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为人只有通过美的东西才能获得财富。在散文诗“小小的规模中我们能看见美的本形,在短短的尺寸里也能有完美的生命。”探寻散文诗的美学特征,能使我们获得对散文诗美的把握、美的享受、美的力量,能使我们沿着一种美好的境界向往而飞升。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我们考察散文诗的美学特征,应从散文诗的诗意美与散文美的和谐统一入手。散文诗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于抒情性,洋溢着一种真实自然酌质朴美 如果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那么,情感则是文学的重要因素。整个文学创作的审美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它是以情感为始终的,没有情感,任何文学都不成其为文学;投有情感,也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2.
一西方美学的源头,是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哲学的残篇断简中,曾记载着一些关于美的论述。象毕达哥拉斯论美与比例,赫拉克利特论美与和谐,德谟克利特论美与热情,苏格拉底论美与善等等,这些只言片语都只是对美的事物的一些即兴感想。而作为美的本体论形态出现的美学,则始于柏拉图。美的问题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兴奋点之一。美的理念是一个与“善”、“公正”等为柏拉图所经常提及的重要理念。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这个“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美,就是美的理念,也即美的本体。这个美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伴侣》2011,(3):60-60
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 人生没有如果,但有许多但是。 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自己另一个肩。  相似文献   

4.
悲壮——《史记》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真正领悟到历史内在之美、并在研究中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又有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这种美的史学家,并不多见。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有着自己风格的著作。他切实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中最本质的美———悲壮。悲壮,绝不是悲惨,消极的忍受;也不是悲伤,自哀自怜的无奈。悲壮,是对人格尊严的誓死维护,是对信念的以死实践,是对命运的积极抗争。只有悲壮才能体验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只有悲壮才能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之美,也只有悲壮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净化灵魂,追求崇高,坚韧不拔,前仆后继,推动社会前进。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部从哲学的高度追求历史之美的著作,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研究“美的理念”怎样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示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美的理念”纵贯黑格尔美学的全部,具有统管一切的作用,因此剖析“美的理念”,对于了解黑格尔美学及其特点,评价其作用,是有裨益的。 (一) “美的理念”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它最早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客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因而不“真实”;只有抽象的一般的美,才是真正的存在。他把这种在具体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的美叫做“美的理念”。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美?这是传统美学的核心问题。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和发展了精神导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关学观,以自己的三一本体论回答了美本身的问题,认为美不是物体关也不是灵魂美,关就是理智,就是神,但关本身还要回归它的本源,在一种宗教的神秘迷狂中与太一相合一。这种美即神的审美理念深深地影响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关学和近现代的宗教关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移情"也不是对象的"本有",相反它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自然人化"的产物,离开人无所谓"美"的存在。美是客观的,此种客观性在于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美也是社会的,这在于美的产生最终决定于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生产实践,因此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但李泽厚提出美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有待商榷,因为美的客观性并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其人类群体性和客观精神性。  相似文献   

8.
美学最基本的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关于美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和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从而回答美是什么,这的确是很困难的。在审美客体上,人们还没有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只是意识到客体有使主体动情的一个本质方面,而在审美主体方面,因为人的审美观照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三、历史的印证美的本原在人;美是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或曰“感性显现”);作为美的内容的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通过四种方式,形象地显现出来,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这是我们关于美的基本思想.这些从现代科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得到论证的基本思想,既符合于审美事实,也与马克思在其《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述的关于人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关于人化的自然,关于美的尺度即人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1.
在美学研究的诸多关系中 ,人自身内与外、灵与肉协调之美应是基点。从审美角度观照教师的素质 :教师应是心灵美的塑造者 ;智能美的开启者 ;言行美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2.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形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形式意味的美感,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形"美.在艺术创造中,如何才能"以形传神",将书籍的本质特征描写得突出、鲜明,一是借书籍之"题"立意;二是与装帧艺术家的情感相联系;三是需要艺术家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技巧.在艺术审美中,审美活动源于"形",并在美的"形"的直接观照中展开;艺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形"与"神"交会,完成情感的超越;情感是"形"与"神"交会的媒介,以情感为推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认为,"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和哲学的最高范畴,又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实体,因而它所具有的美是终极的美。为了明"道"、体"道",他毕其一生,自觉地对天地万物和人类活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照,大力弘扬尊重物与人的本性,充分揭示出自然美和人格精神美的丰富内涵与幽深意蕴,从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自信与谦虚     
自信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不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作家一生都在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美是一切艺术追求的目标。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艺术,会使人们心旷神怡,对它一唱三叹,玩味无穷。人们鉴赏美的艺术,也是为了认识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实现,要把美带到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6.
安详即安静祥和。心地清净、坦然、仁慈、善良。 一个人当他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最好不过的,所以说安详的心态是至美的,也就是常、乐、我、净。这是人生活的享受,是人生最高的生活艺术,它的境界是“真、善、美”。 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形神合一”。所谓“形”即形体,所谓“神”即精神活动、思维意识。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维持“形神合一”,主要脏器是“心”。这个“心”,不仅是指解剖所见的“心”,更是指其功能,即人的一切聪明智慧。精神活动和思维意识都是由它而出,十二脏器的功能也是由它来总指挥的。  相似文献   

17.
灵魂之美     
看到美了么?看那些帅哥靓妹,或以外貌的美丽,或以服饰的个性吸引别人,想让别人从他们“自信”的身姿中感受美的所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美又是什么呢?柏拉图说:“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美。”我想,这灵魂之美就是善良、聪明和真诚吧!一直欣赏戴安娜王妃的美,因为她善良。她算不上幸福,虽然嫁给了英俊潇洒的查尔斯王子,过着富贵的王室生活。但王室的婚姻只是一袭华美的外衣,遮掩不住那冷漠的爱人赠与她的寒彻。但她的心依然善良,她惦记着灾区儿童和那些因爱滋病而失去家人的孩子。她曾无数次捐…  相似文献   

18.
直子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身上具有两种独特的美——病态美和诗意美。也正是这两种美的凝合以及她对死亡的异视角观照使她在女性形象中魅力窦生,成为又一个美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中性美随着超女李宇春现象的火热而成为流行。它打破了传统男女有别的审美习惯,而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的综合审美效应。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摆脱旧有的标准,追逐中性美的时尚。这是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新进步。由女性自己参与投票诞生的中性明星和中性美的标准,既是她们对父权制社会男性审美习惯的挑战,也是自身身体欲望的表达和自由精神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在《古事记》中,伊邪那美是诞生日本国土的创世母神,但伊邪那美在日本并没有成为受人崇拜的大母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伊邪那美生育火神而亡的事件密不可分.伊邪那美之死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死亡,她在日本神话中有可能是作为被杀的女神存在,而在被杀的女神背后,则隐含了史前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生育与创造权力的抢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