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界对宦官政治已作了较深入广泛的讨论,但往往孤立地就东汉、唐、明几个重要的朝代加以论述,而对宦官势力形成与发展的秦、西汉时代却较少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旧唐书·宦者传》:“宦官之兴,肇于秦汉、”对秦、西汉宦官势力形成,发展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东汉宦官专权的内容与实质,也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中国封建政治史时获得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皇权对三大政治集团的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末年皇权对外戚、宦官和官僚士大夫都加以重用,亦加以防范,基本上形成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的政治均势和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不论哪一个政治集团侵犯了皇权,都会遭到打击。此时期不仅发生了“党锢之祸”,亦发生了“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桓、灵二帝基本上可以运作皇权  相似文献   

3.
张芝籍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籍贯,近来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是敦煌酒泉人,如《东汉凉州“三杰”》一文,谈到张芝祖籍时认为,张芝父张奂为敦煌洒泉人。《甘肃风物志》:“张芝,字伯英,敦煌郡洒泉县人。”新版《辞海》:“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我们认为以上说法是错误的,现考证如下。第一,汉代敦煌郡不辖酒泉县。  相似文献   

4.
《寒食即事》是唐代诗人韩翃最享盛誉的作品,历代士林都十分宝爱,清代诗评家更纷纷批注,予以称赏,其笔墨多在“托讽”二字。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孙洙《唐诗三百首》云:“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尽管诸家批注,对于“五侯”到底是谁看法不一,但一般都认为此即后汉桓帝时“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的五个宦官(见《后汉书·宦者传》)。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和有关评论未加深入甄辨、探究,远绍古人,陈陈相因,此诗作为一首“借汉讽唐”的“政治讽刺诗”几成定论。  相似文献   

5.
廷杖与午门     
一位学者在研究宦官的心理畸变时,谈到明代的宦官在政治生活中无恶不做,大肆从事特务活动,对一些官吏动辄用刑,残酷已极。轻则廷杖,“所谓廷杖,就是把大臣拖到午门外痛汀,由锦衣卫校罚行刑,司礼监官员监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宦官人格及其心理行为结  相似文献   

6.
唐人在追溯门下省侍中、给事中的渊源时,混入了原本属于汉代左右曹、诸吏的记载,由此产生的误解需加辨正。汉代左右曹在“殿中”处理政务,介于皇帝和尚书之间。任职左右曹者也被称作“诸曹”。左右曹与公府东西曹、郡县“门下”组织存在可比拟之处。诸吏对诸曹有领导和监督职能,属于殿中“执法”官员。西汉后期尚书地位提升,诸吏的权势相对下降。随着两汉之际的制度变革,东汉前期诸吏、左右曹被取消,其部分职能被宦官代替。东汉后期士人要求参与中枢政务,但为全面取代宦官职任,援引了侍中等一些原本的“非吏职”,门下机构最终在一个“断裂—升级”的过程中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7.
读周晓光先生《论明代崇祯年间的宦官》(上海《学术月刊》1992年2期),所论多有精辟之处,启迪甚多。但周文结论中称:“崇祯年间宦官参预政事,作为一种制度,具有监督官员和强化官僚机构的作用。这种作用,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应予肯定的评价。”但我认为,崇祯朝宦官参政的主要作用,是败坏军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无论从崇祯一朝还是整个阶级社会,宦官制度从来未作为一种制度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部分官员,在顺宗李诵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发动了一次旨在褫夺宦官兵权和裁抑藩镇势力的政治改革运动。由于它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大官僚贵族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拚命抵抗。在革、保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新政的推行仅仅一百四十六天就匆匆失败了。王叔文、王伾被贬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历史上叫做“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失败了,但斗争并没有完结。中唐以来的一切顽固保守势力,从与柳宗元、刘禹锡“交情很深”的韩愈起,一直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大刽子手曾国藩,都无不大骂王叔文派,什么“群小用事”(韩愈:《顺宗实录》)、“小人乘时窃国柄”(韩愈:《韩昌黎全集·永贞行》),什么“小人之无忌惮者”(苏轼:《报江季功书》),什么“王伾、王叔文……为一时奸回”(曾国藩:转引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顺宗实录》补注)等等,俯拾皆是。一场“意欲内抑宦官,外制方镇”(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四》)的政治革新,在尊儒反法派的笔下,竟成了“朋党”“窃国”的“卑谋”。  相似文献   

9.
1979年版《辞海》关于“神策军”条的释文说:“……德宗初年宦官白志贞,都曾统领此军。贞元时,分神策为左右厢,由宦官窦文场、王希迁分统。……”此文有两处似有明显错误: 一、白志贞并非宦官。《新唐书·白志贞传》载:“事节度使李光弼,硜硜自力,有智数,光弼善之,使与账下议。代宗素闻,及光弼卒,擢累司农卿,在官十年。德宗以为敏,逐倚腹心,进授神策军使。”“从狩奉天,以为行在都知兵马使。惧李怀光暴其恶,乃与赵赞、卢杞等抑怀光不使朝。怀光  相似文献   

10.
六朝江南造纸业述考熊承芬造纸术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的记载,认为造纸术是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后汉书·蔡伦传》写道:“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  相似文献   

11.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认为该诗借东汉王氏“五侯”喻杨氏“五家”(杨贵妃兄妹),所讽乃在外戚;吴乔《围炉诗话》、孙洙《唐诗三百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以为“五侯”影射手握  相似文献   

12.
刘表新论     
刘表(14-208),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县)人,是刘汉皇室的后裔。他少年时代曾随同郡经学家王畅求学,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刘表成长之时,正值东汉王朝政治衰败的本世。当时皇权腐败,士大夫集团与宦官势力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土大夫人物看来,当时社会最大的危机就在于宦官专权;所调整肃政策,就是要铲除宦官势力,以挽救统治危机。为此,全大夫社会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宦斗争风潮。他们“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责执”,以致“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①。据《后汉书.党铜传序》描述这一风气…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15.
《二十五史补编》中的《唐宦官封爵表》受制于史料匮乏,因此十分简略。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大量的宦官碑志的出土,从而为增补这个表格的内容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关于宦官的封爵,一般情况下,宦官获得爵位者较少、宦官爵号的得名、食邑与食实封、宦官母妻邑号。宦官封爵都是在唐朝制度下正常运作,既无歧视性的规定,也不存在明显的倾斜性规定。  相似文献   

16.
<正> 《汉书》是东汉班固等人撰写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整齐一代史籍,包举一代史实,发凡起例,断代为史。更因它“是非不缪于圣人”,遂成为后代史学“不祧之宗”。《汉书》的成书,晚于《史记》,但古字古训,典章制度反多于《史记》,深旨奥义,很难贯通。因此,历代学者对它做了很多疏通文字,考证故实,校勘版本,补正阙失等方面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注音释义时期《汉书》行世后,即被认为是一部较为难读的书。《后汉书·班昭传》云:“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又,《三国志·孙登传》载:“权欲  相似文献   

17.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18.
<正> 《礼记》的成书年代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成书于西汉,是由戴圣删定古“记”而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成书于东汉,是由东汉的经师删补而成。通过分析,我认为,《礼记》不可能成书于东汉,它只能是西汉的作品。(一) 《礼记》成书于西汉的观点早已有之,但论述不够详尽,因此有重新论定的必要。断定《礼记》成书于西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秦皇、汉武求仙著称于史。 “仙”是什么?“仙”,原写作“僊”《说文》:“僊,长生僊去”。意思是长生不死迁居在外的人叫“仙”。到了东汉时,才有了异体字“仙”。《释名》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  相似文献   

20.
自二十年代以来对于《庄子·逍遥游》不科学的总评价,几乎已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即在肯定它的艺术手法的高妙的同时,却对它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加以无情的贬斥。这就形成了对《庄子》其书(包括对《逍遥游》)的评价中艺术性与思想性成为强烈反比的公式。例如,1961年出版的一本名日《庄子内篇译解并批判》的书(关锋作,中华书局版),充满着“左”得出奇的论调,作者竟把鲁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的讽刺小说《起死》和杂文《论语一年》,说成“实际上攻击的就是历史上的庄子”,“如实地揭出了庄子灵魂”,并断言:“在旧中国,庄子哲学成了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武器,它起着极其反动的作用。”据他说:“庄子的哲学原则、结论,无一不是错误的”,“庄子思想是人类精神的堕落”。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