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情趣的激发,有助于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三大精神的培养.组织自主活动是培养主体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市场经济与增强人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成为经济主体。但主体的生成不是自发的 ,也不是政府自上而下所赋予的 ,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要求增强人的主体意识 ,如独立自主、自由平等、进取开放和能力本位意识 ,使人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和地位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地行使自己的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时代起,中国人就确立了以自强不息为基本信念的人文主体精神。它追求实用的理性态度、注重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为处理世界后现代化格局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观念支持。它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也为人类未来发展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浪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 ,呈现为以现代与传统审美意识审视民族民间生活的两类作家作品 ,“寻找精神家园”构成了这些作家作品总体的深层意象和浪漫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主体意识与危机意识决定当代社会的走向,中国诗歌精神"诗言志"与主体意识保持着相关性,中国诗歌精神"兴观群怨"又与危机意识保持着相关性。主体意识的缺陷并不能完全依靠危机意识来补救,而中国诗歌所追求的诗化生活和天地精神,却能超越主体意识与危机意识轮替主宰的现代生活。中国诗歌是儒释道之外的第四类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应该重新被重视。  相似文献   

6.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城乡、地区及行业间出现了大量的社会不公的情况,这引起了国人担忧,在理论界也引起了广泛的探讨。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公正主要指社会制度的公正,因此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及监督机制来解决公正问题。笔者认为,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公正社会,不仅需要一套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更需要培养与其相适应的个体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本文通过对主体意识学说构架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的介绍、分析,说明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同时,该学说还存在着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因此,扫除封建流毒、完善主体意识学说仍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孔子以"仁"释"礼",彰显出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即旨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苏轼揽韦、李发抒性情之长,“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改变了词为“艳科”的旧传统,建立起一个主体意识高扬旷达的新词风;秦观、周邦彦追“花间”而集温、柳之大成,于沉厚自然的主体意识中,情、景以事为导,遂脱雕琢而达婉约的天然佳境,两种流派,长短相形,影响所及,终开宋词鼎盛之大局面。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历经40余年,其发展取得骄人成绩,新生代电子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保障。介绍语料库研究的起源及其相关概念,对其发展状况作简要回顾,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思想领域中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对立,这种对立并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天然不相容性造成的,相反,倒是人们的认识偏颇所致。从哲学上看,任何一种完整的关于人的哲学,无论是实证主义哲学,还是生命哲学,都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容性、统一性;从纯粹的科学意义上看,科学精神则具有塑造人的价值。在哲人科学家身上,人文情怀与科学理性的统一,往往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简述生态运动和生态批评,指出自然观是维系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渊源关系的纽带。论述继启蒙运动之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批评家不仅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进行深刻揭示,而且对人们企图征服自然的行为发出严厉警告。这种浪漫主义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和现实关怀的生态思想。最后指出生态批评是浪漫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及重大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问题所具有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决定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趋势,形成了当代科学发展和时代精神新特点。本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作了历时性考察,对当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科研工作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对科技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对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二者的统一对科技工作者有什么样的作用,以及科研工作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原因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提倡人文精神更要发扬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深入考察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两者由同源走向对立再回归到统一的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的学术讨论有人为造成人文与科学脱节,进而误导舆论的可能,指出在当今中国,不仅需要提倡人文精神,更需要发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出现的种种现象的分析 ,提出了现代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科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人文精神。现代人要具有国际化的意识 ,善于接受多种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要有合作精神 ;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属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科学精神属于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精神也是人关于人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善美的统一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及人类对自身的尊重、关心和关怀;是受制约于并能转化为人文精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济慈与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自然主题的代表诗人.通过对其代表作<夜莺颂>与<水仙>自然取向的比较赏析,可以揭示出当时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和回归自然的倾向,即人类为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必须摆脱机器文明的困扰,寻求天性的根本法则.华兹华斯朴素的创作风格与济慈唯美的艺术追求、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其诗歌创作背景的进一步研究,加深了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揭示出所蕴涵的深刻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提出浪漫型艺术终结的命题,终结意味着艺术的转型。20世纪艺术发生了两次转型,一是现代主义的转型,另一次是后现代主义的转型。两种转型是浪漫主义极端推崇个体体验的结果。现代的先锋派艺术,抛弃了传统的美学原则而使艺术呈现了一种丑的震颤。20世纪丑的全面侵入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形象体现。这不仅是一个艺术事件,也是一个美学事件。社会有极强的能力使艺术体制化。然而,我们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现代的"仿像社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