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有为是中国最早对国民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思想家之一,其关于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吸纳了外国优秀文化的成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从实现国民意识的实践看,由于康有为主张全体国民共奉孔教,这使他似乎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其主张中其实暗含着国民意识问题最终体现为宗教或信仰问题,而这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中国在塑造现代性的国民意识中所极其欠缺的。 相似文献
2.
3.
胡适对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的塑造居功至伟.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劣根的批判和反省,胡适认为只有"推到重来"才能塑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国民.胡适在"文学革命"中,主张用"新国语"来实现国民思想的改造;他还强调,独立和理性是最为重要的国民意识;在他看来,塑造新的国民意识,科学精神既是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另外,他还特别提出平等对待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可以成为现代国民的先锋.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下生成的国民意识,是国民外交产生的前提,而国民外交反过来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巩固和沉淀。 相似文献
5.
董祥宾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4(1):67-70
我国加入WTO后对社会各层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国民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国民须构建的意识框架由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十大基本意识所组成。超前的国民意识是赶超世界强国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张雪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29-133
近代以来,女性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生活的变化是与戊戌以来女性国民意识话语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报刊、小说、戏曲在开启民智、启发女性国民意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正是在启蒙思想家社会教育构筑的文化话语环境中,女性从为家庭承担责任和义务上升到为国家民族承担责任和义务,并进一步转变到被有意识地呼吁女性应该享有与男人同样的社会权利,而这正是国民民意识崛起的体现。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近代女性国民意识的培育表现出突出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司法形成三对矛盾:即公民素质与法治意识;行政与司法不分;法治与人治的矛盾。这是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四世同堂>是一部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历史形成的作品.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本位的,人民从根本上缺乏"国民"或"公民"意识.民族战争的爆发,不但打破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国想象及自我意识.小说通过对以小羊圈胡同为中心的北平市民沦陷期生活的描写,在揭示传统家族社会受到的现代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反思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构成,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的主张对外开放 ,主张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更应学习其“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的思想观念 ,体现出超前而又独具特色的世界意识 ,值得后人加以总结借鉴。其世界意识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视“变局”为“机遇”的独特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寻求改变中国现状之方式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了解获取西学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从整体上抉择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观念意识与行为模式的相对背离作为当代国民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产生于晚清以降的现代化历程中 ,表现为价值观和行为的不一致或相对割裂。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精神是造成中国人观念意识与行为模式相背离的文化心理基础 ,晚清以来巨大的社会转型则是这种背离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观念意识与行为模式的相对背离既是社会转型没有完成的结果 ,又是社会转型难以完成的原因 ,现代化的完全实现有赖于二者的一致。 相似文献
11.
石红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1):30-32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的国际战略经历了两大阶段 ,其主导价值取向也由意识形态至上转换为国家利益至上。本文从分析作为价值取向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开始 ,论述了我国国际战略价值取向转换的过程及其理论和依据 ,并对 2 1世纪我国国际战略的价值取向作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梁景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76-78
在全球化背景下 ,应加强以国格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青年学生既具有世界意识 ,又具有国家意识 ,进而培育和弘扬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2):29-33
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本土性”的旨意,是要求新加坡华文作家,自觉确认自己的生存身份,自觉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担当起在缺乏“传统”时确立传统,在不西不中状况中“整合”传统的重任.“原根性”的旨意,是为了以未曾在“合壁”中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垒、相抗衡,也是为了对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进行反省与修正.文学中的上述两种文化努力,将会不断重复.这种有意义的重复,将使新加坡华文文学更有个性、更加新鲜.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资本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在主流经济学理论分析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本文在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资本这个经济范畴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的生产者-消费者效用函数模型对意识形态资本的形成机制进行数学表述,并对意识形态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理论通常仅从阶级对立关系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体系,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多种层次类型。依据意识形态信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三种层次的意识形态在生成方式、表现形式和演化进程等方面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在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突破把意识形态仅仅归结为理论体系的抽象认识,直面各种层次生动而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真实而具体地把握不同社会层面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明白地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们除了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外,主要是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审美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类型不过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审美意识形态涵盖。审美意识形态的命题不仅把意识形态中性化,而且割裂了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教育的发达程度却举世瞩目。对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旨在思考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及其实施过程中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艺术生产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一极具创见性的理论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生产论最重要的意义是,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天然鸿沟不再难以跨越.艺术生产论克服和纠正了单纯从意识形态论的维度研究文艺的片面性,从实践的层面研究和理解文艺问题,这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市场语境下的文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发挥意识形态在经济制度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和资本价值,要实现意识形态在内容上从精神与物质分离向精神与物质融合转变、在表现上由刚性向宽容转变、在功能上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功能转变、在方式上由强制灌输向理性说服转变,以真正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20.
周益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7):16-18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