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重复句     
一课文内容(一) 什么是多重复句具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例如(①表示第一分句,②表示第二分句,余类推。|表示第一个层次,||表示第二个层次,余类推。下同。): (1)①我赞美白杨树,|因果②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递进③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并列②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因果③教人活泼不得;|并列④只有孔乙己到店,|||条件⑤才可以笑几声⑤,||因果⑥所以至今还记得。例(1)中的①分句和②③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是这个复句的第一个层次。②③两个分句  相似文献   

2.
在谈到多重复句时,许多书都常常摘录《孔乙己》中的一个句子进行示范剖析,或作为练习题。这个句子是: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②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③教人活泼不得;④只有孔乙己到店,⑤才可以笑几声,⑥所以至今还记得。在我所见到的语法书中,除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一九七九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外,其余的几乎都是作如下分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言实践出发,探讨了语法关系中的目的复句,认为一般语法著作中不提目的复句或作为因果句的一种下属类型是不妥的,目的句有跟因果句不同的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并从目的句的界说及类型,如何区分目的句和因果句,以及目的句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的连词“则”可表示并列、转折、假设等多种连接关系 ,历来语法书多有论述 ,但有一种特殊用法长期被忽略 ,那就是它能表示一种否定意义的连接 ,相当于“否则”。  相似文献   

5.
目前所能见到的语法书,对联合词组的解释大都比较简略,一般只指出联合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极少涉及组合的条件。有些语法书在“并列复句”和“常见语法错误”中常提到并列关系语序比较自由,并列项掉换位置之后不改变结构和语意;有的书还进一步指出联合词组联合项组合的条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而"有代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除单独"而"字作句末语气词外,"而"还可以与其他词组成语气词。连词"而"能够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语法功能;同时它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情状、转折、强调、目的等九种语法意义。《论语》中已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而"字词组及表转折的连词"然而"。本应是连词的"而"被曲解成其他词。  相似文献   

7.
略论因果句     
对于因果句,每本语法书都有所论述,但又都浅尝辄止,因而,许多问题还很含胡。比如:(一) 语法上谈的因果关系和逻辑上所说的因果联系有何异同?(二)因果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三)因果句究竟应该怎样再分类?(四)原因和结果的表达要注意些什么?这些是应弄清楚的。一先看各家对因果句的说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凡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无论语气重在因或重在果,一律以表果的为主句,表因的为从句”。  相似文献   

8.
以章振邦在《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一书中对"并列结构"的定义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并列连词"等角度,结合实例语境,讨论了书中"并列结构"定义的缺憾。指出"意义相关"取决于语境,"层次相同"不是"并列结构"的要素之一,只有"句法功能相同"才是"并列结构"的本质属性。比较稳定的"并列连词"只有"and","or"和"but",其它所谓的"并列连词"是由于表达需要而进行的委婉曲折变化的不同。而其它并列手段是指标点符号或"并列连词"和标点符号结合,另外还有一种疑似并列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对两种"并列结构"、"感觉"和"引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连词"以及"是特殊的双音节并列连词,最初它们的组合关系与现在完全不同,最终固定为连词的用法有个渐变的历史过程。跨层次的重新分析是"以及"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句型理论,语法界一向纷争较多。《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集众家之所长,在《暂拟体系》的基础上取消了“联合”与“偏正”之说,增设“句群”新内容,使句型理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然而在句子关系的划分问题上,目前许多语法书对于并列关系与选择关系、假设关系与条件关系等,都基本采取分别列出、各为一类的分法。笔者以为这种划分是欠完善、欠妥贴的,它必然导致标准不一、关系交叉和混乱等现象的出现。 一、并列关系与选择关系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讲:并列关系是“几个分句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情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始终”词汇语法化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始”和“终”通过并列连用结合为“始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词汇化为并列关系的名词,表“从头至尾”等义,用作主语、谓语或宾语;唐代开始,“始终”开始修饰谓词性成分;宋代以后,“始终”主要用作状语,语义不断泛化,在转喻及类推的作用下,“始终”最终语法化为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3.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14.
目前调行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把句子成分分为“一般成分”和“特殊成分”,而特殊成分中又以“独立成分”为主要讲述对象.[注一]1.这个问题,不瞒你说,我一时也弄不清楚.2.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3.唉呀,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啦?这三个句子中的“不瞒你说”、”孔乙己”、“唉呀”,许多语法书都叫它独立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不但……而且"并不简单地只存在着前轻后重的语法意义,而是有一个语义层次的连续性,由并列的语义逐渐过渡到递进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孔乙己》。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孔乙己的知识分子。在咸亨酒店的顾客中,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孔乙己的时代,穿长衫本来是阔人的标志。然而,孔乙已“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店里所有喝酒的人都把他当作耍笑的对象,连酒店里的小伙计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书中语言较严谨,是汉语言语法研究中专书研究可利用的宝贵材料之一。助动词是动词内部的一个小类,它有自己特有的语法特征。本文运用穷尽式统计和比较归纳法对《墨子》中的助动词"可"、"可以"进行研究,旨在接近当时的语言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9.
连词“以及”是特殊的双音节并列连词,最初它们的组合关系与现在完全不同,最终固定为连词的用法有个渐变的历史过程。跨层次的重新分析是“以及”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结果"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除作名词外,还能作为连词在复句中起连接作用。本文根据邢福义先生的复句划分理论,主要讨论由"结果"连接复句的语义关系,认为"结果"连接的前后两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跨因果、转折和并列三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