。从此,县府完全掌控了对乡村的控制权;乡村的县府掌控亦即乡村的朝廷支配,标志着长期以来朝廷同威胁势力争夺乡村控制权局面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代周为帝,第二年七月的一天,他召问“富有时才,精通治道”的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针对太祖的发问,回答说:“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太祖完全明白了赵普的意思,决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②、“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为之”③的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把政权、财权、兵权从“群犬交吠”④的四方藩镇手中拿回来,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下。本文仅就宋太祖“制其钱谷”,亦即集中地方财政大权的问题,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蓟汉”解     
李昱 《晋阳学刊》2008,(1):123-124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又名炳麟,别号太炎(按:顾炎武初名绛)。他还曾用过几个笔名,“蓟汉阁主”是其中之一。1899年章太炎在《清议报》上首次以“蓟汉阁主”为笔名发表《儒冠》一文,同年又以此为笔名在《亚东时报》上发表《游西京记》和《今古文辨义》等文。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东城钱粮胡同时,将其寓所名为“蓟汉章寓”。章太炎还以“蓟汉”名其著作,有《蓟汉微言》(1916)、《蓟汉昌言》(1935)、《蓟汉闲话》(1936)等。看来,章太炎对“蓟汉”二字是有所偏爱的。也正因为他对“蓟汉”的偏爱,他晚年的弟子们称其为“蓟汉大师”。那么“蓟汉”二字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4.
过去有一种重“义”轻“利”,认为利义不可得兼的传统价值观念。然而,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总要进行生产活动,总离不开“利”。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就看到了这一点。他留下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可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其直接的目的,都  相似文献   

15.
公元二十四年,萧王刘秀率大军击败王寻路过颍川,恰遇祭遵,闻此人喜读经书,行居简朴,为人耿直,遂收入部下,令管理军营法纪。不久,萧王的一个侍从触犯法令,祭遵依法治以死罪。当时,许多人为祭遵自作决定处死萧王内侍捏着一(扌巳)汗。果真刘秀得知后大发脾气,召祭遵问罪。部将耿弇见萧王怒,当面陈词劝谏:“大王一直严令全军奉公守法,令祭遵司法纪,遵大王令而执法,何罪之有?”萧王刘秀猛醒,当即和言赐坐,并召将士当众封祭遵为“刺奸将军”,称赞道:“祭遵执法无私,我身边的人犯法,他都敢处死,你们可要当心法纪。  相似文献   

16.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割据政权纷纷迭出,在十多个割据政权中,地处陇西郡的薛举政权是其中势力较大的一个。 薛举,祖籍山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隋初,其父薛泾举家迁兰州(当时称金城)定居,所以《新唐书》说他是“兰州金城人。”据史书记载,薛举长得容貌魁梧,勇敢善射,武艺绝伦,官居金城府校尉。他家产钜万,为人豪爽,喜欢结交边地豪杰,在金城府一带颇有威望。  相似文献   

17.
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的正月。作者时年52岁。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他到处逃难流亡。这首诗就是他流寓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写的。当时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况,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大概是这样: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唐代宗就位,诏令自己的长子李适作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各节度使和回纥的援军进讨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十月在洛阳北部大败史朝义,歼敌八万人。史朝义溃逃,官军收复了东部洛阳。这时官军乘胜追击,一口气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十个州,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他的几个主要将领如:田承嗣、李怀仙等全部投降,并献出幽州和魏州。到此为止,史朝义所占领的  相似文献   

18.
南宋史论家叶说:“唐太宗、李靖,近世君臣之言兵者,无出其上”。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同志说:“他(李渊)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这个新朝代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兼并来求得全国的统一。在兼并战争中,李世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我国古今历史学家所一致肯定的。 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世民在晋阳力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最后消灭梁师都割据政权,十年之间,特别是618——624年的六年统一战争中,唐朝所取得的一连串胜利,都是和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唐代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元七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是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封建史官称颂贞观年间“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不闭户,商旅野宿”,“民物蕃息”,“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天下“太平”。这虽有些夸张溢美之处,但贞观年间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极盛时代,这也确属事实。唐太宗在位短短的二十三年中,能够取得这样显赫的业绩,除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之外,也与其重视立法,完备和加强法制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研究河北地区农田水利并取得成绩者不乏其人,在徐贞明之前,有东汉张堪。宋伺承矩、元脱脱等人,其后又有左光斗辈。然而从战略角度把河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考察的,却自徐氏始。以后言河北水利者,无不祖述他的见解。 徐贞明,字孺东,江西贵溪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史称他”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撰有《潞水客淡》等著作。在其政治生涯中,最突出的是他在万历三年向朝廷提出兴修西北水利的建议,但未被重视。然而,他并不灰心,于谪居潞河旅次撰写《潞水客谈》来坚持其见解,以俟将来“有再疏以请者。”他的建议和著作得到有识之士的赞扬,十年之后,在朝臣王敬民的推荐下,受诏令于京东地区治河垦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