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编年史上常说他们的政体、施政方针、社会行为准则,来源于“图拉”或“札撒”。我们看一下14—15世纪中亚的蒙古传统,就足以说明它在察合台统治过的领土上确有某种程度的残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应先研究一下是否确实有一部叫作“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帖木儿在中亚建立了一个领土广大的国家——帖木儿帝国。帖木儿本人统治该帝国达36年之久,在此期间,帖木儿与中国的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许多中外文资料中都有记载。但因种种原因,许多资料的真实性,不免令人生疑,其中关于帖木儿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也有诸多矛盾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许多难于立足之说,对帖木儿与中国明朝之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约翰·达尔文的近作《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充分体现了全球史的视野与研究手法。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重视帝国的互动碰撞甚于帝国内部体制分析,而且努力去"欧洲中心论"。为此,他探索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致今日所知的全球化的全球联结的发展;欧洲及后来的西方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对欧洲扩张时所表现出的弹性。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历史成了一个全球史。达尔文运用全球史视野来研究帝国历史,得出了四个基本结论:帝国一直是大多数有记载历史的政治组织的"默认模式",是"常态;"拒绝了把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作为欧洲与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之间关系变化的决定性时刻;当这种变化开始发生时,其原因不应该仅仅从经济领域去寻找,而是应该从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去探求;欧洲崛起的全部后果直到19世纪中叶才感受到,而且欧洲的主导从来就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明初西域除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两个势力强大的帝国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地面”,学界对诸“地面”则鲜有涉猎.洪武永乐时期,与明朝关系相对密切的当是在东察合台汗国控制下的土鲁番、哈刺火州、柳城和于阗等.这一时期,瓦刺进入西域,并与东察合台汗国展开了角逐,瓦剌在西域地区的兴衰变化不仅对当时西域局势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以后西域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帖木儿帝国驿站的布局、规模、组织形式、维持驿站所需的赋役及其对帝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亚述人是古代近东地区以尚武著称的古代民族。公元前9-7世纪,亚述人的势力发展到了顶峰,其军队在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广大地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建立了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后第一个地跨亚非的大帝国。亚述人的尚武文化既是亚述人得以建立强大帝国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亚述帝国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亚述人的尚武文化及其实施的一系列征服行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近东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帖木儿(1336——1405)是继成吉思汗后的又一位蒙古族征服者,他在36年的政治生涯中,利用察合台汗国内部的倾轧,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翦除政敌,渐次崛起。帝国初创,强邻环伺,然而,帖木儿在实现其称霸亚洲,进而统治全世界的政治抱负中,攻掠迅猛,所向披靡,中亚、西亚河川移色,西欧、南亚诸国震撼,泱泱大国,雄居中亚。帖木儿在对外扩张,与周邻群雄抗争中,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我国史学界却研究不多,本文拟就帖木儿对马木路克王朝的政策作些探索,以窥见其端倪。  相似文献   

8.
早期北元世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68年元顺帝从北京逃往蒙古,朱明建国。在瓦刺的也先夺取汗位之前的北元汗系,即顺帝到岱总的汗系,至今主要以蒙汉文资料进行研究,而未高度重视帖木儿帝国史学家们笔下的蒙古世系。因帖木儿帝国与北元明显地有着政治联系,所以这些蒙古世系必然有确切的史料依据。以此与蒙汉文资料进行比较,对早期北元世系的研究又提供了一个途径,对于鉴定蒙古编年史中的蒙古世系亦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7—9世纪,当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步入盛期时,并立于亚欧非洲先进农耕地区的唐帝国、法兰克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各自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很不相同,标志着封建制度实际上存在三大主要类型。这就是,在唐代中国,主要流行封建地主制;在法兰克帝国,最终确立封建领主制;在阿拉伯帝国,则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居主导地位。那么,在这三大封建强国,怎么会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封建制度呢? 一一般认为,封建制度是在奴隶制度崩溃的基础上产生的。唐帝国、法兰克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基本地区,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曾分别属于奴隶制汉帝国、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的版图。在这三大奴隶制国家,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就已各具特点。在汉帝国统治下的中国,部分奴隶来自外族战俘、奴隶市场和奴产子,但大多数奴隶直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两大帝国唐王朝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为争夺中亚地区控制权而导致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给参战双方均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方帝国之间的碰撞以阿拔斯王朝的胜利而告终。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时间,但是这场战役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依然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重新审视。本文试从战役的概况、战役的影响以及从中我们获得的启发等方面重新解读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已故教授比格尔霍尔说过:“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是一段英帝国在世界上最不得人心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连这个帝国本身的许多臣民都对帝国的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但是,大多数英国人却觉得这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理由为帝国统治地球上如此广袤的地区,统治着‘从棕榈之国到松柏之乡的疆域’而感骄傲”。这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英国的情况,到1914  相似文献   

12.
一、帖里帖木儿和帖木儿补花的族属 帖里帖木儿和帖木儿补花是元代重臣,官至中书左丞相。史载:“至正十二年(1352)帖里帖木儿以中书参知政事分省济宁”,十五年入为中书平章政事;十六年命中书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儿提调国子监,并与参知政事成遵等议钞法;十七年以中书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儿为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七年帖里帖木儿以太尉添设中书左丞相。查《元史·宰相年表》,至正二十七年帖里帖木儿确为中书省左丞相”。然其族属却不为人知。台湾学者王德毅等所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对帖里帖木儿之族属亦未予注明。笔者翻阅旧籍,在元人周伯琦撰写的《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中发现了一段涉及帖里帖木儿族属的重要记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丝路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明初至天顺末(1368~1464),该时期左右丝路上国际关系和政治形势的两大政治势力是明王朝和帖木儿帝国。丝路继元朝末年曾一度关闭,才得以恢复。2. 明成化初至嘉靖二十四年(1465~1545)。该时期土鲁番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梗塞在丝路要冲,交通受到严重阻碍。3.明嘉靖二十五年至明末(1546~1644)。新航路开辟,西方势力涌入亚洲,丝路渐趋沉寂。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上的壮举,但它没有象稍后的哥伦布发现美洲那样形成越来越强大的扩张潮流。本文拟从明政府及当时各阶层居民的追求的角度,探讨它的性质及其突然中止的原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我国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出于政治目的。这又可分为踪迹建文,耀兵异域,针对帖木儿帝国等几种。2、出于经济目的,具体说是为了经营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5.
在岭南地方发展史上,两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两汉中央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经略岭南的重要措施,对于当时大一统帝国南疆的开拓和巩固,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并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前言这里所说的蒙古史,指蒙古帝国史以及从元朝崩溃以后直至清末的蒙古族史。关于元朝史,当另文介绍。13世纪初,在成吉思汗率领下,蒙古族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帝国。此后,这一帝国虽然继续扩大,但是到了世祖忽必烈时,钦察、察合台、伊利三汗国及其宗主国元朝分裂为四汗国,于是,大蒙古帝国时代便终结了。这个大帝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帝国为什么是单一国家?这个帝国又是如何分裂的?分立诸国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这些就是蒙古时代前期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7—9世纪,当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步入盛期时,并立于亚欧非洲先进农耕地区的唐帝国、法兰克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各自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很不相同,标志着封建制度实际上存在三大主要类型。这就是,在唐代中国,主要流行封建地主制;在法兰克帝国,最终确立封建领主制;在阿拉伯帝国,则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居主导地位。那么,在这三大封建强国,怎么会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封建制度呢?  相似文献   

18.
论11世纪初期欧亚草原上的迁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海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欧亚草原在10世纪末期被突厥语诸部落联盟占据着,从东向西,分别有基马克人、库蛮-钦察人、古思人、佩切涅格人。11世纪初期,在欧亚草原上发生了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改变了欧亚草原上的格局。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中亚草原西部和东部都由钦察人占据着。这次迁徙运动还使锡尔河草原上的古恩人进入了南部定居地区,其中,塞尔柱人在西亚建立了大帝国。  相似文献   

19.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是10世纪拜占庭帝国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利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侧重性、集中性和丰满性三大特点。这些特点亦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两大主题,即拜占庭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以及省区贵族势力向中央政权发起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东汉时期的"羌患"问题,前贤已有关注,在此基础上把"羌患"问题和东汉帝国的东西矛盾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中可以看出东汉王朝对华山以西地区重视不够,导致帝国东西部之间严重失衡。而西部地区的羌汉战争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矛盾的发展、演变,最终使其成为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