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众传播自身也发生了许多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一种以传播过程化为表征的范式转型正在逐步形成,并开始重构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媒介景观,它缘起于当代大众传播实践之中,并不断地从传播技巧和策略的意义层面,穿越到传播结构和体制的意义层面,进而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一系列曲折、复杂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呈现出的以漫话、感悟为主的理论建构特征,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善于进行严密的逻辑思考,理论表述上也不习惯于建构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个观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文本形态和话语特征并非完全由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而是由批评文本具体的生成过程决定的。所谓文本生成过程,是指文学批评的文本是在一定的时空序列下呈现的具体的完成程序:这个程序是由批评的主体——批评家的思考、读者的接受状态、批评的客体——所批评的作品、作家或文学现象以及批评的载体——媒介、语言、文字等要素根据时空序列的要求而组合的。这种组合作用的机制实际上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的结果和效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信源)、接受者(信宿)、媒介三大因素以及传播环境互动的结果。就文学批评而言,其传播结果——批评文本的形成以及传播效果——批评观点在读者心目中的评价是由作者(传播者即信源)、读者(接受者即信宿)、创作手段、发布材料(媒介)以及创作环境互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的纠结中,其作用机制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批评主体的动机层面,也就是批评家的批评目的,这个层面大致决定了批评的主题与内容;第二是批评的接受层面,批评家设定的批评接受者决定了他可能采用的话语风格和表述方式;最后是批评的环境层面,批评活动所发生的具体环境决定了批评文本所能采取的最终形式。根据这样的原理,我们选择了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而其文本形态又各呈特色的几个批评文本:《文心雕龙》《、诗品》《、六一诗话》和《沧浪诗话,》具体考察其传播目的、传播对象、传播情境等要素,在一般的话语行为模式分析基础上,从形式选择自由度、思想独创性、具体表述形式以及话题对象地位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几个文本在各传播因素的合力之下所呈现出的文本模式。可以看出,文本形态包括话语特征的形成,是传播学意义上“能够说什么”的使然,而不是单纯的主体心理、生理特征的结果,也不是单纯的文化传统的制约。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建构,是批评家根据具体的批评环境采取的正确的和合适的传播策略,不是什么逻辑思维缺乏的结果,恰恰相反,是中国批评家传播智慧的结晶。我们完全不必人云亦云,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3.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指在广播语境下,节目主持人的样态、风貌在听众头脑中的意象。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是一种声音意象,它不具备直观性。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参与审美活动的产物。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一个“基本点”。两个“主体”指传播主体——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接受主体——听众;一个“基本点”指有声语言。对表达主体来说,有声语言是客体,是载体,是表达主体审美理想、审美意图的外在形式;对接受主体来说,有声语言是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正是这个“基本点”将审美活动的两个主体连接在一起,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产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  相似文献   

4.
建设性新闻因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转向带来想象空间。建设性新闻为中国环境传播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话语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阐释视角。环境传播基于保护生态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与建设性新闻倡导的正向引领、解决问题的责任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勾连。建设性新闻理念为环境话语的建设性构序提供了操作进路,即促进环境传播主体的观念之变、环境话语修辞策略的调性之变和面向未来的环境传播的社会动员力之变。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自从出现以来就被很多人视为自由传播的典范 ,其背后的控制之手却被忽略。事实上 ,网络传播和传统的大众传播一样都受到了许多的社会控制 ,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控制。对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进行研究 ,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这种新兴的大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全球传播的兴盛,随着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发展,一种新的语言传播形态--双语播音逐渐常态化.汉英双语播音是当前大众传播领域最为普遍的双语播音形态.它是一个承载着语言传播、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使命,具有全球传播话语力量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主体     
随着中国行政法学的不断发展,学界开始对现有的行政主体范式提出质疑、批判乃至重构,行政主体成为行政法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建构行政主体应当建立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权以及国家和社会合理分权的基础之上.行政主体所发挥的功能应是分权制约,而不是判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确立行政诉讼的被告资格.作为行政权力、义务、责任的归属主体,只有能够独立承担公务行为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国家(中央)、地方(包括省、市、县等)以及社会公法人才是行政主体,而具体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均不属于行政主体.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为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之间的博弈提供了可能.而借助于新媒体,公众正成为传播格局中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公众在危机传播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政府要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对话和权力分享,使民间力量充分、全面地参与到危机传播中,在双重话语空间的冲突与调和中尽可能地掌控话语权的"制高点",从而在危机舆情收集、危机舆论引导和危机决策中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协商,最后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9.
杜维明的体知概念包括伦理之知,体知责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体知责任在认识层面上表现为“负何责”的问题,即人是如何体知到伦理责任的?梁漱溟和列维纳斯提出了“理性”和“欲求”两种体知责任的方式。体知责任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如何负责”的问题。责任的践履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伦理情境中生成的。上述两个话题都涉及到“负责为何”的根本性问题。在人际关系中体知责任是人的存在获得统一性和责任主体得以确立的保证。从尊重或敬重等不同的路径来体知责任进而塑造责任主体本身就是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唐代题壁诗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题壁是书写传播时代的审美化大众传播行为之一.唐代题壁诗的传播主体主要是皇室人物、文人、僧人、妓女、良家妇女等;传播媒体主要有石壁、驿壁、寺壁、屋壁和厅壁及桥、亭、叶、树、竹等;传播意图有嗟贫叹厄、戏谑行乐、感物即兴、留言留念、扬名延誉、讽时刺世、传情达意、伤逝悼亡八大类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重视,而企业对于通过环境管理来体现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全面.文章基于企业主体社会责任与环境管理相统一的视角和要求,阐述现代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析了我国企业存在的主要社会责任问题,提出了以强化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意识为中心、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童谣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显性传播者的儿童被作为隐性传播者的成人利用成为童谣传播的主体与受众,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此阶段童谣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而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亦决定了该时期的隐性传播者为保全自我和达致预期效果而刻意采用双关语、比兴、谐音、拆字等诸多传播语言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传播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文化一词具有不同的意义,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文化则具有作为“财产”、“精神养分”和“创造及交往活动”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作为社会系统的文化,其安全呈现为“超稳态”、“稳态”和“动态”三种状况,而安全的利益主体亦可划分为人类、民族国家与个体三个层次。本文在对文化安全的上述层面、状况和利益主体视角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在当代全球化传播环境中,必须确立某种动态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观。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独立表现在它作为语言编织物 ,既依附于创作主体而又背离于创作主体独立自由的话语世界。它以自身的逻辑形式和词语、句子、代码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的物质世界。从情感入手分析感情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运动变化过程 ,可见出其在创作主体→文本、文本→欣赏主体、创作主体→文本→欣赏主体三结构中的浸透与背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及其责任约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立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明晰国有产权、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重要一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呼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属于政府机构,不能取代国有资产投资运营经济组织。由于国有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性,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要履行两大职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我国国有资产,不是所有权不明晰,而是所有者具体代表责任不明晰。随着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组建,要强化法律约束、所有权约束、市场竞争约束、奖惩约束等责任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80-184
"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分为主权国家话语、民族文化话语和社会个体话语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话语构建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应不同的传播策略。"中国梦"话语存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两个维度,分别具有不同的传播"偏向"特性。"中国梦"在国内与国际两个不同场域中传播,在国内传播话语日臻完善的同时,更要突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在对外传播中,"中国梦"既要适应国际话语语境,也要保持中国话语的特色与"硬度",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与对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话语权争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之争。一个社会的新闻话语传播是这个社会建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通过建构社会成员的政治知识图式、内置框架引导大众舆论、沉淀为世代延续的受众心理结构三个步骤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在移动传播时代,传统新闻话语叙事出现了"不适应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功效和作用随之削弱,创新话语表达的内容、视角和风格,方可有效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完成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与社会分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播体制中,由于信息不平等导致社会分层结构不合理,阶层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改变当前阶层不和谐的现状必须进行和谐传播,通过革新传播理念、促进信息平等、提高媒介素养和加强媒体社会责任等途径促进阶层和谐,进而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公众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客观评价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期望,我们于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在浙江省进行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显示出较高的关注度;但是在现阶段,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和关注较多地基于个人利益,不同群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认为,要在中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确立统一标准,并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