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哲学与真理的追求我们研究哲学,首先要明确研究哲学的目的。我们为什么研究哲学呢?我们研究哲学,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何谓真理?真理就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正确认识。西方所谓哲学的本意是“爱智”即爱好智慧。何谓智慧?智慧即正确的认识及其运用。“爱智”亦即爱真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充分表现了哲学家应有的态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追求智慧,亦即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2.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道"与"真理"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即以探求“道”为要务,而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真理”为目标。“道”与“真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求“道”的取向与求“真理”的取向分别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发展,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各有千秋的特色与区别。有趣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现当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真理”观;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却出现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真理”观并实际上向中国的“道”观靠拢的现象。也许,在中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中,我们可以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真理”观或“道”观。  相似文献   

4.
我们今天如何追问哲学?这问题再一次使我们面对古希腊人为"哲学"所作的命名.古希腊"爱智慧"经历的断裂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基调,它以分裂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人与存在的对立为框架走上了一条知识论的道路.由"爱智慧"确立起来的传统哲学,是一条哲学之路,它塑造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三大梦想(存在论梦想、知识论梦想和逻辑学梦想).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正是建筑在这类爱智梦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是基于理性,运用语言与逻辑方式所表达的概念性辩证法。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的基础是“生活”或人的“生命”。西方的辩证法是在概念对立基础上所形成的,将两个世界分离又联结的辩证法。中国的辩证法侧重于“现世”,是一种“当下”的思考方式,而且强调“体认”的功能。西方的辩证法是基于主体精神之上,追求某种“超验”性理念的辩证法。中国的辩证法提供的是“生活智慧”,这不是由概念作的规定,而是以人的本质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6.
于连的研究方法是迂回,即通过与西方文化完全异质的中国这个他者来反思西方自身,其中,西方和中国处于平等地位而互为他者,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为哲学,一为智慧。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思想不重思辨、不切矛盾、不问真理、不求本质,只是在看似平常的无尽的言说中敞开意义而不追求有体系的理论建构。其哲学与智慧的区分及其研究方法对中国美学的构建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的哲学观     
我的哲学观张岱年哲学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意是爱智之意,哲学即追求智慧之学。中国古代也有与哲学相类的名词,即是道术。《庄子·天下篇》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梁任公曾建议将哲学改译为道术学。但道术一词被道教的道士们滥用了,附加上迷信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存在根本的差别。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强调“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西方诠释学普遍认为语言是诠释的前提,是“存有之居屋”。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和思路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应立足自我,超越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和具体概念、范畴,从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和义理思维中,开出新路。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学术思想,就其气度和性格的表现而言,大体上可以有圆而神型、方以智型和圆神方智合一型三种类型。圆而神型是一种具有极大包容性和伸缩性的综合型智慧,中国古代学者所推崇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治学境界即是圆而神型智慧的集中表现。这种智慧的长处在于通达和高远,短处在于混沌和模糊。方以智型是一种侧重细节和边际,讲求区分和个性的分析型智慧,西方学者所推崇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治学境界即是方以智型智慧的集中表现。这种智慧的长处在于专一和深入,短处在于偏执和张狂。圆神方智合一型是对圆而神型和方以…  相似文献   

10.
中西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意识和路径各不相同。西方哲学将之阐解为从知识达到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问题 ,走的是转识成智之路 ;中国哲学将之视为形上智慧的呈现与实现方式 ,走的是由智化境之路。然而 ,“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分别是人类理性探究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展开环节。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包括本体论与境界论 ,未来的形而上学应当是两者之合。中西哲学之争将由此趋于融合 ,达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自尼采以后,西方哲学界对“真理”、“自由”等概念作出重新解释,对“自由”的关注开始优先于对“真理”的关注。这个转向导致了现代反讽理论的崛起,其理论特征有三方面:1.从注重必然性转到关注随机性;2.从注重客观性到强调协同性;3.从追求中心到走向边缘,并否认有“最后的语汇”存在。文章指出,当代西方哲学的这一转向,标示着人文主义的又一较大发展;围绕“反讽”而展开的诸多话题应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从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哲学算起,西方哲学传入中国迄今已历400余年,这同时也是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400余年。这一过程特别在清末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开始后,引起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无尽纠缠。这一历史事实既产生于西方现代化携带的“文化殖民”活动基因,也产生于中国知识分子面向西方求取“真经”的主动接受行为。因此,西方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展望,关系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在更加宏大的视野里,也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除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外,其理性传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理性传统,是与愚昧、偏见和迷信相对而言,即指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支配行为的传统习惯,以及对智慧和真理的钦佩与向往。在西方,有的古代圣哲曾强调:“知识即美德”、“宁愿得到智慧的宝库而不要金银宝库”;有的科学家曾宣称:“宁愿获得一个逻辑证明,也不愿要一个波斯王位”;至于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君主在激烈的征战中还为其老师的生物学研究收集动物标本的事,更是传为美谈。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热情,为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造就了一种如恩格斯所谈到的“一切都必须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哲学表达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形而上学均以本体之学为核心。西方哲学有“本体实而不显,现象现而不实”之说;中国哲学则认本体实,现象亦实,因而有“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论,本体与万物并不分离,且情系人生而为一境界。中国哲学之体悟,乃是人生与道同体之方,并非单纯的认知方法,这便是“爱智”与“闻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度申请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该课题组负责人、首席专家韩秋红教授的带领下,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多次对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知名学者进行深度访谈,多次进行理论研讨,逐渐形成了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进程“三阶段”的基本理论:即从西方哲学初入中国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为重视知识性介绍、历史性梳理的方式,注重对西方哲学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学派、标志性事件和思想进行一种直观朴实的描述和线性分解的“传统知识型”;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中国文化进行相互比照的意义上,不断理解两种文化各自的优长,实现取长补短,相互融通,共同推进的“文化比较型”;21世纪初至今的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强调读者在解读西方思想史过程中的当下需求和当下意义,特别是针对中国的时代精神、民族特质、生活世界的当下问题去解读西方哲学的可参照价值与意义而更为突出的体现为“当代解释型”。  相似文献   

17.
从总体上来说,哲学与伦理学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不言自明: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但如果全面分析和考察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其内涵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要复杂而丰富的多。具体说来,西方哲学的主题是智慧;酉方伦理学的主题是德性,因此哲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爱智与爱德、求智与求德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下,这种关系又是围绕着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本文旨…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爱智范式"通过预设某种"最高智慧"作为人之欲求的终极目标将人引向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文章认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史唯有从"爱智"哲学范武的发展史及其终结的角度才可窥见其中的奥秘.由"爱智慧"确立的形而上学隐含着宗教-科学二元性特征.中世纪发展出宗教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近代发展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标志着"爱智范式"的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philosophy在西学东渐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进,最后以现代汉语的"哲学"一词定型,这个定型史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不但体现了中国、西方、日本三方复杂的互动,而且突显了中国现代性演进中的哲学追求方式."哲学"一词定型之后,由中西交融而生的中国现代哲学,表现为三方面:新儒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方面又体现为三种功用,即西方哲学的学术追求、新儒学的生命境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的基本视域大都植根于其久远的精神传统之上的,这一思想根基就是西方的形而上学;可以说西方哲学的整体结构与关注聚焦点在于如何通过形而上学的不断阐释来推进和重塑形而上学,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复活大都在新的前提下,来助力形而上学的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活力。现代形而上学的理解方式和阐述样态有着新的特点,体现在与时代精神的旨趣相吻合,总是力图在超越旧的精神状态的过程里,重铸现代形而上学的价值。本文提出了形而上学现代架构中的基本样式,强调现代形而上学的价值,并尝试着从形而上学与“中国梦”的契合点上挖掘形而上学的特有功能,即表现在对理性超越的不断追求,对实现过程的历史包容,对现存状况的批判反思以及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在当代形而上学的视域中建造“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