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中,四川成为抗日正面战场的后方基地。一九三八年十月,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各民主党派、教育文化界的学者名流以及各方面的爱国人士都纷纷来到四川,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也设在重庆,四川又成为我党进行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八年抗战,四川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支撑抗日战争最主要的后勤供应基地.为了解决大后方的交通运输大大落后于战争需要的矛盾,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改善大后方交通的措施.复兴驿运即为其中重要的一项.由是四川驿运在八年抗战中得以蓬勃发展,并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战之前,全国最大最重要的金融中。。在上海。1937年八.一三战事,严重影响了上海金融业和金融市场。之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政府金融机构的中中交农四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随政府西迁。到1945年重庆发展成为抗战时期全国金融中心。重庆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一方面对四川金融业本身有着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四川工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贵近代手工业经历了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战时手工业畸形繁荣以及战后解放战争时的恢复正常三个阶段。其中,1851年机制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是云贵近代手工业兴起的标志,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西南军阀并颁布禁烟令则使其战时手工业得以萌芽,而正式兴起则始于1938年厉行严种、严禁、严运的禁烟运动。在战时手工业萌芽及其兴起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的战略转移是国民政府加强其生产的重要原因;战时云贵食粮基本仍可“自给有余”,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建设所需丰富的矿产,复兴民族根据地的需要和交通中枢的战略位置等重要条件。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不断加剧,云贵战时大后方战略位置渐趋凸显。特别是1938年东中部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进一步加强了对云贵的政治和工业化建设,并在严禁、严运、严吸鸦片的同时,中断了云贵洋纱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开启了云贵战时手工业历程。在战时的机器生产大背景下,云贵地区相对落后的手工业重新发展起来,其在推动云贵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贵州“工业建设方始萌芽”,云南工业建设也“开始建立”,但其实质是“畸形的繁荣现象”,背后存在着进出口困难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 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 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 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 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的美术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特殊篇章,而以进步的木刻运动为主流的“陪都美术”又是抗战时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八年,重庆木刻运动蓬勃兴盛,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由于战时陪都特有的社会环境,使其木刻运动与解放区木刻运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代表着战时国统区木刻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本文将通过对战时重庆木刻运动兴盛的原因,分期及各阶段特点,理论建设和木刻运动特点的分析,从宏观上观照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特殊的一页,进而肯定其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俄苏音乐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聚焦抗战时期重庆主要刊物,搜集、甄别、整理战时首都重庆俄苏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探查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在战时首都的关注重点和主要特点,探讨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对战时首都重庆抗战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俄苏音乐文化在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传播状况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0.
贵州的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诸多原因,使得交通十分落后,严重制约和阻碍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贵州在西南地区乃至于全国的战略地位突显出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随着抗战的深入进行,贵州特有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资源条件,使贵州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之一,贵州的交通事业特别是公路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贵州战时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是在经过战争废墟的原有油矿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边区自给经济建设和反封锁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边区的石油工业成为边区工业建设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的建设,为争取抗战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四川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重庆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我党南方局也设在这里。因此,四川,特别是重庆,成了党领导抗日民主力量同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斗争的重要阵地。在这场斗争中,我党南方局在争取地方实力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绩显著。 一九三八年八、九月间,日军逼近武汉,我党长江局于十月由武汉撤至重庆,改名南方局。一九三九年一月,中央复电批准了南方局的组成名单。南方局是党中央在国统区的派驻机关,直接实现党中央对国统区人民抗战的领导。因此,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包括争取地方实力派在内,坚持抗战,是其主要任务。 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共降日倾向日益增长。此时,四川党的组织自抗战开始以来,已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党员已近四千人。这使国民党顽固派极为不满。以此,他们在一九四  相似文献   

13.
晚清武汉曾经是与上海实力相当的工商业重镇,钢铁与军事工业堪称国内翘楚。进入民国后,武汉工业尽管在全国的位次略微后移,但总体趋势是在晚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工业被迫向抗战大后方搬迁,武汉工厂作为内迁的重点,与先期内迁的江浙工厂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悲壮一幕。武汉工厂内迁不仅避免了武汉工业被日军利用的严重后果,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而且促进了抗战大后方工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武汉的工厂大搬家以及长达7年的沦陷,中断了武汉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给武汉工业造成了深痛巨创,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工业仍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大后方的重要文化阵地,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在重庆持续繁荣。与此同时,大批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开展通信联络、译介反法西斯音乐、在国外传唱歌曲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交流。战时重庆音乐界的对外交流促进了抗战救亡运动的发展,有助于宣传中国抗战精神,争取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15.
抗战后期,老舍在重庆北碚以幽默的笔调创作的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既是作家的战争体验与战时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又是与抗战有关的、真实流畅的优秀抗战文学作品。它艺术地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位正直而爱国的作家、"文协"的领导人在艰难抗战岁月里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条件与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持久抗战的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前,重庆粮食工业发展缓慢。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的粮食工业开始兴盛,碾米业、制粉业、切面业等蓬勃发展,官营与民营同步扩大,重庆的粮食工业因抗战而兴,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为支持前线抗战和维护后方经济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内迁到重庆的广大艺术院校师生和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抗战主题宣传画,主要包括简易直白的木刻版画、幽默机智的漫画,这些作品以选题的战时性、艺术语言的战斗性和作品刊发传播的战地性展现出直观夸张的表现力、生动通俗的叙事性和对妇女儿童等全民抗战的感召力,成为揭示日军暴行、鼓舞民众团结抗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思想武器。通过战时重庆宣传画研究可直观地感受到战时的美术工作者等艺术界人士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深厚的民族大义,及其执着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在这抗战艰苦卓绝的阶段,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却普遍存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情形。此时的重庆是反侵略的东方司令部,国民政府为了改造社会风气,支援抗战,决定取缔奢侈行为,推行战时禁奢政策,具体从衣、食、住、行仪节酬酢及娱乐等方面进行了限制。禁奢政策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要求与执行,对于人民大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们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起到了支援抗战的作用。但是,对于资本雄厚的上层统治阶级,禁奢各项规定形同虚设,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为破坏中国抗日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战意志,开始对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展开疯狂轰炸,基于日军的大规模的轰炸和空袭压力的紧迫性,国民政府和西安防空当局逐步构建了以防空协会、防空司令部为主要内容的西安防空机构。在防空机构构建的同时,战时防空具体措施也随之展开,主要包括开展防空教育、构筑防空工事、组织防空疏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